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鄰近性原則)

2020-12-05 彼岸花花開花落終有時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1)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0年曾做了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這位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幢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進哪個單元,完全是隨機的。調查的對象是所有住戶的主人,調查的問題是: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調查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數越多,關係越密切。在同一樓層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交往的機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沒有增加多少,親密度卻降低了很多。在人際交往中,距離的接近程度與交往的頻率有直接的關係,較小的空間距離有利於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這便是心理學上的「鄰近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雙方的親密程度影響很大:空間距離越近,心理距離相對較近,交往的頻率也越高;相反,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較遠,交往的頻率也較低。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自己身邊的人,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鄉親;在學校裡,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車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鄰座或上下鋪。這是因為,彼此空間距離縮短的同時,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了戒備心,自然容易產生比較親密的感情。美國心理學家康恩做過這麼一項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空間距離對人際交往中心理距離的影響。這個實驗的測驗內容是,當一個人與異性談話時,會對離他多大距離的男女產生好感。

在這項實驗中,如果被實驗者是男性,就叫兩位女性實驗者與他談話,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離他五十公分處的沙發上,另一個則坐在距離兩公尺遠的椅子上。談話時,她們兩個的態度完全相同。實驗結果顯示,男性對於坐在自己身旁的女性,較有好感。如果被實驗者是女性,一般而言,也是對坐在自己身旁的男性較有好感。這個實驗解釋了心理醫生為什麼會選擇空間小而隔音的房間進行心理諮詢。當患者在一個小房間裡面對心理醫生時,因為空間距離較小,縮小了彼此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一種安全、親近的感覺。唯有這樣,患者才能毫無顧忌地說出心中的煩悶,甚至是難以啟齒的秘密。心理醫生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真實情況後,才能「對症下藥」,撫慰患者的心靈創傷。在商務談判中,如果能夠適當縮小彼此的空間距離,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如果在寬敞的會議室裡洽談了很久,對方態度堅決,談判陷入了僵局,你不妨嘗試著將談判地點轉到飯店、酒吧等地方。彼此肩並肩,促膝而談,心靠得更近,氣氛更加融洽,這時如果你再做一個小小的讓步,對方一定會被你的誠意打動,或許會為你提供更大的優惠,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2)

銷售員在推銷產品的過程中,適當縮短與顧客的空間距離,也容易讓對方產生好感,進而購買你的產品。當面對面地與顧客交談,發現顧客對產品有些動心,只是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的時候,銷售員可以走到顧客的身邊,以非常靠近的方式來說服他,為他展示產品的功能。這時,顧客會增加對銷售員和產品的信賴感,很有可能爽快地購買你所推薦的產品。人際交往中,空間距離成了一種交際環境。改變與對方的空間距離就能改變對方的感覺與態度。換一種角度看,那些離我們越近的人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他的專業知識,還有85%取決於他的人際環境。」因此,選擇一個陽光健康的人際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發展影響深遠。接近那些勤奮積極的人,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深受他們的感染,也養成奮發向上的心態,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與那些自暴自棄、滿腹牢騷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跟他們一樣頹廢消極,喪失鬥志。一次,《心靈雞湯》的作者馬克?漢森和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同臺演講。

演講完畢後,馬克?漢森和安東尼?羅賓熱切地交談起來。馬克?漢森問道:「安東尼?羅賓,我們同為成功學大師,為什麼我的年收入才100萬美金,而你卻可以拿到5000萬美金?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安東尼?羅賓反問道:「馬克?漢森先生,你每天都跟什麼樣的人呆在一起呢?」馬克?漢森驕傲地答道:「我每天都跟百萬富翁在一起。」安東尼?羅賓微微一笑,說:「這就是你的問題了,每天跟我在一起的都是億萬富翁。」選擇與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時,你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與鷹在一起,不是鷹你也會學著飛翔,與小雞在一起,是鷹你也飛不起來。要想成功就和成功的人在一起,要想快樂就和快樂的人在一起,要想健康就和健康的人在一起,要想美麗就和美麗的人在一起。

相關焦點

  • 《人生十二法則》:人生需要原則,生活需要秩序
    我們常常會覺得人是感性生物,那麼生活也應該是隨性而恣意地,而規則會破壞人對生活的美好感覺,束縛人的自由,錯過豐富情感的體驗,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選擇混亂而盲目的活著,放棄原則,甚至放棄理性,直到人生逐漸失去方向、沒有退路。如果你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察覺,想要尋求更好的出路,建議你看看這本《人生十二法則》,相信你會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熱爐效應)
    在中國文化中,人情重於原則,主管人員覺得實在難以拿經理妻子「開刀」。但如果不處罰,以後員工就不會服從。員工本來就覺得這種鐵面無私的規章是擺門面的,如果真的實施起來,是會得罪人的。在人情與原則的衝突中,主管把情況匯報給經理,沒想到經理對他匯報這件事感到很驚訝:「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你直接按規章辦不就可以了嗎?不用請示我了。」主管如釋重負地走出了經理辦公室。
  • 七大交互心理學(下)
    互動設計七大定律:費茨定律(Fitts』 Law)、希克定律(Hick’s Law )、神奇數字7±2 法則、接近法則(The Law Of Proximity)、新鄉重夫:防錯原則、複雜性守恆定律/泰思勒定律(Tesler’s Law )、簡單有效原理/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 )。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古德曼定律)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曾經提出:「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儘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人們將他的理論總結為「古德曼定律」,也稱作「沉默定律」。在人際交往中,與人交談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在有些時候,適當的沉默比聲嘶力竭的爭辯更容易產生震懾的效果,令對方信服。
  • 《麥肯錫: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8大法則助力精通流程管理
    8大法則在《麥肯錫: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一書中,作者先在前兩部分用33條法則的濃墨重彩的篇幅,向我們闡釋了該如何進行自我培養,以及如何跟他人一起共同成長。然後才用8個法則,將重心轉移到生產力問題,以及如何促進流程管理這上面來。在他提到的8個法則中,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對「四格待辦清單」與「5D法則」處理電子郵件的學習,真正感到受益匪淺。
  • 八張圖讀懂格式塔心理學的奧秘
    將這種整體特性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產生了格式塔心理學。1、圖形與背景的關係原則(figure-ground) 當我們觀察的時候,會認為有些物體或圖形比背景更加突出。花瓶與人2、接近或鄰近原則(proximity) 接近或鄰近的物體會被認為是一個整體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自己的時候 其實這一切的需求是:從心理學來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求是祈求改變和掌控!
  • 英語語法:主謂一致中的「鄰近原則」(五)
    【就近一致原則(Proximity)】   也稱「鄰近原則」,即:謂語與靠近的名詞、代詞(有時不一定是主語)在「人稱、數」上一致。非正式文體中:   有時依「就近一致原則」,但也可依「意義一致原則」或嚴格地依「語法一致原則」。e.g.   Neither she nor I were there (意義一致) 我和他當時都不在那兒。(非正式)   Neither she nor I was there .
  • 設計原則總結:最全的互動設計原則和理論匯總
    文章包括:格式塔心理學原則、尼爾森可用性原則、尼爾森F視覺模型、Heuristic Evaluation十原則、費茨定律、席克定律、7+2法則、2秒原理、2/8法則、3次點擊法則、界面黃金8法則、jakob nielson原則、KANO模型、0123簡單法則、MVP法則、嬰兒鴨綜合症、包浩斯理念、泰思勒定律、防錯原則、奧卡姆剃刀原理、maya法則、信噪比法則、序列效應、功能可見性原則、
  • 十二條宇宙的法則
    十二條宇宙法則神聖合一法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萬物是彼此緊密相連的我們的每一個行動、言語、思考與信念、夢想、情感與話語一 致 性 法 則物質世界中的物理法則或原則如能量,光,振動,運動都與以太或宇宙的狀況保持一致如其在上,如其在下(源頭怎樣,支流就怎樣)。
  • 高頻電流鄰近效應與趨膚效應強化與弱化的原則
    高頻電流的鄰近效應與趨膚效應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同時對待焊管坯發生作用,要根據焊管生產實際,對它們的作用區別對待。
  • 《麥肯錫晉升法則》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也許你用不上47個
    一定要按照金字塔原則,挑最頂層的,也就是概括最強,最重要的部分說。如果這上級對某個問題感興趣,他自然會再問,這時你再有針對性地展開了說。這是《麥肯錫晉升法則》這本書中提到的一個原則:準備好30秒萬能回答。作者服部周作說:想要在短時間內傳遞大量的信息是不切實際的,要應用好這個原則必須學習幾個法則:第一、要理解雙擊的原理。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短缺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超市門口看見一些特價商品的告示牌「從現在起一個小時內,某某商品特價銷售,數量有限,售完為止」;一些商場的特價手機總會打出「每日限售10臺,欲購從速」的標語;我們在商場看中某種品牌型號的電器時,被告知這種型號的產品剛剛賣完,當我們感到萬分遺憾的時候,售貨員又會告訴我們庫房中還有最後一臺。這時,我們頓時有種失而復得的感覺,不再跟售貨員討價還價,趕緊掏錢買下。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首先,《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其次,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
  • 每一個悲劇背後,都有活命的機會|心理學:費斯汀格法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今年不知為何,總有各種悲劇誕生。從杭州的殺妻案到長沙女子在旅行途中被男友殺害,甚至還有一家五口被滅門案等等。仿佛這個世界不好的事件越來越多,充斥著我們原本就不安的內心。遠離那些可以避免的悲劇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費斯汀格法則,認為人生中10%的事件,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取決於你對選擇的反應。也就是說,生活中絕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很多時候悲劇的發生,也是自己所導致的。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登門檻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如果我們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得到對方的許可後再逐漸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 3個原則幫你開啟行為改變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下,為什麼改變這麼難?我們又應當如何開啟行為的改變呢?02 為何改變這麼難?「象與騎象人」理論曾經有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即使心內科醫生告訴了病情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如果不注意飲食、運動、抽菸等不良習慣,他們將必死無疑。但結果卻是,只有14%的人會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其餘86%的人是不想活了嗎?
  • 格式塔心理學,讓畫面更具視覺吸引力
    那麼,今天來聊一聊攝影構圖中的「潛規則」——格式塔心理學,讓你對這些構圖法則有一個全新(理性)的認知。格式塔(Gestalt),在心理學領域翻譯為「完形」。格式塔心理學,亦即完形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格式塔到底是什麼?說「完形」似乎也很難理解,簡單來說,它是人類的知覺系統所感知的客觀形象的整體結構和形式。
  • 血管鄰近性決定腫瘤內代謝分帶及由此產生的表型多樣性
    血管鄰近性決定腫瘤內代謝分帶及由此產生的表型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1 10:38:40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Eli Keshet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每日新書|麥肯錫叢書:47個小原則,揭秘職場晉升法則
    「麥肯錫學院」系列叢書,揭秘職場晉升法則;提供了自我成長和與他人共同成長的有效方法;精通流程管理,用工具提高效率。這本書適合誰讀?4.往前多做一步:進一步專注和聚焦,調整生活狀態並為事業注入新的活力。無論你是剛進職場的新人,還是已經在領導崗位上努力行進,掌握這本書中的方法並多加練習,可以讓你輕鬆應對職場路上的各種風雲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