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吃播」引爭議 他們的「地道」不地道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大胃吃播剛禁止 土味吃播又來了

  他們的「地道」不地道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隨之也爭議四起。

  「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本報記者獨家專訪「老北京吃播」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市民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市民

  這樣的吃法真是北京文化?您靠譁眾取寵得到點兒流量,卻糟蹋了北京上千年的東西。

  老人

  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

  專家

  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於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絕不是裝腔作勢。

  網友

  看這些視頻非但沒讓我喜歡上北京,反倒讓我有了一種「因為一個人討厭一座城」的感覺。

  爭議

  「老北京吃播」引一些網友不滿

  「喲,這不是猴爺嗎!給您請安了!」一段標題為「老北京偶遇行禮」的視頻裡,一個穿著T恤的年輕人,單膝下跪給面前的「猴爺」行了個禮。「猴爺」看起來不過三十多歲,但穿的卻是盤口對襟衣,頭戴瓜皮帽,全然不像這個時代的人。評論區裡,有網友大呼「我這是穿越了嗎」,還有人則是看起了熱鬧:「老北京人都這樣嗎?太地道了!」

  這幾位「爺」的視頻,雖然總是在介紹美食,但吸引眼球的是他們誇張的語氣和神態。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以至於有觀眾忍不住調侃了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還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視頻素材剪輯到一起,做成了名為「老北京地道戰」的搞笑遊戲。

  受其影響,一些明顯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著純正的東北話介紹從未在北京流行過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場面既滑稽又尷尬。

  「這不是在宣傳老北京,這是在抹黑老北京!」72歲的尹宏林顯得有些生氣。老尹從小在胡同裡長大,平時街裡街坊見面,打招呼都是客客氣氣的,語氣也比較平和。而在視頻裡,這些博主跟別人說話,要麼吊著嗓子,要麼拿腔拿調,這讓老尹十分無奈。

  「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誰沒事天天這麼說話?流裡流氣的,跟痞子一樣。」至於視頻裡老北京提籠架鳥的狀態,在工廠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尹說,身邊的北京人,「還是踏實肯幹的多」。

  態度

  北京文化不應是裝腔作勢

  同樣在胡同住了幾十年的老北京劉燕,對於這些視頻也是嗤之以鼻。「先不說視頻的風格有多誇張,多脫離現實,就連裡面展現的理兒和規矩,也有好多是錯的。」比如,其中一個博主拿糖油餅蘸炒肝吃,這在劉燕看來就「很不地道」。

  還有的博主,正吃著炸醬麵,別人一叫他,居然把筷子插在了碗裡。「我小時候要這麼幹,是要挨打的!太不吉利!」還有的博主,一面介紹著老北京的習俗,一面吧唧著嘴吃飯。劉燕表示,連這種最基本的素質都沒有,怎麼好意思拍視頻去介紹老北京呢?

  最讓劉燕生氣的,是一些博主「自己發明」的老北京吃法。一位博主稱,「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抹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劉燕表示,說到「武吃」,老北京的炙子烤肉倒是有一種武吃的吃法,但從沒聽過武吃烤鴨。「這也太噁心了,哪兒有這麼吃的?」

  「我無意間看過這些視頻,我覺得,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於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北京民俗專家、美食家張燕軍說,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包容,「不管是飲食、禮儀還是說話方式,我個人認為,真正地道的老北京,絕不是裝腔作勢。」

  「我家是好幾代都在北京,可我說話不像他們那樣,有所謂特別的北京味兒。」他認為,博主們應該發揮網際網路的傳播優勢,多介紹比較少見的老北京特色,「現在看上去,都是豆汁、焦圈這些外地人早都知道的,而真正需要挖掘的北京特色,很少有人介紹。」

  張燕軍還表示,老北京的價值取向是比較平和的,不是為了流量就博出位。

  他說

  猴爺:我有演的成分

  在朝陽區高碑店一個民俗文化園區內,記者看到了猴爺小視頻裡經常出現的那個小桌。天冷風大,小桌上滿是灰塵。就在小桌後面的小店裡,猴爺正接著電話。「歡迎歡迎,我這馬上完,你們先看看。」這時候的猴爺,說話語氣和小視頻裡不一樣,沒有故意拿著腔調。

  這是一家古玩店,猴爺本行就是做古玩生意,而且主要銷路是網絡。等掛了電話,猴爺拿手機翻他最早的視頻。「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介紹我自己的工作。」視頻裡,猴爺在介紹文玩常識,一股「國寶檔案」的氣息,沒有現在經常用的「蓋了帽了」。數據顯示,每個視頻只有七八萬人次觀看量。不像現在「老北京地道戰」,每次都有幾百萬人次觀看。

  「做什麼總得做好吧,我也是後來才明白小視頻應該怎麼做。」他說,必須要讓觀看者產生分歧,「太平淡,真沒人看。」

  猴爺說自己不會做飯,對吃也沒什麼研究,吃的都是外賣,但是餐具都是店裡的古玩,「我想帶這些」。新增的粉絲,極少有人能看出來餐具是古玩的,但因為粉絲數量龐大,「一百個人裡頭能有一個看出來,我就值了」。

  現在,猴爺已經在視頻裡帶貨,賣食品。他坦承自己這一年來,因為小視頻的火熱傳播,已經有了收益。他不否認自己紅了,但是沒扔下本職工作,因為忙著古玩生意,最近的視頻反而少了,「我們出來幹活,不就是為了掙錢,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嗎?做小視頻掙錢,我承認。視頻裡帶貨,是人家出錢請我,是生意。」

  對網上的討論、批評甚至攻擊,猴爺說自己不在乎,而且猴爺這個形象、服裝、腔調,「有演的成分,絕對有。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有人喜歡發彈幕罵裡面的角色,我就笑笑。」

  對話

  誇張的演繹才有人看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拍小視頻的?

  猴爺:我拍這些已經有五六年了。一開始就是介紹古玩,介紹我的事業,拍各地收藏品。五六年下來,粉絲三萬多。後來疫情期間沒法出京,貨也賣完了,沒事幹,就拍了一段在雪地裡吃早飯的,沒想到火了。後來我發現正兒八經說古玩沒人看,就這種誇張的演繹有人看。粉絲現在漲到九十多萬。

  記者:您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視頻風格誇張、有爭議甚至爭吵,是不是提升流量的必然手段?

  猴爺:肯定是,沒有爭議就沒有熱點,沒有熱點就沒有人參與,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記者:看了視頻之後,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北京網友也表示「猴爺」說話、吃東西的方式不能代表北京人,您怎麼看?

  猴爺:我在家,是個我媳婦的主都做不了的人,我代表不了任何人,對號入座不是我的事。當然,視頻裡面需要添加一些「佐料」,我覺得能讓這些東西變得更讓人接受。

  記者:可不可以說「猴爺」是一個人設,是一個演繹的角色?

  猴爺:絕對是這樣。

  記者:您的流量已經變現了嗎?

  猴爺:已經變現了。

  本報記者 孫毅 莫凡

相關焦點

  • 北冰洋上市 也救不迴風評被害的「老北京味兒」
    北冰洋、同仁堂、全聚德,一眾「老北京」品牌蹣跚地追趕著潮流,但它們心裡也知道,情懷牌還是最好用的。說一句「真地道」,總能讓一個老北京再買一次單。百年老店的名聲已經快變味了。/圖蟲創意但「地道」含量過高以後,原本的正宗和悠遠就變了滋味。「全北京都成了地道,路都沒了」,是情懷還是調侃,高度標籤化後已經分不清了,再誇一句「那叫一個美」,便只會得到煩人的效果。
  • 北冰洋上市,也救不迴風評被害的「老北京味兒」
    北冰洋、同仁堂、全聚德,一眾「老北京」品牌蹣跚地追趕著潮流,但它們心裡也知道,情懷牌還是最好用的。說一句「真地道」,總能讓一個老北京再買一次單。百年老店的名聲已經快變味了。/圖蟲創意但「地道」含量過高以後,原本的正宗和悠遠就變了滋味。「全北京都成了地道,路都沒了」,是情懷還是調侃,高度標籤化後已經分不清了,再誇一句「那叫一個美」,便只會得到煩人的效果。
  • 豫論場丨吃播套路,為什麼不香了?
    □丁新科完成一段大胃王視頻要30個小時,邊吃邊偷偷吐掉……央視近日揭露吃播套路,讓人大跌眼鏡。在鏡頭面前大快朵頤的「吃播」,通過「假吃+催吐+後期剪輯」,把吃瓜群眾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吃播,從多年前韓國一吃播博主在網絡上意外走紅開始,這股熱潮迅速蔓延到國內各社交平臺。從最初的精緻美食路線,慢慢發展到土味路線。如果說幾分鐘吃完一大盆拉麵、一口氣30個漢堡還算正常,而生吃章魚、幹喝麻辣鍋底就屬另類,諸多吃播不走尋常路,不斷挑戰吃貨極限,博取觀眾眼球。為什麼吃播視頻能一時吸引眼球呢?首先,有噱頭。
  • 另類假吃!吃播主「狂嗑空氣美食」,40萬人全看歪:是真吃吧?
    另類假吃!吃播主「狂嗑空氣美食」,40萬人全看歪:是真吃吧?近來吃播話題持續燒不停,繼日韓吃播主陸續被爆出假吃風波後,官方也出面痛斥大胃王直播主「浪費食物」,導致各大直播平臺聞風變色,紛紛BAN掉所有相關影片,吃播主們也趕緊改名改認證,以求避免被徹底封殺的風險。
  • 央視再評大胃王吃播 被央視狂批的「大胃王吃播」是怎麼火起來的
    央視再評大胃王吃播8月12日,一則#大胃王吃播被批浪費嚴重#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議。的新聞節目中,點名批評了有些網絡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現象,稱此舉浪費嚴重,誤導消費。隨後,微博、鬥魚、抖音、快手等平臺紛紛發生,表示將整治處罰此類行為,並細化對吃播內容的要求。
  • 老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組圖)_
    爆肚馮、年糕錢、奶酪魏、小腸陳、茶湯李……老北京小吃遇上了奧林匹克盛事,有人要給它們起「洋名」。最近幾天,一則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說是有經營老北京小吃的商家要給北京小吃取個洋名字。「北京可樂」惹出爭議前陣子有消息說,為了讓奧運會期間的「老外」吃個明白,位於北京後海胡同深處的某「小吃」為老北京傳統豆汁想出個備用洋名——「北京可樂」。「豆汁,可以直接譯成『綠豆煮的湯』,也可把它譯成『北京可樂』,這種翻譯簡短又形象,可以藉助可樂的意象讓外國遊客記住豆汁。」這家「小吃」店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 《小風暴》剛播完,胡一天又有新劇定檔將播,女主角備受爭議
    胡一天新劇《暗戀橘生淮南》定檔 沒想到的是,如今《小風暴》才剛收官,胡一天又有新劇已經定檔將播啦! 不過如今《暗戀橘生淮南》這部作品才剛定檔不久,胡冰卿這位女主角就已經是備受爭議了,甚至是有很多觀眾都不太看好這部作品。
  • 這道宮廷美食火爆了100多年,老北京人天天都要吃,外地人吃不慣
    這道宮廷美食火爆了100多年,老北京人天天都要吃,外地人吃不慣,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很適用的。一日三餐一直是所有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有了中國各地不一樣的特色美食。
  • 央視再評大胃王吃播說了什麼 被央視狂批的「大胃王吃播」是怎麼火...
    8月12日,一則#大胃王吃播被批浪費嚴重#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議。當日,內央視新聞在一條《餐飲浪費如何制止?》的新聞節目中,點名批評了有些網絡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現象,稱此舉浪費嚴重,誤導消費。隨後,微博、鬥魚、抖音、快手等平臺紛紛發生,表示將整治處罰此類行為,並細化對吃播內容的要求。
  • 最美吃播——Dorothy
    本照片來自嗶哩嗶哩多蘿西官方帳號視頻Dorothy——多蘿西,一個韓國漂亮的吃播小姐姐。多蘿西小姐姐的吃播視頻中的食物不出意外都是自己動手。視頻開頭會有多蘿西小姐姐做飯的過程,內容及其舒適,但,當你看到她能把一瓶一袋的辣椒配醬加入食物裡,視頻屏幕前的的你可能會本能的感覺筆尖冒汗,哈哈哈,喜歡多蘿西的小姐姐會知道她喜歡什麼?當然是中國寬粉和超級變態辣,無辣不歡。看著屏幕滿盤子的紅色,是不是超級有食慾。
  • "吃播"男子半年狂吃肉體重飆升 直播前腦幹出血去世
    為了吸引人氣,王先生直播時逐漸增加食量,往往一天就吃一頓飯,平均兩天直播一次。假吃視頻流出引網友反感從2014年韓國一吃播博主在網絡上意外走紅開始,「吃播」熱潮迅速蔓延到了社交平臺。從最初的精緻美食路線,慢慢發展到不斷下沉的土味路線,如生吃章魚、幹喝麻辣鍋底,再到大胃王幾分鐘內暴風吸入一大盆拉麵,一口氣吃50個漢堡等等吃播最能觸動觀眾的神經,吸引眾多網友。
  • 一起來觀看動物界的「吃播」吧
    讓人禁不住感嘆,這就是「吃播」的魅力吧。民以食為天,動物也不例外,而且相比人類來說,動物的吃飯方式五花八門:有的只吃一種樹葉,有的會吃自己的便便,有的吮吸香甜的花蜜,有的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有的飯量巨大——一天吃幾百千克食物,有的聰明靈活——會利用工具給自己開小灶……動物吃飯為什麼有這麼多講究?沒有牙齒的動物,怎樣吃飯呢?沒有胃的動物,如何消化食物呢?
  • 央視批吃播浪費嚴重,吃播為什麼能吃那麼多?網友:不僅浪費糧食而且...
    8月12日,央視新聞批「大胃王吃播」,稱部分「大胃王吃播」譁眾取寵,「誤導消費、浪費嚴重」。吃播,顧名思義就是吃飯直播,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網絡直播行為。可不知道何時起,吃播走向了極端——「吃得香」難以被量化,而「吃得多」更能吸引網友眼球。
  • 早餐吃花卷不如吃肉龍,真的看見肉哦,老北京人都愛吃!
    老北京肉龍也叫懶龍,是老北京的一道特色麵食,所謂「懶龍」,是用發麵蒸的一條長形卷體,做法是把發麵擀薄製成長片,放上和好的肉餡,然後捲成長條形,盤於籠屜中,蒸熟後切開,家人分著吃。早餐吃花卷不如吃肉龍,真的看見肉哦,老北京人都愛吃!
  • 瀋陽一「吃播」直播前去世!半年狂吃肉體重280斤,網友:他太實在
    為了吸引人氣,王先生直播時逐漸增加食量,往往一天就吃一頓飯,平均兩天直播一次。假吃視頻流出,引網友反感從2014年韓國一吃播博主在網絡上意外走紅開始,「吃播」熱潮迅速蔓延到了社交平臺。從最初的精緻美食路線,慢慢發展到不斷下沉的土味路線,如生吃章魚、幹喝麻辣鍋底,再到大胃王幾分鐘內暴風吸入一大盆拉麵,一口氣吃50個漢堡等等最能觸動觀眾的神經,吸引眾多網友。
  • 看一遍就能記住的地道英語表達方式,測試下
    第3篇英語知識文章-「地道說英語」系列,歡迎點擊「關注」。各位,學好英語的關鍵是持之以恆,需要大量的「聽、說、讀、寫」,但若按照錯誤的/不地道/落後的方法聽啊聽、讀啊讀,很有可能使你離「地道表達」越走越遠。筆者梳理出幾個使用率極高且看一遍就能記住的地道表達方式!建議大家收藏噢!
  • 老北京咋給人扎針兒的,別說我沒告訴你!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第二講「老北京的語言特點」之二。主講人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嘴刁」「眼毒」「雞賊」「遞葛」通過這些年對北京話的研究,我認為,老北京的第一個語言特點是精煉而內容豐富。為什麼說精煉呢?
  • 邊吃邊吐的「大胃王吃播」,看到群眾怒火了嗎?糧食不是用來糟蹋
    30歲大胃王,吃播走完人生這個瀋陽的大胃王只有30歲,從事「吃播」這個行業僅用半年就增肥80斤,然而在6月23日晚上,在一場「吃播」中突發病症,搶救無效去世。難道真的跟網友說的那樣「一生吃食物量是有定數的,誰先吃完誰先走?」他這是用半年時間吃完了人生後面的食物啊。如此年輕便離開人世,令很多人感到惋惜。
  • 一百多年前,老北京人比現代人可宅多了!
    人們居家辦公、帶娃的同時,開始在家裡各種花式找樂子,練廚藝、刷手機、做手工……一百多年前,老北京人比現代人可宅多了。明清時期,閨中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官員、百姓夜晚基本要宅在家裡。清代北京因城市管理和治安需要,施行嚴格的宵禁。據《北京史》,清代城內街道胡同處處豎立柵欄,每處柵欄都有出入之門,起更後即行關閉,除「有奉旨差遣及緊要軍務」外,「自王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
  • 老北京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
    餡餅也好,肉餅也好,都是北方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普通食品,說不說大家都知道。可是要說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這說法應該不對。放在餅鐺裡烙的肉餅,不時地往表面兒刷(抹油,不少老北京人叫「刷油兒」)點兒油還說得過去,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其實老北京人這樣說,就是一個習慣說法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