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1)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0年曾做了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這位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幢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進哪個單元,完全是隨機的。調查的對象是所有住戶的主人,調查的問題是: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調查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數越多,關係越密切。在同一樓層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交往的機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沒有增加多少,親密度卻降低了很多。在人際交往中,距離的接近程度與交往的頻率有直接的關係,較小的空間距離有利於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這便是心理學上的「鄰近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雙方的親密程度影響很大:空間距離越近,心理距離相對較近,交往的頻率也越高;相反,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較遠,交往的頻率也較低。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自己身邊的人,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鄉親;在學校裡,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車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鄰座或上下鋪。這是因為,彼此空間距離縮短的同時,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了戒備心,自然容易產生比較親密的感情。美國心理學家康恩做過這麼一項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空間距離對人際交往中心理距離的影響。這個實驗的測驗內容是,當一個人與異性談話時,會對離他多大距離的男女產生好感。

在這項實驗中,如果被實驗者是男性,就叫兩位女性實驗者與他談話,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離他五十公分處的沙發上,另一個則坐在距離兩公尺遠的椅子上。談話時,她們兩個的態度完全相同。實驗結果顯示,男性對於坐在自己身旁的女性,較有好感。如果被實驗者是女性,一般而言,也是對坐在自己身旁的男性較有好感。這個實驗解釋了心理醫生為什麼會選擇空間小而隔音的房間進行心理諮詢。當患者在一個小房間裡面對心理醫生時,因為空間距離較小,縮小了彼此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一種安全、親近的感覺。唯有這樣,患者才能毫無顧忌地說出心中的煩悶,甚至是難以啟齒的秘密。心理醫生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真實情況後,才能「對症下藥」,撫慰患者的心靈創傷。在商務談判中,如果能夠適當縮小彼此的空間距離,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如果在寬敞的會議室裡洽談了很久,對方態度堅決,談判陷入了僵局,你不妨嘗試著將談判地點轉到飯店、酒吧等地方。彼此肩並肩,促膝而談,心靠得更近,氣氛更加融洽,這時如果你再做一個小小的讓步,對方一定會被你的誠意打動,或許會為你提供更大的優惠,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2)
銷售員在推銷產品的過程中,適當縮短與顧客的空間距離,也容易讓對方產生好感,進而購買你的產品。當面對面地與顧客交談,發現顧客對產品有些動心,只是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的時候,銷售員可以走到顧客的身邊,以非常靠近的方式來說服他,為他展示產品的功能。這時,顧客會增加對銷售員和產品的信賴感,很有可能爽快地購買你所推薦的產品。人際交往中,空間距離成了一種交際環境。改變與對方的空間距離就能改變對方的感覺與態度。換一種角度看,那些離我們越近的人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他的專業知識,還有85%取決於他的人際環境。」因此,選擇一個陽光健康的人際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發展影響深遠。接近那些勤奮積極的人,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深受他們的感染,也養成奮發向上的心態,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與那些自暴自棄、滿腹牢騷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跟他們一樣頹廢消極,喪失鬥志。一次,《心靈雞湯》的作者馬克?漢森和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同臺演講。
演講完畢後,馬克?漢森和安東尼?羅賓熱切地交談起來。馬克?漢森問道:「安東尼?羅賓,我們同為成功學大師,為什麼我的年收入才100萬美金,而你卻可以拿到5000萬美金?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安東尼?羅賓反問道:「馬克?漢森先生,你每天都跟什麼樣的人呆在一起呢?」馬克?漢森驕傲地答道:「我每天都跟百萬富翁在一起。」安東尼?羅賓微微一笑,說:「這就是你的問題了,每天跟我在一起的都是億萬富翁。」選擇與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時,你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與鷹在一起,不是鷹你也會學著飛翔,與小雞在一起,是鷹你也飛不起來。要想成功就和成功的人在一起,要想快樂就和快樂的人在一起,要想健康就和健康的人在一起,要想美麗就和美麗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