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巴數(Dunbar's number)是一個數值,這個數值限定了靈長類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組成團體的規模。
具體到人類社會,鄧巴數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
當一個團隊人數在鄧巴數以內的時候,每個人都認識彼此,且知道彼此的關係。這樣的團體可以基於「情誼」合作共贏。
團體規模一旦超越鄧巴數上限,就必須籍以規則、法律等強制性規範,來維持穩定性和凝聚力了。
鄧巴數並沒有一個精確的取值,不過一般認為它處於100到230之間,人們通常取150。因此鄧巴數又被成為150定律。
之所以叫「鄧巴數」,是因為它是被英國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Ian MacDonald Dunbar)提出的。
Professor Robin Dunbar
鄧巴教授基於長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的觀點。
這個觀點提出於上世紀90年代初,之後一直被人們反覆引用。
進入新世紀,網際網路似乎顛覆了人類的社交行為,卻未曾觸及實質。
大V的follower幾百千萬是常事,普通人的社交網絡聯繫人到幾千也是常事。
但這些,對大V不過是個數字,即使是我們自己的朋友圈聯繫人,有多少又是你認識,知道他們基本的品貌性格的?
在企業裡,鄧巴數的限制作用更是明顯:
聽起來不那麼美好,可惜卻是客觀現實,甚至其根本限制都不是動機、熱忱、資源、技術,這些主觀意願或身外之物,而是靈長類哺乳動物的生理局限。
然而,即使是150人這樣一個小團體,情誼也不會憑空滋生。
鄧巴數限制之內的團體,要想在沒有外力壓迫的情況下和平相處,向共同的目標努力,也必須要刻意地培養情誼才可以。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社交;需要互相之間建立聯盟的信任;需要相互耗費時間投資的原因。
在猴子和猩猩中,這種時間投資對應的行為是互相梳理毛髮——一群群獼猴、狒狒、黑猩猩聚在一起撓痒痒、抓蝨子,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講衛生,而是作為承諾手段來加深友誼——等到防禦外敵、分享食物的時候,能夠共同進退。
具備了高級智慧的人類,當然不必再用這種低級的手段。發明了語言的人,開始用語言來代替梳毛進行社交。
詩歌、散文等文學創作固然是高級的語言形式,不過在社交領域,最常用的手段卻是八卦!
八卦是一種高度參與社交活動的技巧,能幫助人們和周圍人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甚至有助於區分敵友。
提出了鄧巴數的鄧巴教授有一部代表作:《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Grooming,Goosip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
鄧巴教授研究發現:遠古時期,識別誰敵誰友,誰更加可靠,誰可能做叛徒,誰適合與之結合……都是通過某人在「聚眾八卦」時,對他人做出的評價來判斷的。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通過對外分享秘密消息,來表達對他人的信任。而群體也通過內部的分享和保密機制,得以緊密團結。
遠離八卦的人,往往會被孤立:「為什麼我永遠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因此,很多管理者或者職場老人給新人的告誡往往是:Never eat lunch alone.
大家在一起,一邊分享食物,一邊分享八卦,開開心心放聲大笑。如此日復一日積累了信任和情誼,才能密切地合作。
歡迎掃描下列二維碼,關注「悅思悅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