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心理學研究:關於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2020-12-05 GameRes遊資網

文/法師貓不凡

關於鄧巴數法則

鄧巴數法則又被稱為150定律、150法則、鄧巴數字、鄧巴數定律等名稱。該法則由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上世紀90年代所提出。他通過對猿猴的智力,以及社交網絡中大量的數據統計,最終推斷並得出了該結論。

羅賓·鄧巴認為,每個物種大腦的認知能力和智商,限制了該物種穩定的社交網絡的規模。而根據人類的智商和認知能力,大腦最多允許人類擁有的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按照四捨五入計算,即為150人,這也是150定律名稱的由來。而150人的社交規模,指的是每年至少聯繫一次的人。而在這150人內,根據親密程度的區分,又可以分別劃分為5、15、50、150、500等不同的層級範圍。

換言之,150人的社交網絡規模,是人類具有的社交關係的上限。而一旦超過這個上限,則將大幅降低此人在社會交往和生活中的效率。

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應用的3個方面

1、適用於遊戲項目管理

嘗試與一群人進行創作是一種挑戰,而當團隊變得越來越大時,情況必然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而當300人為同一個項目工作時,缺點會比10人一起工作時更加無限放大。--艾米·漢尼恩:Visceral Games前創意總監、《神秘海域》系列前遊戲導演。

根據鄧巴數法則的原理,及其親密層級的劃分,在項目管理過程中,項目管理者直接管理的最佳人數應該是在5人左右,其次是15人左右。間接管理的人數,應該在50或者150人左右,最多不能超過500人。而一旦項目管理者進行管理的直接和間接人數,超過了這個人數上限,則溝通和管理的效率必然會大幅下降,最終也會讓項目出現各種不必要的混亂。

這也是為何軍隊中的最小組織機構「班」一級的人數,要始終維持在5-20人左右的原因。此外,排和連等級別也同樣如此。例如,「排」一級的人數一般維持在30-50人左右。「連」一級的人數一般維持在100-150人左右。

換言之,在遊戲開發過程中,需要根據鄧巴數法則的原理,有意識的控制團隊的人數規模,並進行合理的評估。因為團隊規模過大,且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屬過多,管理的難度也會因此成倍增加。此時,管理者既記不住相關的下屬,更沒精力與時間去管理。不僅如此,開發中的各種人事關係,也會因此變得異常錯綜複雜。而這也是為何那些強調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往往顯得管理上比較混亂的原因所在。

個人認為,對於小型團隊來說,其團隊最佳規模是5-20人左右,上限則是50人;中型團隊的最佳規模是50人左右,上限則是150人;大型團隊的最佳規模則是150人,上限則是500人。

2、適用於社交系統設計

根據鄧巴數法則的原理,高信任度和親密度的團體規模,只會發生在5人左右的社交網絡中。這也是為何很多遊戲的組隊人數數量,均設計為5人左右的緣故。

例如,在《英雄聯盟》等網路遊戲中,本方團隊的人數上限為5人,剛好符合鄧巴數法則的原理。而在其他很多網路遊戲中,往往下副本的最小組隊上限也是3-6人左右。例如《指環王OL》中,小型護戒隊任務限定為3人組隊,護戒隊任務則為5人規模。

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單機與主機遊戲中亦有體現。例如《博德之門》組隊人數是6人,《龍騰世紀》是4人,《永恆之柱》是6人,《永恆之柱2》是5人、《軒轅劍3》中是4人、《仙劍奇俠傳4》中是4人、《底特律:變人》中主角是3人且每個主角團隊人數均在2-4人之間……。

永恆之柱2

而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近因效應的原理,以及米勒定律中提到的人的短時記憶的特性,大部分人在短時間內記住並能回憶起的事物,通常都在5-9個之間,其中最佳的記憶個數是5個,超過5個就容易出錯了。而這同樣也符合鄧巴數法則的原理。這也說明人的記憶和社交網絡等方面,均受限於自身大腦的認知水平。

換言之,可以通過鄧巴數法則的原理,定義玩家在社交活動中人數的規模,並以此為基礎,讓玩家彼此之間建立起基本的親密和信任關係。此外,需要根據鄧巴數法則的層級,分別設計5、15、50、150、500等不同層級的社交活動,以及組織形態。

例如5人規模,適用於組隊等系統的設計。15人-20人的規模,適用於密友、大型RAID副本等系統的設計。50人規模,適用於公會、幫派、家族等系統的設計,例如在《部落衝突》中,部落的人數上限同樣被限制在了50人。150人規模,適用於更大的聯盟、同盟等系統的設計。500人規模,則適用於國戰、國家、大型聯盟會戰等系統的設計。而通過不同的社交系統的層級設計,則可以讓玩家逐漸在遊戲中建立相應社交網絡以及對應的人際關係。

另外,除了以上提到的組隊、好友、幫派等良性交互行為外,與之類似的還有各類惡性交互行為。例如,決鬥(1V1)、小隊戰與多人組隊競技(例如《英雄聯盟》5V5的匹配競技模式)、幫會戰、攻城戰、國戰……等等形式皆屬此列。且形式亦需要從小到大逐步擴展人數。換言之,在設計具體參與人數時,這些社交系統與功能亦需要符合鄧巴數法則的原理加以設計。其他系統玩法亦是如此,不再贅述。

同樣的,這類社交系統的逐步開放,也同樣需要遵循鄧巴數法則的原理,由基於玩家個人的好友,再到5人的組隊,再到50人的公會等逐步開放這類社交系統玩法,以此讓玩家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

3、適用於遊戲角色設計

在遊戲中,往往會有很多的主要和次要的NPC角色。玩家在遊戲中,也需要和這些NPC角色進行各方面的交流和互動,從而構建起玩家在虛擬世界中的人際和社交關係。

而根據鄧巴數法則的原理,遊戲中重要的登場角色應該儘量控制在20人左右,且和主人公關係最密切的角色數量,應該控制在5人左右。換言之,玩家隊伍的組隊人數應該儘量保持在4-6人的規模。但是,玩家可以在20個左右的NPC角色中,挑選合適的隊友讓其加入隊伍,並可以隨時更換。例如《博德之門》系列遊戲中,玩家最多可組成一個6人的小隊,且會在15-20個NPC中挑選合適的加入隊伍。

博德之門2

此外,遊戲中的所有重要角色,例如重要的劇情NPC、BOSS、隊友NPC等的數量,應該儘量保持在50人左右。如果算上次要劇情角色或者龍套角色,那麼最好保持在150人到500人的規模之間。反之,一旦超過相應的人數上限,玩家一方面記不住這些角色;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玩家社交效率下降,或者角色出場較少等原因,從而導致玩家無法和這些角色產生正常的互動關係。

綜上所述,鄧巴數法則可以運用到項目管理、遊戲登場角色數量、遊戲社交系統的設計等各個方面。不僅如此,通過鄧巴數法則的原理,可以得知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大致150人的社交網絡。換言之,贏得了一個玩家的好感,就意味著該玩家有可能會在這150人的社交網絡中推廣該遊戲,從而讓遊戲贏得更多的口碑和玩家。反之亦然

相關焦點

  • 「遊戲中的叢林法則」告訴我們什麼
    5月11日,互動式展覽「遊戲中的叢林法則」(Games and Politics)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開幕。展覽由歌德學院與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合作舉辦,一直持續到6月2日,期間將舉行紀錄片放映、遊戲展示、演講和討論等活動,並將邀請遊戲開發者、媒體學家加入討論。6月1日和2日,還將舉辦一場48小時的主題Game Jam。
  • 從遊戲中學習產品設計07:總結篇
    已經完成從遊戲中學習產品設計的充值篇、消費篇、活躍篇、成就篇、反饋篇和社交篇的套路總結,分析了非遊戲類應用中運用了哪些類似套路,並且與大家一起進行拓展思考。再次強調,這一系列文章主要分享的是「術」層面的思考,更多的介紹了如何設計沉浸式體驗的方法論,所以會看起來相對功利,感興趣的朋友點擊文末相關文章查看詳情!
  • 遊戲設計與理論化研究(2)——黑箱方法論的運用
    文/漩凝引言:調皮的箱子在上一篇專題文章《非玄學的遊戲設計知識譜系》中,我嘗試用類比的方式探討了對遊戲設計進行理論化研究的可能性問題。在本文中我將用另一個科學方法論作為核心思想,繼續嘗試討論遊戲設計與理論化研究的方法論。
  • 「遊戲中的叢林法則」互動展覽正在舉行
    2019年3月29日,「遊戲中的叢林法則」(Games and Politics)互動展覽開幕酒會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成功舉行。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領事Oliver Hartmann博士在會上致開幕詞。此後,觀眾參與了現場展出的遊戲作品試玩並交流心得。
  • 「遊戲中的叢林法則」互動展覽即將在上海開展
    遊戲中的叢林法則開幕時間:2019年3月29日(周五)19:00至21:00展期:2019年3月29日至2019年4月27日,周一至周五10:30至18:00,周六14:00至18:00 (2019年4月20日除外)地點: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上海市黃浦區福州路318
  • 「遊戲中的叢林法則」互動展覽即將在北京舉行,可現場體驗遊戲並與...
    遊戲,永遠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遊戲。2019年5月11日,「遊戲中的叢林法則」互動展覽將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開幕。這個互動展覽基於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舉辦的「全球遊戲」(Global Games)策劃,由歌德學院與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合作舉辦。
  • 遊戲心理學研究:恐懼心理相關的九種理論闡述及總結
    當代著名心理學大師菲利普·津巴多在其所著的《時間的悖論》一書中,有關於時間觀理論和時間心理學相關的心理學理論闡述。這本書中的相關理論認為:人對於當下有威脅的事物會產生恐懼。這也和亞里斯多德認為的【恐懼情緒是人類對當下威脅的即時回應】的說法相吻合。試想,人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目錄一、何為鄧巴數二、社交網絡中的信息交流效率,使得網絡並非越大越好三、另一個關於種群大小的研究-來自蜘蛛猿的實證數據四、活下去最關鍵,不貪小便宜的進化論解釋五、總結論文題目:Relating三、另一個關於種群大小的研究來自蜘蛛猿的實證數據上述PNAS研究中,用到的數據都來模型產生的模擬數據。而最近聖塔菲研究者的一篇基於真實數據的對靈長類動物種群大小的研究,指出蜘蛛猿的種群大小,是隨著食物多少,動態改變的。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目錄一、何為鄧巴數二、社交網絡中的信息交流效率,使得網絡並非越大越好三、另一個關於種群大小的研究-來自蜘蛛猿的實證數據四、活下去最關鍵,不貪小便宜的進化論解釋並不是人類的大腦不支持人類建立更多的連接,而是規模法則決定了,一旦社交網絡超過了鄧巴數,那反而會弊大於利,不利於群體智慧的湧現,從而使得整體來看,每個人的社交網絡的大小在150人左右。
  • 造句遊戲的心理投射:被現代心理學摒棄的網紅心理遊戲
    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兔子、鑰匙、橋、我」造句測試,只不過是一種投射遊戲。「兔子、鑰匙、橋、我」:一種投射遊戲10來年前就曾經火爆過一陣的「兔子、鑰匙、橋、我」造句遊戲,又雙叒叕一次上了微博熱搜。它幾乎每年都會小爆一陣,總有人來追捧。從遊戲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遊戲,每年都有新的擁躉浮現,每年都能在一定範圍的人群中流行。
  • 遊戲化理論與實戰(三):社交&社區中的遊戲化應用
    編輯導語: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一些由於遊戲化設計的功能,遊戲化功能的理論知識可以在工作中對我們有幫助;本文是在作者遊戲化理論與實戰分析的第三篇文章,關於社交與社區產品中遊戲化設計的功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叢林法則》:多人沙盒遊戲,扮演動物在叢林法則中生存下來
    《叢林法則》:多人沙盒遊戲,扮演動物在叢林法則中生存下來 有的多人沙盒遊戲,能衍生出「萬國問候親人大戰」,有的則能被無數腦洞玩家,玩成一部活生生的情景喜劇。
  • 遊戲市場冰火交織 「叢林法則」中盈利者少
    原標題:遊戲市場冰火交織 「叢林法則」中盈利者少   隨著遊戲行業飛速發展,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急功近利、人才難招等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把握正確的選擇,克服眾多困難,引領行業發展,成了遊戲開發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心理學效應在產品中的應用,可以讓產品經理向洞察人性更進一步。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破窗效應定義: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被人打破。產品中的應用:個人認為這個效應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比如在客訴的處理中。
  • 慣性法則在股市中的應用
    關於股票走勢的慣性,大家都很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有慣性。股票的慣性,其原理還是大眾的宏觀心理學。人們的觀點,是一個一個轉變過來的,突然同時轉變的情況是基本沒有的。
  • 《Foldit》——遊戲中的科學家,現實中的玩家
    《Foldit》——跨界的科學研究項目當你第一次看見朋友在玩《Foldit》時,一定會認為他在進行一項非常酷的研究工作。不過他其實只是在玩一款遊戲,當然也順便參與到了科研項目中。你可能會好奇玩遊戲也是科研項目?
  • 淺談:基於教育遊戲的認知學習研究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盛行,電腦遊戲已經成為學生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電腦遊戲強大的吸引力,引起了教育者的關注。教育學者順應潮流,思考把遊戲的元素引入到教育之中,使學生沉浸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真正達到寓教於樂,在此背景下「教育遊戲」應運而生。在國內, 教育遊戲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已屢見不鮮,而在教育遊戲的認知學習作用方面還研究甚少。
  • 鄧巴數·社交·八卦和午餐
    具體到人類社會,鄧巴數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當一個團隊人數在鄧巴數以內的時候,每個人都認識彼此,且知道彼此的關係。這樣的團體可以基於「情誼」合作共贏。團體規模一旦超越鄧巴數上限,就必須籍以規則、法律等強制性規範,來維持穩定性和凝聚力了。
  • 叢林法則遊戲新手攻略 遊戲角色介紹
    叢林法則已經正式上線,那麼這個遊戲怎麼玩呢?相信很多玩家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跟18183小編一起來看看遊戲裡的角色都有哪些吧!
  • 29個典型案例告訴你 設計中如何運用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可以分為三種途徑,最高級層次是研究思維策略,第二級是研究信息加工過程,最下層是研究生理過程。這三個層面的研究都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更是設計學科研究與應用的重要基礎之一。本文從設計心理學對器物意義建構的理論綜述出發,從心理學的上述三個層面分別分析設計的心理學應用案例,以期探索心理學設計研究與應用的未來願景和趨勢1頂層心理學研究與應用:設計構建思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