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耽誤工作?——錯!聊八卦才是職場社交的底層邏輯

2021-01-09 泰迪抱枕

>>沒有人不喜歡聊八卦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人們對八卦猛料的熱衷程度,遠遠超過工作、學習以及政治之類的正經事。

隔壁老王出軌、明星婚姻危機、同事和上司關係曖昧……等等等等,這些八卦時時刻刻都在吸引我們的眼球。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辰星公司的女廁所,就是員工們討論八卦的地方,在那個「消息集散地」,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這樣的猛料:項目經理陳俊生愛上了女下屬,並執意和妻子羅子君離婚;離婚後的羅子君,進入辰星工作,又和陳俊生的上司賀涵關係曖昧,而賀涵又是羅子君閨蜜的未婚夫……

要知道辰星公司是諮詢行業的標杆,能在裡面站穩腳跟的,都是有真本事的職場精英。而且諮詢公司的員工,最擅長的,就是對企業進行理性分析,並幫其解決問題。然而,即便是這樣的一群常用理性腦工作的職業精英,也沒有逃過八卦的魅力。

因此,聊八卦,對人類來說,一定是有巨大的價值的。否則人們不會對聊八卦這件事如此熱衷,而且甘願為此付出不小的時間和精力。

英國著名的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他去火車站、咖啡廳、大學活動室和跨國公司的餐廳,收集人們的聊天內容,他發現:人們的聊天內容中,有80%都是生活瑣事或娛樂八卦,即便是在學術或文化的交流場合,一旦結束了正式話題,人們還是會利用所有的時間來閒聊。

而經過多年嚴謹的研究和考察,鄧巴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閒聊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換句話說:人類之所以誕生出語言,就是為了更好地聊八卦!

怎麼樣,有點大跌眼鏡吧?為了向大眾解釋這一觀點的論證過程,羅賓·鄧巴還特意寫了一本書《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從靈長類動物身上,探尋到語言最初的痕跡,以及職場社交的底層邏輯。

要解釋聊八卦對人類的重要性,我們首先得從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動物的梳毛行為說起。

>>猴子梳毛真的只是互相撓痒痒、抓蝨子?

在《動物世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靈長類動物之間互相梳毛的場景。很多人都以為,猴子們的這種行為是在打發時間,享受時光。

但其實,完全不是。

首先,靈長類動物每天的梳毛活動,幾乎佔據了10%~20%的時間,也就是說——它們每天要花2.4到4.8個小時的時間來互相梳毛,考慮到還要四處覓食(遠古時期)和休息,這樣的時間輸出已經相當高了。

其次,梳毛搭檔一般發生在雌性之間,而且是相對固定的。

經過長期的跟蹤調查,鄧巴發現:梳毛搭檔之間是一種聯盟關係——只要一方被其他成員欺負,另一方就會站出來撐腰。

而為了維繫這種聯盟關係,動物們就會選擇用互相梳毛的方式,來表忠心、促感情。梳毛之所以能夠成為維繫聯盟的手段,就在於它既能讓享受服務的一方感到舒適、放鬆,還能提升關係的信任度。因為,被梳毛的一方在放鬆狀態下,對周圍的環境毫無戒備,只能完全信賴為自己梳毛的搭檔。

這和人類社會中「交換秘密」的道理是一樣的,在靈長類動物那裡,交換秘密就是:你給我梳毛時我信任你,我給你梳毛時你也信任我。

而到了人類社會就是——「我們互相交換一個秘密,這樣我們就都安全了。」

而且,因為梳毛搭檔時長期、固定的,再加上梳毛活動耗時、耗力,所以可以過濾那些不真誠的投機者。

那為什麼梳毛活動主要發生在雌性動物之間呢?因為雌性在靈長類動物群體中,處於弱勢地位,而聯盟就是她們保護自己和孩子的最好方式。

因此,作者認為,語言最初的形式,其實就是梳毛。因為,在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維繫關係的方式,就是聊八卦、話家常。而在我們的祖先生存的群體中,他們用來維繫關係的方式就是互相梳毛。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推論太過武斷,沒關係,我們接著往下看。

>>為什麼人類的社交圈子成員不能超過150人?——梳毛圈子和群體規模以及智力之間的關係

這個標題看起來有點難懂,我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是:群體成員的多少,會影響梳毛圈子的大小,同時也會影響動物們的智力。

我們都知道靈長類動物是社會性動物,它們都生活在群體當中。而聯盟關係的誕生,就是為了抵禦來自群體內部的騷擾和霸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變化,群體越大,那麼騷擾現象也就越多、越嚴重。而為了抵禦更嚴重的騷擾和霸凌,地位低的雌性們就會聯盟成更大的梳毛圈子。

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家只有30人的小型公司裡,想結交盟友,有那麼一兩個就足以了。但是如果在一家動輒幾百、上千人的公司裡,你就需要更多的盟友。

而群體越大,為了抵禦惡劣的生存環境,以及尋覓更多的食物來供養成員,它們就要吸引更多的成員加入,同時擴張覓食範圍。

這其中的邏輯,和一家公司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公司想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必須要招兵買馬,擴張地盤。

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型群體中的成員,每天要應付各種各樣複雜的關係,這鍛鍊了它們的判斷、思考,甚至是博弈的能力,繼而影響到了它們的大腦中負責智力活動的新皮層面積。

換句話說:群體越大,用於抵禦騷擾的聯盟(梳毛)圈子也就越大。同時,為了應對複雜的關係,動物們被倒逼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

而這個智力水平,就是通過對大腦新皮層面積的測算來計算的。大腦的新皮層面積比例(新皮層面積在大腦中的佔比)越大,智力水平也就越高。比如人類大腦的新皮層面積的比例,就是一般哺乳類動物的10倍。

這意味著:通過測算靈長類動物的新皮層面積比例,就可以倒推出它們生活在多大的群體中,以及有幾個盟友。

作者在對人類的新皮層面積進行測算後,發現人類的智力水平,可以支持我們處理有150名成員組成的人際關係網。

也就是說,人類的智力水平,只能處理最多不超過150人的群體成員關係,超過這個數字,即便是最強大腦也難以掌控。

——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也叫做【鄧巴數字】。

不過,這150人可不是微信朋友圈的點讚之交,而是你實實在在、經常接觸的同事、朋友、家人或親戚。

在對許多群體的考察中,作者也再次確認了這一結論——人類最早的部落成員,基本維持在150人左右;在軍事領域,作戰單位人數一般也不會超過200人。在狩獵採集社會,一對夫婦在4代人以後,所有在世的子孫後代加起來,差不多也是150人,而這些人是大家能夠確認的親戚關係,超過這個範圍,就沒法確定是否有血緣關係了。

那麼,既然人類的智力水平,肯定比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動物要高,也就意味著靈長類動物所能維繫的社交人數,肯定遠遠低於人150人。

>>如果語言果真是梳毛的替代品,那麼我們的祖先在什麼情況下才進化出了語言?

假設作者所說的【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靈長類動物一定是在,群體人數和用於梳毛的時間達到上限時,才進化出了語言。

經過一系列推算,鄧巴發現:在現代人誕生以前的200萬年之間,我們的祖先所在的群體規模增長緩慢。直至10萬年前現代人出現,群體規模才成指數倍增長。

另一方面,人類每天用於社交的時間佔全天時間的40%,而靈長類動物最大的群體黑猩猩,每天用於梳毛的時間,佔比為20%,而這已經是它們所能承受的社交時間上限了。

因此,假如語言真的承接了梳毛的作用,那麼,語言的誕生節點一定發生在「梳毛時間為30%」的時期。而這一區間,恰巧進化出了智人。

在對智人的大腦新皮層面積的測算中,作者發現智人所在的群體規模為120~130人,他們每天用於社交的時間佔比為33%,恰好突破了30%的閾值。因此,作者認為:25萬年前智人的出現,標誌著語言的誕生。

>>還有哪些證據證明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

首先,語言的社交效率,是梳毛的三倍:梳毛是1對1,而人類的會話小組,至多不超過4人,也就是一個人說三個人聽。一旦超過4個人,會話小組就會,分解成若干個小組。

而人類所能維繫的社交人數是150人,而靈長類動物中最大的群體黑猩猩,平均規模約為55隻。也就是說,人類的社交人數是黑猩猩的三倍。因此作者認為:

人類群體之所以比黑猩猩群體大三倍,是因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類可以與三倍的人數互動。

其次,語言確實和梳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交流社會信息。靈長類動物通過梳毛,確定誰可以成為盟友,誰品性惡劣。而我們人類,則通過閒聊確定誰可以深交,對誰應該敬而遠之。

因此,作者鄧巴通過複雜、嚴謹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作用就是為了閒聊。

>>從靈長類動物的社交生活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職場社交啟示?

一.職場中的弱勢群體,要懂得為自己找到盟友

在靈長類動物群體中,雌性之所以要組建「梳毛姐妹團」,就是因為它們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通過聯盟來抵禦騷擾和霸凌。

而在職場中,不管你是小白,還是暫時得不到重用的邊緣化員工,你最應該做的就是,主動找到自己的盟友。有了盟友的撐腰,其他人也不會隨隨便便支使你、欺負你。

當然,你可能會說,自己能力不行,沒有人會理你。在這裡我想說的是:能力不行就提升能力,人際關係不好就好好補習人際交往技巧,同時主動尋找盟友。這兩者互不耽誤,並行不悖。

有了盟友你才能站穩腳跟,繼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工作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抵禦職場霸凌上。

二、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社群運營人員,請不要讓你的團隊人數超過150人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經說過:

「團隊人數在150人以內時,成員之間的交流暢通無阻,超過這個人數,溝通起來就不太容易了。」  

鄧巴提出的【150定律】在很多企業和團隊中,都得到了驗證,比如我加入的一個寫作群,人數一旦超過150人,發言頻率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寫作老師只得把群組分開管理,這樣就能保證每個群內的成員,都能及時交流寫作心得。

因此如果你是一名企業管理人員,或是社群運營者,你應該保證你的團隊或社群內的人數不超過150人。超過這個人數,你就應該進行合理的分解,並聘請專業的管理人員幫你管理。

三、如果你是一名Boss,請為員工留出閒聊的空間

很多人都以為,上班就只能正兒八經地聊工作,聊其他的就是在混日子。

但鄧巴卻認為:咖啡間的無意閒聊,對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鄧巴的一位朋友在某電視臺工作,她所在的部門剛好是150人。在搬到新辦公樓之前,整個部門的工作流程進展順利。而搬過去之後,工作進度越來越慢,而且障礙重重。

一段時間後,她們才弄清楚問題所在。

原來,新的辦公樓撤掉了員工們吃午餐的咖啡間。因為老闆認為,咖啡間沒必要存在,員工完全可以在辦公桌上吃午餐,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空間。

但殊不知,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無意間瓦解了支撐整個機構的親密社交網絡。

就是在那個不起眼的咖啡間裡,大家在閒聊中便交換了對工作有用的信息,比如通過閒聊,大家擴展和交換了人脈,無意間就搞定了久攻不下的大客戶,或者A解決不了的工作問題,B卻頗有經驗,能對A指導一二。

相信讀完這篇文章的你,對聊八卦這件事兒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你或許也意識到了:人類社會的底層社交邏輯,和猿類社會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只不過是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效率也更高了,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新人入職公司,試試「聊名字、談八卦」,迅速真誠地營造職場關係
    作為職場新人的我當場不知所措。"好尷尬!""怎麼辦?"的念頭在心裡不停的翻滾。如果當初我知道職場聰明人都在用的:聊名字、用談八卦拉近距離這2招,想必初次見面一定不尷尬,並且可以迅速真誠地營造好職場關係。也許有職場朋友會問:"聊名字、用八卦拉近距離這2招,豈不是侵犯別人隱私,更容易招人反感嗎?"
  • 男人聊八卦的時候在聊什麼?
    他們談論的八卦多是社會中發生的新聞:自己的朋友、公司女同事、薪水、老闆等和工作有關的問題,並且男性還喜歡傳播這些八卦消息。而女性所聊的八卦更多的側重於其他女性。因此,多項數據表明,男性最愛在辦公室聊八卦,而女性最喜歡對自己的閨蜜傾訴。但在調查最初,這些被調查的男性是否認自己喜歡聊八卦的,之後才承認自己熱衷八卦的事實。
  • 特寫午間時光:吃飯、小憩、聊八卦
    「午間也是社交的好時機」《掌控24小時》01 午餐,不要一個人吃「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準確地說,因為要吃午餐,才有了午間時光,有了中午這一段可以自由的時光。職場中的午飯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領英社群媒體及活動專員伊什.維杜斯科曾經說過:「獨自用餐並不是休息,而是孤立」。
  • 同事愛找我聊八卦咋辦?八卦藏著莫大的好處,沒時間也要找時間聊
    人在職場,不免遇到一些愛聊八卦的同事。小林作為職場菜鳥,本來希望將精力花在工作學習上,但每次請教同事的時候,同事總是拉著她聊八卦。小林甚是煩惱,但直接拒絕又不好意思。其實,不要說職場,只要有群體的地方就有八卦。小林也小看了「聊八卦的力量」。
  • 職場八卦不可取,聽聽可以但是不要成為八卦的傳播者
    湊熱鬧、聊八卦是很多人喜歡的事情,但在職場上最好不要這麼做。到處八卦,很容易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若是能從別人口中得到很有用的價值信息,倒也無可厚非,但若是和別人一樣口若懸河,到處傳播,恐怕很容易被人詬病,要是事情變得嚴重起來被上司看到了,怕是很難給你解釋的機會。
  • 農村阿姨的座談會,愛聊八卦的人都是什麼心理?
    在人們日常談話中,大概閒聊八卦會佔談話內容的一大半,並且,大部分人都喜歡聊熟人的八卦。在農村,就經常會看見一群婦女聚在一起吃著瓜子嘮著嗑,談談人家的家長裡短。許久不見的朋友見面了,也會在敘舊時談起身邊某位風雲人物的八卦。網際網路上,更是有數不勝數的來自各種渠道的明星八卦。
  • 聊八卦有什麼起源
    聊八卦是人類之間一種獨有的,親密的行為,所以要找出它的起源非常困難。下面是幾個比較有競爭力的說法,但至於是什麼讓人類「八卦」的行為進化成今天這樣,還是未解之謎。什麼是八卦?簡單地說,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人和事進行的討論。
  • 聊八卦也是一種社交方式,聊得是圈子,聽得是信任
    我們對喜歡聊八卦的人,通常都沒有什麼好感,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也不符合社會道德。不過,你發現沒有,當幾個人在一起聊天時,八卦消息都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信息,談的其實都是別人的事。誰的情況如何,誰又做了什麼事,誰跟誰在一起,誰跟誰有了矛盾,等等。
  • 職場女性的七大生存法則,趕緊收藏!
    女性在職場中比男性在職場中更難獲得別人的認同及尊重,很多女性在職場中受到打壓,即使能力,才華都具備但還是不受重用。今天就教大家幾條女性在職場中的生存法則,希望大家在職場中能給人以全新的面貌,備受賞識。二、學會微笑面對他人與人交往要學會微笑,不要失聲大笑,無論聽到什麼「驚天動地」的趣事,在社交宴會也得要保持儀態,最多報以燦爛笑容。切忌不要愁眉苦臉,不管到哪裡,別人期望見到的是一張可愛的笑臉,即使是情緒低落,表面上也要笑容可掬,周旋於當時的人物環境。
  • 喜歡聊八卦的星座,你是不是也很八卦
    喜歡聊八卦的星座,你是不是也很八卦水瓶座相信很多人看到最八卦的星座竟然是水瓶座,肯定都會大吃一驚吧,認為平常文文靜靜的水瓶座怎麼可能關心這種娛樂圈的事情,水瓶座其實是最適合做狗仔隊的星座,從內地到港臺,從日韓到歐美,涉獵範圍奇蹟廣泛
  • 鄧巴數·社交·八卦和午餐
    進入新世紀,網際網路似乎顛覆了人類的社交行為,卻未曾觸及實質。大V的follower幾百千萬是常事,普通人的社交網絡聯繫人到幾千也是常事。但這些,對大V不過是個數字,即使是我們自己的朋友圈聯繫人,有多少又是你認識,知道他們基本的品貌性格的?
  • 為什麼人們喜歡聊八卦
    聊八卦是人們經常做的事情。比如,你向朋友抱怨對別人的不滿,聽其他人吐槽自己的奇葩同事並隨聲附和,都屬於八卦。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的研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總結了人們聊八卦的一些特點。好奇心日報介紹了這項研究。
  • 非人哉:「九烈」聊八卦,嗨「紅了臉」,精衛填池,大士嚇噴了
    工作計劃春暖花開是工作的新開始,「九烈」這一對CP當然也從底層被挖出來和大家見面,一出場就先來一波工作計劃和安排,打著「開會」的名字,這兩位久未見面的好朋友,仿佛打開了話嘮一般,開始了一波嘮嗑,工作計劃沒提多少,轉眼間就說到了他們的朋友-精衛的出國計劃,同為計劃,「九烈」是苦逼地在工作,而精衛小姐姐卻是要去國外度假,怪不得要被人妒忌了吧?
  • 職場法則,人精神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人的精神底層皆是雞湯,人的能力差別全在於第一反應後的行動。不少同學加過來詢問,就專門建了一個群,面向 3 年內決心進大廠的童鞋。建群後,大家非常活躍,提了許多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能感受到大家對於大廠的嚮往和行動的熱情,但這些問題有一個共性:缺乏深度的思考,缺乏深度的思考,就無法問出一個好問題,甚至無法問出一個對的問題。
  • 電流是如何產生和工作的(一)
    ,這就導致許多年輕人又一個共同的社交問題:「為什麼我在職場上交不到朋友?」鴻鵠會的學員中有人問道:「我工作7年,交不到1個朋友,都是萍水相逢之交。是我方式不對,還是職場交際本就如此?」從職場中擴展並培養自己的人脈圈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那麼今天,我想從用戶運營的角度來談談,如何擴展並維護我們的職場人脈圈?
  • 用能量守恆定律,刷新人生底層邏輯
    原來,一切「變化」都來自於「不變」,「不變」才是「變化」背後的東西。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從能量守恆定律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底層邏輯。以前,我們琢磨的是,怎樣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從首席市場官(CMO)到首席增長官(CGO)。
  • 聰明的人,不會在工作群發這三類消息,不僅惹人厭,領導也反感
    職場上,有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建立微信工作群就是一種。於是工作群成為了大家工作信息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渠道,運用得越來越廣。 但是很多人在工作群中放飛自我,不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殊不知工作群也是個職場小江湖,不講究也是要吃虧的
  • 脈脈,憑什麼成為中國最大的實名職場社交平臺?
    我相信在座的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脈脈,也都應該聽說過職場社交。但我也知道,其實有非常多的朋友,對於職場社交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重要的關係,想得並不是很明白,或者了解得不多。2013年底,我們剛剛推出脈脈的時候,當時有一些媒體和投資人都在說:中國沒有職場社交的氛圍,因為中國的職場很多時候是一個喝酒的文化,或者是一個線下的文化,所以很難在線上形成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交流、溝通等等。我們當時對於這樣的觀點不是特別認同。
  • 《浪姐》晚上聊八卦,為了防止洩露,採用最原始的方式
    之後,李斯丹妮為了報復鬱可唯,說姐姐喜歡晚上一起聊八卦,但鬱可唯作息比較規律,平時早睡早起,但為了聽八卦,可以直接在床上彈起來,然後一臉好奇的問:「誰誰誰」。姐姐每次聊八卦之前,都先做好準備工作,為了防止聊天的內容,被節目組聽到,在每次聊天之前,都會先輕輕地問一句:「麥關了沒有?」為了以防萬一,會把電池摳出來。
  • 產品分析報告 | 傳統職場社交環境下,脈脈如何獨領風騷
    不斷改良優化產品,建立社區、群聊拉近職場人的距離,並引人職場教育、求職招聘模塊,力求為用戶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用戶滲透率飛速增長,活躍用戶數在全國所有用職場社交軟體的用戶中佔比已達83.8%,月度內容消費量也已超3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