艾窩窩
豌豆黃
爆肚
山楂糕
焦圈
爆肚馮、年糕錢、奶酪魏、小腸陳、茶湯李……老北京小吃遇上了奧林匹克盛事,有人要給它們起「洋名」。
最近幾天,一則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說是有經營老北京小吃的商家要給北京小吃取個洋名字。開始說「豆汁」要叫「北京可樂」,後來又闢謠說「那只是隨口一說」。不管這豆汁最後到底會叫什麼,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怎麼取洋名,倒也真是件值得琢磨的事兒。畢竟,這些小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故鄉記憶。
「北京可樂」惹出爭議
前陣子有消息說,為了讓奧運會期間的「老外」吃個明白,位於北京後海胡同深處的某「小吃」為老北京傳統豆汁想出個備用洋名——「北京可樂」。
「豆汁,可以直接譯成『綠豆煮的湯』,也可把它譯成『北京可樂』,這種翻譯簡短又形象,可以藉助可樂的意象讓外國遊客記住豆汁。」這家「小吃」店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大部分支持「北京可樂」的人認為,給北京地域小吃起個外國朋友熟識的「洋名」無可厚非。「少一道語言交流障礙,外國客人不排斥了,才可能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喜歡。這也是用一種國際化的方式宣傳、推廣『中國製造』。」在北京某公司做企宣的徐小姐表示。
然而,質疑「北京可樂」的聲音更顯強大。中國傳媒大學的石喬說,如果將「北京可樂」理解成對老北京豆汁的一種國際化比喻,那麼這種比喻令人費解。「北京豆汁和可樂口味上嘗不出半點相似之處,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比喻可能會適得其反。」
中英菜單眾口難調
和老北京小吃遭遇相似,經數度改良,「烹製」時間長達一年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也曾面臨種種挑戰。
看過菜譜的浙江省瑞安中學英文教師關夢迪提出,「在中餐的涼菜中,滷水系列、四季烤麩、醬制醃製菜等,英文菜名翻譯成以marinated開頭,加上主料輔料的英文名稱。但事實上滷水和醃製的做法、味道有很大差別,用一個詞統稱並不確切。」
「中國的菜名其實是很不好翻譯的,因為菜名不僅僅是簡單的菜品,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翻譯的時候是最難處理的,向來是翻譯工作的難點。」專門從事公示語翻譯研究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師劉永利說,「有些詞語甚至是沒法翻譯的,比如漢語中有羹有湯,羹和湯是不一樣的,但英語裡只有一個Soup。」
老北京小吃在翻譯時也在一些中文菜名前犯了難。在某「小吃」店負責菜名翻譯工作的遊慧麗說,像「茶菜」「茶湯」等小吃,翻譯人也不了解這到底是一道怎樣的菜,就是親口嘗了也說不清楚原料、口味,這都增加了翻譯工作的工序與難度。(據新華社供本報專稿) 文/師 同張 舵
北京豆汁英文名「D o u z h i r」
近日,一則「老北京小吃要起洋名」的消息在京城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昨日,「九門小吃」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沒想到一個比喻引起這麼大反響。」
基本採用拼音譯法
「豆汁不會叫『北京可樂』,就直接用拼音標註,還有的小吃也基本採用拼音。」據「九門小吃」負責人袁慶華介紹,豆汁的洋名初步被譯為「Douzhir」,在拼音基礎上加了個「尾巴」。洋名字後還有一句英文解釋:「為綠豆發酵製成的飲料」;「豆腐腦」則叫Tofunao,解釋為「用豆腐製成的凝乳狀的食品」;「爆肚」稱為Baodu,解釋為「油爆或水爆羊肚牛肚」;「驢打滾」叫Lvdagun,解釋為「蒸熟的江米裹上甜豆麵粉」。
她表示,由於時間有限,豆汁、豆腐腦、滷煮火燒、爆肚等就暫時寫為漢語拼音,再在後面註明味道、原料及烹飪工藝等。
同時,她也解釋說,所謂豆汁洋名叫「北京可樂」的說法,只是舉例子說明,豆汁極具中國傳統風味,就像美國人心目中的「可樂」一樣,並非之前媒體報導的正式採用名稱。
200種小吃計劃用雙語名
昨日在後海的「九門小吃」內,記者看到,不少中外遊客正在挑選精美的老北京小吃,不時有人詢問英文菜單的下落,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正在製作,8月初面世。
「本來是件輕鬆的活兒,沒想到現在大伙兒都在打聽,我們請的翻譯壓力也挺大的,每一個名稱都很慎重。」袁慶華告訴記者。
以前,豆汁、滷煮、炒肝、爆肚等一批特製的或是以動物內臟為原料的老北京小吃常會「嚇壞」不明就裡的外國遊客,所以才需要製作英文菜單,更重要的是進行解釋。
「九門小吃」一共有400多種小吃,但此次更名主要針對的是顧客比較多特別是外國朋友喜歡選擇的種類。「現在店裡菜單上的200種小吃將全部採用雙語名稱,一些比較生僻的和新創的小吃暫時還是用中文名稱。」袁慶華說。
只限內部管理使用
此次給老北京小吃取洋名是「老北京小吃協會」的主意。該協會是100多家老北京小吃品牌組成的民間組織,「九門小吃」就是由該協會創辦,現在涵蓋了18個老字號。
「我們這次取名只是為了方便內部管理,並非之前報導的是協會對整個行業名稱的統一。」袁慶華表示,每種小吃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店面裡都會有習慣叫法,應該得到尊重。RJ206
何不對自己的文化
多些自信?
「找不到恰到好處的英文來翻譯中文菜單,這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語言問題的根本是文化問題,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中文英譯最大的困難,而中國本身地域性文化的多樣性又給翻譯增加了難度。
網友「大刀」在中華網社區發表了這樣的評論:「口味有國界,但對文化的認同沒有國界,何況越來越多熱愛中國歷史文化的『老外』,對中國的民族文化資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中國人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是對家族和傳承的天然敬重和服從。作為老北京小吃,我們何妨不對傳統、對自己的文化多一點敬重和自信?」
不少專家指出,此次老北京小吃英譯名和之前的中餐英文菜單,不少人希望直譯,這是可喜的變化。「直譯是最真實的方式,長遠來看,有利於傳承和保護中國的文化。」《中文菜單英文譯法》評審組組長、北京外國語大學英文教授陳琳說。
「在《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餃子』和『包子』不再統稱為『dumpling』,而是有了屬於自己的『拼音名』,充分體現了中國語言的民族特色。」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孔江平表示,從語言學角度說,如果找不到與漢語準確對應的英文譯法時,使用漢語拼音,肯定比解釋原料、做法或口感的英文譯法更簡潔明了。
「漢語從英文借來了『吉普』『沙發』『漢堡包』,從日語借來了『壽司』,用蒙古語的『站』代替了古漢語的『驛』……而今借奧運之機,具有東方特色的漢語拼音為外國遊客了解、學習中文提供了渠道。」孔江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