餡餅也好,肉餅也好,都是北方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普通食品,說不說大家都知道。可是要說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這說法應該不對。放在餅鐺裡烙的肉餅,不時地往表面兒刷(抹油,不少老北京人叫「刷油兒」)點兒油還說得過去,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
其實老北京人這樣說,就是一個習慣說法兒。肉餡裡本身就有油脂,拌餡時不管是放點兒香油,還是放點兒花生油,總之要放點兒素油;烙時表面兒再抹油,所以老北京人對外顯擺自己做的肉餅品位高時,就愛說:「好勁兒,昨天我媳婦給我烙的肉餅,是大蔥羊肉餡兒,還裡外刷油兒!」尤其是愛擺譜兒的,說得更歡。
肉餅算是餡餅的一種,但只有大蔥和某種肉餡一起烙的餡餅才有資格稱「肉餅」。早先去著名老字號東來順吃大蔥羊肉餡的餡餅,從來沒有人稱餡餅,統統稱作「肉餅」。
當然,顧名思義,肉餅的餡裡「肉餡」要佔主要成分,如果全是蔥花,那也不能叫「肉餅」。所以肉餅是講究的吃食,過去如果一般平民百姓能吃頓肉餅,是夥食的大改善;貧窮的人家一般吃不起。
肉餅主要有三種餡兒,即大蔥羊肉餡兒、大蔥牛肉餡兒、大蔥豬肉餡兒,不管是哪種肉餡,配上大蔥蔥花就會肉香蔥香味兒撲鼻。老北京人一般喜歡吃大蔥羊肉餡餅或大蔥豬肉餡餅;吃大蔥牛肉餡餅的,好像是回民家庭居多。
我家就喜歡吃大蔥豬肉餡餅。這蔥講究「山東章丘大蔥」,那蔥白兒足有1尺多長。章丘大蔥切成蔥花時,滿屋都是香辣味兒,這種大蔥生吃時是一股甜辣味兒。
用章丘大蔥切的蔥花主要是蔥白兒部分,所以不管與哪種肉拌餡都格外香。至於用章丘大蔥和豬肉餡拌餡烙熟的那裡外面兒「刷油兒」的肉餅滋味兒,我還是不詳述啦,免得自己會「流哈喇子」。
吃肉餅一般都要熬粥,吃幾個肉餅再喝碗粥,特別禁飽。尤其在炎熱的夏天,人們一般吃肉餅時都要配上綠豆粥,那粥一定要稀,但不要稀湯似水兒。
肉餅要做得好吃,也不是簡單的事兒,也要看「廚師」的廚技。老北京人做的餡兒要加入一種特殊調料,在北京很常見,但很提味兒。
我們食堂的一位師傅是個老北京人,他做的大蔥牛肉肉餅非常好吃。有一次我問他:「您做牛肉肉餅,是不是除了在餡兒裡放鹽、薑末、料酒外,都愛放黃醬呀?」他笑著問:「你問這幹嗎?」於是我告訴他我在一些老北京人親友家吃牛肉肉餅時,他們都放黃醬,所以那肉餅非常好吃。他笑著點點頭。
胡同裡也有幾位鄰居大叔,都是純粹的老北京人,不知因為什麼問題在單位受到批鬥,他們回家也讓家人做大蔥羊肉肉餅吃。可見那大蔥羊肉肉餅在一些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放了大蔥的肉餅,不少外地人也愛吃。在那特殊的年代,我們工廠的部分職工在軍代表帶領下去某企業參觀,中午休息時大家分別找飯館吃飯。一位操東北口音的軍代表到一家飯鋪吃大蔥牛肉肉餅,吃完後連聲說「真好吃」。我廠大部分參觀的職工,都是和軍代表一起去那家飯鋪吃肉餅。
現在買肉買菜都非常方便,所以只要我想吃肉餅,我太太會立即買肉餡和蔥來做。那烙熟的大蔥豬肉餡兒肉餅,外表焦黃,入口表皮酥脆,一咬更是「順嘴流油兒」,那蔥香肉香的混合味兒吃起來不僅解饞,而且非常爽口。
說實在的,一些飯館裡賣的肉餅滋味兒也不錯,所以遇見賣肉餅的飯館,饞了就進去吃。但是比較起來,我還是喜歡吃家裡做的肉餅,尤其是大蔥豬肉餡兒肉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