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候鳥雲集,到洞庭來觀鳥
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啟幕 3000多隻蒙古、西伯利亞小天鵝首次亮相
11月開始,3000多隻小天鵝從蒙古、西伯利亞等地成群結隊飛到嶽陽市屈原管理區的東古湖溼地棲息。李石裡 攝
洞庭湖,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國際重要溼地,不僅是鳥類的天堂,也是觀鳥的勝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20餘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和棲息。12月7日,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開幕式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位於嶽陽市君山區的洞庭湖博物館舉行,國內外鳥類專家學者、環保志願者等共赴觀鳥盛宴。副省長陳文浩出席並宣布活動開幕。
3000多隻小天鵝「組團」來過冬
洞庭湖是國際重要鳥類越冬地,被稱為「鳥類的天堂」。湖南高度重視候鳥保護工作,省政府從2010年起發布通告對野生鳥類進行禁獵,成為全國首個全面禁獵野生鳥類的省份。同時,我省堅持以法護鳥、以林護鳥、以節護鳥,相繼開展了「洞庭風雷」「百日護鳥」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濫捕濫獵候鳥的違法犯罪行為。
如今,洞庭湖區鳥類數量穩步增長,現有鳥類352種,佔全國種數的三分之一,越冬候鳥近年每年增長兩萬餘只,達24.7萬隻,白鶴、小天鵝、白鸛、白琵鷺等珍稀鳥類頻繁現身,湖區成為了「鳥類的天堂、觀鳥的勝地」。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11月開始,已經有3000多隻小天鵝,從蒙古、西伯利亞等地成群結隊地飛來了位於嶽陽市屈原管理區的東古湖溼地。這樣大規模的小天鵝成群棲息,在東古湖溼地還是首次。
在11月中旬的環洞庭湖越冬水鳥初期調查中,已有近12萬羽越冬水鳥進駐洞庭湖。預計隨著寒潮加劇,近期還將有更多候鳥來此越冬。
10頭北京麋鹿加入洞庭湖麋鹿種群
當天,在洞庭湖溼地中央的注滋河畔,10頭從北京引入過來的麋鹿,在這裡放歸自然。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總工程師宋玉成介紹,「引入這批的麋鹿是為了避免洞庭湖麋鹿種群的近親繁殖,提高多樣性,使洞庭湖麋鹿種群更健康地發展和壯大。」
「這並不是湖南首次引入麋鹿群。」宋玉成表示,「1998年,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26頭麋鹿渡過長江來到東洞庭湖畔;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又從江蘇引入18頭麋鹿。所以,現在的洞庭湖麋鹿融集了全國的三大種群。洞庭湖的麋鹿群,發展到今天已有約220頭。」
據介紹,本次觀鳥節,不僅有觀鳥賽、實地考察等常規活動,還將舉行文創展覽、公眾視頻觀鳥、攝影徵文大賽等眾多活動。
分會場
《黑鸛小西的一天》宣教動畫片首發
12月7日,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常德分會場)暨西洞庭湖青山湖候鳥苑開園儀式在洞庭湖西濱·漢壽西洞庭湖保護區舉行。當天,常德分會場觀鳥大賽也正式舉行。在大賽啟動儀式上,表演了候鳥保護科普劇,並舉辦了《黑鸛小西的一天》宣教動畫片首發儀式。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為其珍惜程度不亞於大熊貓,所以黑鸛又有「鳥中熊貓」之稱。早在2007年11月,在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發現了23隻黑鸛,當時黑鸛在全球的數量僅存3000隻左右,東部種群遷徙途中的數量僅存100餘只。自2010年起,西洞庭湖黑鸛數量穩定在30隻左右。2015年2月,西洞庭湖成立了我國首個黑鸛守護站。
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0044公頃,以黑鸛、白鶴等珍稀瀕危物種和西洞庭湖溼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區內有維管束植物424種,鳥類226種、魚類112種、底棲動物65種、兩棲動物13種、爬行動物20種、哺乳動物26種,溼地資源十分豐富。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丁鵬志 實習生 廖靜旋
觀鳥常識
最佳時間在清晨和傍晚
◆ 觀鳥時間
從一天活動情況看,鳥類一般在清晨最活躍,鳴叫、取食等活動頻繁。多數鳥類在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的時間段附近比較活躍,所以一天中最佳觀鳥時間應在清晨和傍晚。
◆ 觀鳥區域
在洞庭湖觀冬候鳥最佳區域是大、小西湖,採桑湖,君山後湖,春風湖和紅旗湖等區域。在這些區域觀鳥可以看到雁形目、鶴形目、鸛形目等近70種水鳥,而且數量極其龐大。
◆ 觀鳥必備
8-10倍雙筒望遠鏡、20-60倍單筒望遠鏡,鳥類圖鑑及其他鳥類識別參考資料,如《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值得注意的是,觀鳥時要儘量穿著與環境色彩相近的戶外衣褲,不要穿戴紅、黃、橙、粉紅和白色的衣帽,因為大多數鳥類對這些鮮亮的顏色非常敏感,不願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