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榮格的女性原則

2020-11-29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丁力/文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異性

榮格在自傳中說:「靈魂,意即阿尼瑪,她與無意識有關。」阿尼瑪在榮格和他的心理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男子的靈魂是女性,在女性的集體無意識之中則有阿尼穆斯,即男性原則,也是女性的靈魂。因為榮格是男性,他因個人的體驗更多地論述阿尼瑪。他研究的一個特點是他個人的經驗常常起到主導作用,而他的心理非常敏銳,多幻覺和夢想,因此有神秘主義者之譏。很多人不容易接受他。

可是,在所有領域中有大貢獻的人,不都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敏銳嗎?而敏銳和敏感顯然有女子屬性。甚至在最注重男子漢氣質的軍隊中,那些能夠敏銳地抓住戰機的人,才可能成長為傑出的統帥。有些人敏銳到令人不可思議,如有神助。印度數學家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使偉大的數學家都驚嘆不已,他就說自己在夢中得到印度神的啟示。只不過數學和科學是可證的(雖然數學家仍沒有能夠理解拉馬努金提出的全部公式,科學突破也多出自「幻想」),而心理學的主張還不能做到完全可證。這部分因為在心理學問題上,人們往往以自己為標杆,而人的心理有差異,理性的人很難理解直覺的人,反之亦然。兩性之間的互不理解也有這個因素,《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的暢銷就是一個證明。

柏拉圖的《會飲篇》是一篇關於愛的對話。參加宴飲暢談的有阿里斯多芬、蘇格拉底等人。他們談到,宙斯和諸神擔心強大的人造反,於是把人劈開為兩半。在被分開之後,男人們和女人們都尋求他們的另一半,原來同一個人的另一半,或同性的另一半,只有被分開之前的陰陽人才會愛上異性,因為他們(她們)原來就是這樣的。這些會飲者相信,最高貴的愛是男人之間的愛。無論怎樣,只有找到另一半,人才是完整的。

榮格追求的就是人的完整,但不是在同性之間,也不僅僅是肉體的愛。他認為,異性原則的顯現能夠促成人的性格趨於完整,而異性原則就在內心之中。他在《紅書》中說:「那陽剛之氣又如何?男子需要多少陰柔氣質才得以完滿,你知道嗎?女子需要多少陽剛氣質才得以完滿,你知道嗎?你們從女子身上找尋陰柔氣質,在男子身上找尋陽剛氣質。而這只會讓男的更加男性,女的更加女性。但人在哪裡呢?男人,你不應該在女人身上找尋女性的,而應該在你的內在找尋、認出她,因為那是你最初已經擁有的。」同樣,女性也應該在她們的內在找尋陽剛之氣。

榮格預告了一個中性時代的來臨。確實,現代社會中的男男女女似乎正在變得更加中性。這或許是因為體力和暴力不再像在前現代社會中那麼重要,而細膩、敏感早已成為精細的現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品質。女性在這些方面則有先天優勢,而教育和工作則使她們能夠更加獨立。

榮格指出,弗洛伊德的性慾動機和父輩權威之說,掩蓋了一個更高神祇的精神的原始意向,使他沒有認識到阿尼瑪的存在。榮格說:「弗洛伊德絕不是唯一一個含有這類偏見的人。在天主教思想的王國裡,上帝之母及基督的新娘也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最終被接納進神聖的內室。」女子在基督教傳統中的地位並不高。榮格說:「在新教和猶太教裡,父權一直是主宰。」父權壓制了女性原則或阿尼瑪,不接受女性原則。同樣,阿尼姆斯也受到壓制,因為它使女子失去女性的特點。由此可見,兩性之間的區別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產物。

榮格認為,阿尼瑪是「更高的神」送給人類的。他說:「這位神祇將一個混合的器皿送給了人類,這是一個能將精神轉化的神器,這個神器是一個阿尼瑪。」「精神轉化」,就是冶煉產生的精神變形。阿尼瑪是神送給人的容器,必定能夠容納很多元素,如此才可能熔煉。這正是女性原則的意義之一。榮格說:「在哲學意義上的鍊金術裡,女性原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與男性原則並駕齊驅。在鍊金術中,女性象徵的最完美表現就是那個可以完成轉換的神器。」在中國文化中,道教的內丹術也有精神鍊金爐。《西遊記》受道教的影響,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之火給了孫悟空火眼金睛,這雙眼睛擁有的大概不僅僅是一種生物學功能吧。

作為靈魂的阿尼瑪

榮格的「自性」(Self)原本是一個普通的詞,就是自我,在榮格這裡表示由意識與無意識結合而構成的完整的人。榮格在自傳中回憶他的1938年印度之行。他說,看到阿育王所建的桑奇大塔,「我非常激動地感覺到,桑奇山應該是某種中心。佛教的新的現實正在此處向我展現出來。我覺得佛的生命是某種作為自性的現實存在,希求有人格的生命。在佛看來,自性是高於一切神性之上的存在,自性是一個統一的世界,它代表著人類經驗的整體存在和世界的本質。而自性又包括了固有的存在和可知性的存在。若缺乏這二者之一,世界便不復存在。」

自性是完整的人格,個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神秘結合。在禪宗,佛性其實也是自性,所以有「明心見性」。這個「性」不在佛,而在個人的心。如同集體無意識,佛性先天地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榮格還說:「基督與佛有相似,雖然含義並不相同,但都是自性的體現。他們都旨在徵服現世,不同在於:佛是出於理性的大徹大悟,而基督則是命定的殉道者。」佛陀和基督都拒絕暴力,佛的徵服是用智慧——超越的智慧;基督則用忍耐。榮格認為佛是理性的,但那不是世間的理性。

榮格說,精神病醫生是靈魂的醫治者;阿尼瑪是靈魂。那麼,無論於對他自己還是病人,阿尼瑪都是他要時時面對的。阿尼瑪是一個拉丁詞,本意就是靈魂。榮格的阿尼瑪(anima)是陰性靈魂,還有顯現於女性的陽性靈魂(animus)。靈魂有理性,希臘哲學中就有很大的理性因素。在此之後,一些基督教神學家試圖用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和偉大,例如奧古斯丁(354-430年)的《獨語錄》中有一段他與理性的對話。

基督教的信仰壓制了古希臘思想中的理性,要等到啟蒙運動,理性才佔據上風,靈魂卻又被壓制。在基督教早期,理性的運用仍在繼續。在這裡,奧古斯丁認為理性與靈魂並不衝突。

對於奧古斯丁,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理性的靈魂」,像上帝一樣的東西,他認為靈魂是理性的。後來這兩者被分開,甚至被對立。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後天的訓練的結果,缺少現代教育的人往往保留更多的原始衝動;在理性被欲望壓倒的時候,人們往往也是非理性的,與他們受到的教育的關係不大,例如在股市(逐利的欲望),在一潰千裡的戰場(求生的欲望)。更常見的性的欲望和對權力的欲望則可能成為犯罪的動力。

奧古斯丁說動物沒有靈魂。童話作家漢斯·安徒生繼承了這個觀念,但他寫的動物有愛。他的《海的女兒》(1837年)是一個愛的故事。美人魚為了愛變成人形(又是變形)。但她仍是動物,沒有靈魂,儘管她具有人的情感和智慧。愛不能拯救美人魚的生命,美人魚變成泡沫死去,而人在死後靈魂可以升天。

法國的文學批評家斯達爾夫人是浪漫派作家。她的《論德國》(1813年)說:「靈魂是一團火,它的火光穿過所有感覺;存在就在這一團火之中;哲學家的所有觀察和所有努力都應該轉向這個「我」(首字母大寫的賓格,在英文版是Me),我們的感覺和觀念的核心及推動力。」感覺是身體的功能,觀念則是先天的。它們共同構成人的心理的基礎,其核心和推動力都是「我」。她理解的靈魂是賓格的「我」,不是異性的「我」。但榮格可能認為這就是他認識到的阿尼瑪。

阿尼瑪在藏傳佛教密宗也不可缺少。在傳聞中,密宗的雙修多被落實為男女之間的肉體關係,這並非沒有根據。不過,雙修是靈魂的一種修行,「雙」的另一位明妃大多是修行者想像的女性,正如道教內丹修煉法術中的想像。可以把明妃理解為榮格的阿尼瑪。同樣,藏傳佛教的女神度母也是阿尼瑪。在密宗信徒的修行中,明妃和度母(以及其他神)保護靈魂,引領解脫。她們與阿尼瑪在榮格心理學中的作用其實是一致的。

榮格現實生活中的阿尼瑪

在《母親原型的心理面向》(《榮格文集》第五卷),榮格認為母親原型幾乎有無限多樣的面向。他斷定:「阿尼瑪原型首先與母親意象融合,總是出現在男人的心理狀態之中。」弗洛伊德提出「戀母弒父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榮格則提出「母親情結」。「母親」不僅僅是生育他的那位女子,還延伸很多女性。

榮格父母的婚姻生活不幸福。他畏懼父親,但沒有弒父的念頭。他的母親有雙重人格,這在女子中似乎並不少見。但榮格的母親仍然很特別:她的另一面是祭司。榮格在自傳中說:「白天,她是一個可愛的母親,但到了晚上,她便顯得不可思議。然後,她更像那些預言者之一,這種人同時又是一種奇異的動物,像是洞穴裡的一個女祭司,富有古風而無情:像真理和大自然那樣無情。在這種時刻,她就是我叫做『自然精神』的代表。」

母親的神秘一面的人格把預言者(先知)和祭司的形象埋藏在榮格的個體無意識之中,也許不僅僅是生物學的遺傳,還有精神的遺傳和影響。

榮格和妻子艾瑪·榮格(Emma Jung-Rauschenbach)育有五個子女。艾瑪寫過《阿尼姆斯與阿尼瑪》(1941)。這本書被認為是對這一對概念的最好解釋之一。1955年艾瑪去世後,榮格說:「我的內心出現了要恢復我本來面目的想法」。在現實世界中,他的自性體現在湖邊的波林根塔樓,他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家。1923年他的母親去世後,他動工建設第一層。妻子去世那年,他添建第二層。榮格說,這座塔樓就是母性的形象,一個子宮。他在塔樓裡感到安詳,把它當作一個比青銅還久遠的物件,他的個體化過程的具體化。塔樓完成後,他發現它是「精神完整性的一個象徵」。

對於榮格,艾瑪逐漸承擔起母親的角色,他需要另外的女人。榮格的病人大多是女性,這不是他的選擇,女性比男子更多尋求心理諮詢。醫生和患者需要溝通他們的精神世界,女病人容易對醫生產生情感依賴,榮格的婚外戀大多是這樣建立的。艾瑪知道他的那些關係,也曾反抗,最後卻無可奈何地接受。

榮格的阿尼瑪沒有宗教的含義。對於榮格,阿尼瑪是靈魂,也可以是肉體的女人。他在自傳中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走過情慾的煉獄,就相當於永遠沒有戰勝這些情慾的機會。」但他錯過了多次機會。

前面提到過榮格的情人們,除薩賓娜·施皮爾賴因(一位經歷豐富的女子,有她的傳記電影,紐約大學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了她的傳記)之外,還有託尼·伍爾夫(ToniWolff,1888-1953年)等多人。伍爾夫在1910年成為榮格的病人。據美國的榮格研究者約翰·艾倫透露,榮格的兒子弗蘭茲·榮格在1983年對他說,伍爾夫「或多或少地」挽救了他父親的生命和理智。

伍爾夫出生在瑞士蘇黎世的一個富裕家庭,小時候就對哲學、神話學產生興趣。1909年,因為父親去世,她患上了抑鬱症。這年她21歲。榮格是她的心理醫生,治療方法是鼓勵她使用自己的才智。伍爾夫成為榮格的助理,並在1911年陪他和他的妻子艾瑪一起參加在魏瑪舉行的精神分析大會。在這一年,她的治療結束。榮格在給弗洛伊德的一封信中稱伍爾夫是他「新發現的自己」,這實際上承認伍爾夫是他的阿尼瑪。

因為夢到伍爾夫,榮格在1913年又給她寫信,請她回到身邊。在這一年,榮格和弗洛伊德徹底分裂,精神瀕臨崩潰,伍爾夫對於他更加重要。榮格寫《紅書》(一本關於他的夢與幻的插圖書,記錄了他當時的精神狀態)時,伍爾夫聆聽了他的所有夢幻。十多年後,榮格的興趣轉向鍊金術之後,才中斷該書的寫作。因為榮格不能離開伍爾夫,她的妻子不得不接受伍爾夫總是在她的家中出現。他們組成「三人行」。榮格稱伍爾夫是他的「第二個妻子」。從1920年代到伍爾夫去世,這兩位女子經常陪伴榮格出現在公開場合。不過,伍爾夫總是覺得,她對榮格的內在智慧比對他的肉體更親近一些。

伍爾夫是一位基督徒。當榮格在1930年代投入鍊金術的研究時,她不願意跟隨他的興趣。1933年,伍爾夫邀請一批學生來到榮格的波林根塔樓,其中有18歲的女中學生馮·弗蘭茲 (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她被榮格的心理學所吸引。同年,馮·弗蘭茲進入蘇黎世大學,專業是拉丁語和希臘語。她還在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在蘇黎世)旁聽榮格的講座。1914年,作為榮格給她的心理學訓練的回報,馮·弗蘭茲為榮格翻譯古典鍊金術著作。因為鍊金術是從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她又在蘇黎世大學學習阿拉伯語。這樣,馮·弗蘭茲取代了伍爾夫的助手位置,但她不是榮格的情人。

莎賓娜和託尼都被認為是啟發了榮格「阿尼瑪」概念的女子。但在榮格自傳的手稿中,他說到這個女人是墨澤爾(Maria Moltzer),他的一位情人。這個名字在自傳正式出版時被刪去,或許是阿妮拉·賈菲(Aniela Jaffe)所為。賈菲是榮格傳記的記錄者和編輯。她從1947年起擔任榮格的秘書,直到榮格在1961年去世。她可能在榮格的自傳中增添了她想說的事情,刪去她不喜歡的內容。賈菲是出生在柏林的猶太人,從納粹德國逃亡到瑞士,接受過榮格的心理分析。從這一點看,榮格不反猶。

伍爾夫是心理學家,著述不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她把女人分為四個類型:戰士、母親、名妓、靈媒。在伍爾夫與榮格的情感中,她的角色顯然包括靈媒,榮格通過她與自己的阿尼瑪對話。伍爾夫去世後,只有艾瑪·榮格代表榮格夫妻參加了她的葬禮。有人以此譴責榮格的冷漠,但實際上,他是擔心自己會在葬禮中因悲傷而崩潰。

馮·弗蘭茲後來也成為榮格派的心理學家,在瑞士執業,出版了多本書。她的成就主要在對古代童話及鍊金術的解釋上。這是榮格的研究路徑。功成名就之後,馮·弗蘭茲在山上的森林中建了自己的塔樓,從那裡可以俯瞰榮格的家——波林根塔樓。她死後葬在榮格墓地不遠處。

如詩人裡爾克那樣,榮格只有在女人當中才有安全感。但是,榮格也知道,阿尼瑪是危險的。榮格在《紅書》中說:「莎樂美愛我,我愛她嗎?我聽到狂野的音樂,鈴鼓的聲音,月光下悶熱的夜晚,聖者帶著血汙的凝視的頭——恐懼攫取了我。」莎樂美是榮格幻想中的阿尼瑪(她不是裡爾克的俄國情人莎樂美)。榮格的莎樂美是《新約》中的人物,她的舞蹈使施洗者約翰被砍頭。榮格對他的阿尼瑪保持著警惕,對妻子和情人也是自私的。在寫給情人薩賓娜·施皮爾賴因的最後一封信中,榮格說:「有時候你必須做一些不可原諒的事,只是為了生活能夠繼續。」

(本版圖片均由作者供圖)

相關焦點

  • 《上海灘》影評之:我是傳奇——丁力
    我認為,上海灘最傳奇的人物,莫過於丁力。他本是閘北棚戶區的賣梨小販,沒讀過書,一窮二白,可後來卻逆襲成上海灘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的幫會大亨,並娶到了女神級人物馮程程。——這樣的人生,足夠震撼,足夠傳奇!遇到許文強,是丁力命運的轉折。
  • 【魔法師榮格系列】通靈者斯威登堡
    【魔法師榮格系列】在巴塞爾大學榮格曾經對魔法有著濃厚興趣,他後來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神秘現象。在巴塞爾大學期間,榮格的家裡發生無法解釋的事情:七十餘年的餐桌在潮溼的夏季爆裂,大約兩個星期後,切麵包的餐刀也爆裂。兩次爆裂都發出巨大的聲音。榮格無法解釋這些現象。
  • 榮格八維和mbti的對應關係詳細解析丨榮格八維測試
    榮格八維:Ni,Ne,Ti,Te,Si,Se,Fe,Fi。很容易看到mbti中的I,E被融入到八維的i,e中去了,那麼P,J哪去了?其實在八維的排列中。Ti,Fi,Se,Ne作為主要功能就是P,而Te,Fe,Si,Ni作為主要功能則對應J。
  • 弗洛伊德和榮格極具深度的經典名言
    GIFB,卡爾·榮格心理學史家墨菲認為弗洛伊德與榮格都是負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橫掃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難,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責的抗議,然而在榮格看來,「有不斷擴大的領域容許同那莊嚴和那神聖的東西進行直接的接觸,有一種患者和醫生都甘願接受的鼓勵,自由無阻地朝著神秘追求的方向運動
  • 數學建模9:數據直徑、榮格定理及凸集
    二維(平面內)榮格定理及其證明,凸集合與凸包;       3. Radon's Theorem 和 Helly's Theorem;       4. 一般維度下的榮格定理;       5. 榮格定理的應用——估計數據直徑。
  • 華熙生物兩項原料產品榮獲2020榮格技術創新獎
    日前,由華熙生物(688363)自主研發生產的原料產品「超高分子聚穀氨酸鈉(PGA-SHM)」和「麥角硫因松蕈提取物(Bioyouth™-EGT)」榮獲2020榮格技術創新獎。這是繼今年6月摘取PCHi2020芳典獎之後,華熙生物再度奪取行業知名原料類大獎。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Carl Gustav Jung榮格心理學的實踐心靈的邊界(美)瓊·辛格(June Singer) 著蔡成後 譯榮格學派心理實踐經典導讀·芝加哥榮格學院創始人之作。本書是芝加哥榮格學院創始人瓊·辛格以自身學習並應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經驗所著的經典著作。本書解析了基本的榮格派概念以及它們是如何發展的、那些與此有關的榮格的個人經歷以及他與弗洛伊德的關係。並通過分析實例和日常生活表現兩方面來彼此澄清映照。
  • 《恐龍當家》中的榮格心理學是什麼?
    完滿自足的狀態要經由心靈的意識與潛意識的融合才能達成,榮格所說的「心靈超越功能」才會出現,透過這種超越功能,人才可能達成他的目標:讓他個體自性(individual Self)的潛力完全實現。在社會上的我們、與人互動的我們,總是努力用「意識」控制著自己,才不至於象是脫韁野馬般沒有一點社會化的表現。
  • 榮格分析心理學與 MBTI 人格模型:識人識己終身受用工具
    MBTI 氣質類型榮格的八種人格維度
  •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文化客廳
    但無論是語言的附會還是集體的無意識,神話闡釋裡,女性的存在和話語始終不可或缺。長久以來,在主流敘述中,正面的女性角色常以溫婉可人的形象出現,並被人們記住和喜愛。後來,榮格(Carl Gustav Jung)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在繼承他的基礎上又提出,人的無意識除了有個體的經驗——「情結」以外,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集體所造就的意識,比如我們經常說中國人都有大一統思想、忠君思想等,這種社會的無意識或集體的無意識是對弗洛伊德學說的一個有益的補充。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憤怒書寫,暗含男性對女性的無端畏懼
    但無論是語言的附會還是集體的無意識,神話闡釋裡,女性的存在和話語始終不可或缺。 長久以來,在主流敘述中,正面的女性角色常以溫婉可人的形象出現,並被人們記住和喜愛。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鄰近性原則)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1)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0年曾做了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這便是心理學上的「鄰近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雙方的親密程度影響很大:空間距離越近,心理距離相對較近,交往的頻率也越高;相反,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較遠,交往的頻率也較低。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憤怒書寫,暗含男性對女性的無端畏懼|文化客廳No.38
    但無論是語言的附會還是集體的無意識,神話闡釋裡,女性的存在和話語始終不可或缺。長久以來,在主流敘述中,正面的女性角色常以溫婉可人的形象出現,並被人們記住和喜愛。後來,榮格(Carl Gustav Jung)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在繼承他的基礎上又提出,人的無意識除了有個體的經驗——「情結」以外,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集體所造就的意識,比如我們經常說中國人都有大一統思想、忠君思想等,這種社會的無意識或集體的無意識是對弗洛伊德學說的一個有益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