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胃吃播剛禁止 土味吃播又來了
他們的「地道」不地道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隨之也爭議四起。
「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本報記者獨家專訪「老北京吃播」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市民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市民
這樣的吃法真是北京文化?您靠譁眾取寵得到點兒流量,卻糟蹋了北京上千年的東西。
老人
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
專家
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於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絕不是裝腔作勢。
網友
看這些視頻非但沒讓我喜歡上北京,反倒讓我有了一種「因為一個人討厭一座城」的感覺。
爭議
「老北京吃播」引一些網友不滿
「喲,這不是猴爺嗎!給您請安了!」一段標題為「老北京偶遇行禮」的視頻裡,一個穿著T恤的年輕人,單膝下跪給面前的「猴爺」行了個禮。「猴爺」看起來不過三十多歲,但穿的卻是盤口對襟衣,頭戴瓜皮帽,全然不像這個時代的人。評論區裡,有網友大呼「我這是穿越了嗎」,還有人則是看起了熱鬧:「老北京人都這樣嗎?太地道了!」
這幾位「爺」的視頻,雖然總是在介紹美食,但吸引眼球的是他們誇張的語氣和神態。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以至於有觀眾忍不住調侃了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還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視頻素材剪輯到一起,做成了名為「老北京地道戰」的搞笑遊戲。
受其影響,一些明顯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著純正的東北話介紹從未在北京流行過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場面既滑稽又尷尬。
「這不是在宣傳老北京,這是在抹黑老北京!」72歲的尹宏林顯得有些生氣。老尹從小在胡同裡長大,平時街裡街坊見面,打招呼都是客客氣氣的,語氣也比較平和。而在視頻裡,這些博主跟別人說話,要麼吊著嗓子,要麼拿腔拿調,這讓老尹十分無奈。
「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誰沒事天天這麼說話?流裡流氣的,跟痞子一樣。」至於視頻裡老北京提籠架鳥的狀態,在工廠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尹說,身邊的北京人,「還是踏實肯幹的多」。
態度
北京文化不應是裝腔作勢
同樣在胡同住了幾十年的老北京劉燕,對於這些視頻也是嗤之以鼻。「先不說視頻的風格有多誇張,多脫離現實,就連裡面展現的理兒和規矩,也有好多是錯的。」比如,其中一個博主拿糖油餅蘸炒肝吃,這在劉燕看來就「很不地道」。
還有的博主,正吃著炸醬麵,別人一叫他,居然把筷子插在了碗裡。「我小時候要這麼幹,是要挨打的!太不吉利!」還有的博主,一面介紹著老北京的習俗,一面吧唧著嘴吃飯。劉燕表示,連這種最基本的素質都沒有,怎麼好意思拍視頻去介紹老北京呢?
最讓劉燕生氣的,是一些博主「自己發明」的老北京吃法。一位博主稱,「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抹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劉燕表示,說到「武吃」,老北京的炙子烤肉倒是有一種武吃的吃法,但從沒聽過武吃烤鴨。「這也太噁心了,哪兒有這麼吃的?」
「我無意間看過這些視頻,我覺得,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於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北京民俗專家、美食家張燕軍說,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包容,「不管是飲食、禮儀還是說話方式,我個人認為,真正地道的老北京,絕不是裝腔作勢。」
「我家是好幾代都在北京,可我說話不像他們那樣,有所謂特別的北京味兒。」他認為,博主們應該發揮網際網路的傳播優勢,多介紹比較少見的老北京特色,「現在看上去,都是豆汁、焦圈這些外地人早都知道的,而真正需要挖掘的北京特色,很少有人介紹。」
張燕軍還表示,老北京的價值取向是比較平和的,不是為了流量就博出位。
他說
猴爺:我有演的成分
在朝陽區高碑店一個民俗文化園區內,記者看到了猴爺小視頻裡經常出現的那個小桌。天冷風大,小桌上滿是灰塵。就在小桌後面的小店裡,猴爺正接著電話。「歡迎歡迎,我這馬上完,你們先看看。」這時候的猴爺,說話語氣和小視頻裡不一樣,沒有故意拿著腔調。
這是一家古玩店,猴爺本行就是做古玩生意,而且主要銷路是網絡。等掛了電話,猴爺拿手機翻他最早的視頻。「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介紹我自己的工作。」視頻裡,猴爺在介紹文玩常識,一股「國寶檔案」的氣息,沒有現在經常用的「蓋了帽了」。數據顯示,每個視頻只有七八萬人次觀看量。不像現在「老北京地道戰」,每次都有幾百萬人次觀看。
「做什麼總得做好吧,我也是後來才明白小視頻應該怎麼做。」他說,必須要讓觀看者產生分歧,「太平淡,真沒人看。」
猴爺說自己不會做飯,對吃也沒什麼研究,吃的都是外賣,但是餐具都是店裡的古玩,「我想帶這些」。新增的粉絲,極少有人能看出來餐具是古玩的,但因為粉絲數量龐大,「一百個人裡頭能有一個看出來,我就值了」。
現在,猴爺已經在視頻裡帶貨,賣食品。他坦承自己這一年來,因為小視頻的火熱傳播,已經有了收益。他不否認自己紅了,但是沒扔下本職工作,因為忙著古玩生意,最近的視頻反而少了,「我們出來幹活,不就是為了掙錢,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嗎?做小視頻掙錢,我承認。視頻裡帶貨,是人家出錢請我,是生意。」
對網上的討論、批評甚至攻擊,猴爺說自己不在乎,而且猴爺這個形象、服裝、腔調,「有演的成分,絕對有。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有人喜歡發彈幕罵裡面的角色,我就笑笑。」
對話
誇張的演繹才有人看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拍小視頻的?
猴爺:我拍這些已經有五六年了。一開始就是介紹古玩,介紹我的事業,拍各地收藏品。五六年下來,粉絲三萬多。後來疫情期間沒法出京,貨也賣完了,沒事幹,就拍了一段在雪地裡吃早飯的,沒想到火了。後來我發現正兒八經說古玩沒人看,就這種誇張的演繹有人看。粉絲現在漲到九十多萬。
記者:您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視頻風格誇張、有爭議甚至爭吵,是不是提升流量的必然手段?
猴爺:肯定是,沒有爭議就沒有熱點,沒有熱點就沒有人參與,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記者:看了視頻之後,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北京網友也表示「猴爺」說話、吃東西的方式不能代表北京人,您怎麼看?
猴爺:我在家,是個我媳婦的主都做不了的人,我代表不了任何人,對號入座不是我的事。當然,視頻裡面需要添加一些「佐料」,我覺得能讓這些東西變得更讓人接受。
記者:可不可以說「猴爺」是一個人設,是一個演繹的角色?
猴爺:絕對是這樣。
記者:您的流量已經變現了嗎?
猴爺:已經變現了。
本報記者 孫毅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