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短缺原理)

2021-01-14 彼岸花花開花落終有時

短缺原理:造成產品熱銷的熱潮(1)

短缺原理:造成產品熱銷的熱潮在臺灣臺北市的博愛路,有一家經營了五十多年的老店——美味香食品行。幾十年來,它深得顧客的青睞,每天總是顧客盈門,誰也想不到它維持聲譽的絕招竟然是:每天只生產有限的產品。如果有顧客上門來,買不到東西時,店員就告訴他,請他明日及早光臨。美味香食品行的招牌食品是煙燻火腿。煙制燻品是一門藝術。佐料、滷汁、火候都需要講究,美味香的燻品是只講質精,不求量多,為不使顧客對該行的食品失去信心,寧可請他明日及早光臨,絕不供應火候不夠的產品。「敬請明日光臨」這一招十分奏效,一來美味香的食品一直以品質精良聞名遐邇,贏得了顧客的信任,老主顧也特別多;二來「吊」人胃口的效果極佳。許多顧客聞「香」而來,垂涎欲滴地等候,一旦買不到便「耿耿於懷」,第二天非早來不可。美味香食品行正是充分利用了顧客對短缺商品的珍惜心理,故意製造出產品優質、珍稀的現象,刺激了顧客的購買慾望。

短缺原理認為:物以稀為貴,獲取的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當一種物品開始變得稀缺起來時,它的市面價值就會遠遠高於真實的價值。短缺會讓人們因為害怕失去某種東西,而倍加珍惜,從而對它產生更大的熱情。因此,在產品銷售中,如果能夠製造「短缺「的假象,會極大地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引發產品暢銷的熱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超市門口看見一些特價商品的告示牌「從現在起一個小時內,某某商品特價銷售,數量有限,售完為止」;一些商場的特價手機總會打出「每日限售10臺,欲購從速」的標語;我們在商場看中某種品牌型號的電器時,被告知這種型號的產品剛剛賣完,當我們感到萬分遺憾的時候,售貨員又會告訴我們庫房中還有最後一臺。這時,我們頓時有種失而復得的感覺,不再跟售貨員討價還價,趕緊掏錢買下。這些現象正是商家利用短缺原理所進行的促銷活動,其實商品並不如他們所宣傳的那麼緊俏。短缺原理的產生,源於人們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惋惜心理。商家故意製造出商品短缺的假象,提高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的期望值,從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讓這種短缺的假象變成了暢銷的真相。商家在運用短缺原理時,主要採用了「數量有限」和「時間有限」兩種策略。面對商家利用稀缺原理使出的花招,我們需要增強自己的購物常識,學會分辨產品的好壞,不要因為別人的搶購或者限時的甩賣,買回一大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東西。

短缺原理:造成產品熱銷的熱潮(2)

在利用「數量有限」策略時,商家通常會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正在熱銷,以至於即將斷貨。比如,他們會告訴顧客:「這種品牌和型號的冰箱只剩下最後的兩臺了,其中一臺已經被人預定。」「這種款式和碼子的衣服就剩下最後一件了。」這些數量有限的信息大多是商家故意使出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要提高商品在顧客心目中的價值,讓顧客爽快地買下他們的商品。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心裡就越是渴望得到;越是即將失去的東西,就會越是倍加珍惜。在商戰中,很多商家深諳顧客的這種心理,故意製造出商品「失而復得」的假象,增加顧客的忠誠度。60年代初,美國的哈瑞爾公司,製造出一種名叫「處方409」的噴霧清潔劑。由於講究質量,效果很好,因而生意非常紅火。這時,美國的雜貨業大王甘寶公司看見清潔劑有利可圖,便投入大筆資金,研製出一種名叫「新奇」的噴霧清潔劑。面對咄咄逼人的強大對手,哈瑞爾公司深知不可硬拼,只能智取。於是,當「新奇」在丹佛市試銷時,哈瑞爾公司主即停止了對丹佛市的「處方409」的供貨。因此,「新奇」的銷量直線上升,甘寶公司決定大批量投入市場。這時,哈瑞爾公司推出大桶裝「處方409」,並大幅降價向全國市場投放。這樣一來,消費者在失而復得的心理的驅使下,爭相購買和貯存「處方409」,更加熱愛和支持這個產品了。甘寶公司的「新奇」大規模上市後,自然無人問津了。

與「數量有限」策略相對應的是「時間有限」策略,也就是對顧客能夠購買某種商品的機會加以時間的限制。有時人們對某種商品並不是特別喜歡,只是因為能夠獲得它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不知不覺中就買下了它。商家通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人為地設置一個購買的最後期限,以此來激發人們對這種商品前所未有的興趣。當某種東西變得稀缺,只能通過競爭的途徑才能獲得它時,我們想要獲得它的欲望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在商務談判中,恰當地運用短缺原理,可以通過虛擬出幾個競爭者,讓談判的對方感到壓力,最終在談判中做出讓步。聯想集團在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過程中,由於ibm試圖尋找其他的收購者(如日本東芝公司),利用買家的競爭給聯想施加了無形的壓力。於是,在收購談判中,面對ibm開出的天價,聯想儘管也曾有過舉棋不定的猶疑,但為了達到收購的目的,最終以12.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收購,遠遠高於其他潛在買家的出價。「物以稀為貴」,我們在熟悉了短缺原理後,一方面要學會人為地製造「短缺」的現象,以此來影響對方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防止被「短缺」的假象所迷惑,學會客觀地分辨商品的價值,做出理性的購買行為。

相關焦點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古德曼定律)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曾經提出:「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儘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人們將他的理論總結為「古德曼定律」,也稱作「沉默定律」。在人際交往中,與人交談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在有些時候,適當的沉默比聲嘶力竭的爭辯更容易產生震懾的效果,令對方信服。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鄰近性原則)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鄰近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雙方的親密程度影響很大:空間距離越近,心理距離相對較近,交往的頻率也越高;相反,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較遠,交往的頻率也較低。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自己身邊的人,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鄉親;在學校裡,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車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鄰座或上下鋪。這是因為,彼此空間距離縮短的同時,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了戒備心,自然容易產生比較親密的感情。美國心理學家康恩做過這麼一項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空間距離對人際交往中心理距離的影響。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首先,《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其次,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
  • 《人生十二法則》:人生需要原則,生活需要秩序
    我們常常會覺得人是感性生物,那麼生活也應該是隨性而恣意地,而規則會破壞人對生活的美好感覺,束縛人的自由,錯過豐富情感的體驗,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選擇混亂而盲目的活著,放棄原則,甚至放棄理性,直到人生逐漸失去方向、沒有退路。如果你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察覺,想要尋求更好的出路,建議你看看這本《人生十二法則》,相信你會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每一個悲劇背後,都有活命的機會|心理學:費斯汀格法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今年不知為何,總有各種悲劇誕生。從杭州的殺妻案到長沙女子在旅行途中被男友殺害,甚至還有一家五口被滅門案等等。仿佛這個世界不好的事件越來越多,充斥著我們原本就不安的內心。遠離那些可以避免的悲劇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費斯汀格法則,認為人生中10%的事件,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取決於你對選擇的反應。也就是說,生活中絕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很多時候悲劇的發生,也是自己所導致的。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自己的時候 其實這一切的需求是:從心理學來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求是祈求改變和掌控!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登門檻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如果我們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得到對方的許可後再逐漸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 知道上癮的心理學原理,才能戒掉上癮
    生活上人們會用一些心理學小技巧去設計一個東西,就能往好的方向引導用戶的行為。舉幾個例子。在男性小便池裡印上一隻蒼蠅,就能大大減少尿液外濺——因為人們會瞄準蒼蠅。你沒有壓力,我沒有成本,然後你高高興興地按我想的把事給辦了,心理學就這麼好使。這些心理學實踐的原理起源於一個老鼠實驗。1930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發明了一個實驗裝置,來研究老鼠是如何對獎勵做出反應的。老鼠被關在盒子裡,其中有個控制杆,老鼠只要一推這個控制杆,下面就會有食物出來。
  • 麻醉劑的原理或是電子自旋改變
    原標題:麻醉劑的原理或是電子自旋改變  科技日報訊 意識是怎樣工作的?幾乎沒有問題比這更深刻。希臘亞歷山大·弗萊明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學家盧卡·圖林開玩笑說,我們能對意識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它溶解到氯仿裡。如果把腦組織放入氯仿,形成神經細胞膜的脂質和它們的絕緣鞘髓磷脂就會溶解;反過來,如果把氯仿吸入腦中,意識就會溶解。
  •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實驗心理學之父 英國科學家、科普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亞當·哈特-戴維斯的新書《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精選心理學史上繞不過去的50個裡程碑實驗,按時間順序排列,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實驗、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用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有趣的故事將實驗精髓呈現出來,幫助心理學小白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學史體系,讓你知道心理學是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熱爐效應)
  • 遊戲心理學研究:關於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而一旦超過這個上限,則將大幅降低此人在社會交往和生活中的效率。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應用的3個方面1、適用於遊戲項目管理嘗試與一群人進行創作是一種挑戰,而當團隊變得越來越大時,情況必然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圖)
    (原標題: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圖))
  • 「吸引力法則」到底是不是邪教?心想事成有沒有道理?
    還有就是現在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人,好像已經不多了,這個曾經在十幾年前很是紅火了一陣的「法則」似乎也沒有吸引力了。導致這一切的原因,是成也宣傳,敗也宣傳。當年吹捧得有多厲害,現在就有多受冷落。問題是,這個吸引力法則的本身,或說它的主要的內核,是不是科學,有沒有用,能不能驗證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對什麼量子力學那一套說法,不了解。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下,我的理解。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冷熱水效應,通往幸福的陽關大道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第2篇——冷熱水效應。還記得第1篇中的登門檻效應嗎?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心理學:巧用「同頻共振」原理,可以輕鬆撩到你的心上人
    什麼是同頻共振原理?同頻共振原理指的是那些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也會產生共鳴或走到一起。這是有物理效應所引申而來的,一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往往會比其他頻率更大的振幅做振動!也被人們運用到個人的思想、意識等方面。同頻共振原理就好像心理學當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又或者是群體的無形影響理論。
  • 格式塔心理學5項法則的學習與思考
    格式塔理論是心理學中為數不多的理性主義理論之一。格式塔學派以某些相當抽象的,與知覺和思維的性質及心理經驗的結構有關的觀念解釋了熟悉的觀察資料。創始人們提出了五項法則:Proximity (接近)Similarity (相似)Closure (閉合)Continuity (連續)Simplicity (簡單)接近接近強調位置,實現統一的整體。
  • 考研心理學衝刺複習:西方心理學必背考點
    ◎實用主義的特點   1、實用主義是強調行為、實踐、生活的哲學;   2、它以確定信念為出發點,以採取行為為主要手段,以獲得效果為最高目的;   3、其哲學要點強調立足於現實生活。   行為主義分三個階段: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新的新行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