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喜歡聊八卦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人們對八卦猛料的熱衷程度,遠遠超過工作、學習以及政治之類的正經事。
隔壁老王出軌、明星婚姻危機、同事和上司關係曖昧……等等等等,這些八卦時時刻刻都在吸引我們的眼球。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辰星公司的女廁所,就是員工們討論八卦的地方,在那個「消息集散地」,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這樣的猛料:項目經理陳俊生愛上了女下屬,並執意和妻子羅子君離婚;離婚後的羅子君,進入辰星工作,又和陳俊生的上司賀涵關係曖昧,而賀涵又是羅子君閨蜜的未婚夫……
要知道辰星公司是諮詢行業的標杆,能在裡面站穩腳跟的,都是有真本事的職場精英。而且諮詢公司的員工,最擅長的,就是對企業進行理性分析,並幫其解決問題。然而,即便是這樣的一群常用理性腦工作的職業精英,也沒有逃過八卦的魅力。
因此,聊八卦,對人類來說,一定是有巨大的價值的。否則人們不會對聊八卦這件事如此熱衷,而且甘願為此付出不小的時間和精力。
英國著名的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他去火車站、咖啡廳、大學活動室和跨國公司的餐廳,收集人們的聊天內容,他發現:人們的聊天內容中,有80%都是生活瑣事或娛樂八卦,即便是在學術或文化的交流場合,一旦結束了正式話題,人們還是會利用所有的時間來閒聊。
而經過多年嚴謹的研究和考察,鄧巴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閒聊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換句話說:人類之所以誕生出語言,就是為了更好地聊八卦!
怎麼樣,有點大跌眼鏡吧?為了向大眾解釋這一觀點的論證過程,羅賓·鄧巴還特意寫了一本書《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從靈長類動物身上,探尋到語言最初的痕跡,以及職場社交的底層邏輯。
要解釋聊八卦對人類的重要性,我們首先得從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動物的梳毛行為說起。
>>猴子梳毛真的只是互相撓痒痒、抓蝨子?
在《動物世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靈長類動物之間互相梳毛的場景。很多人都以為,猴子們的這種行為是在打發時間,享受時光。
但其實,完全不是。
首先,靈長類動物每天的梳毛活動,幾乎佔據了10%~20%的時間,也就是說——它們每天要花2.4到4.8個小時的時間來互相梳毛,考慮到還要四處覓食(遠古時期)和休息,這樣的時間輸出已經相當高了。
其次,梳毛搭檔一般發生在雌性之間,而且是相對固定的。
經過長期的跟蹤調查,鄧巴發現:梳毛搭檔之間是一種聯盟關係——只要一方被其他成員欺負,另一方就會站出來撐腰。
而為了維繫這種聯盟關係,動物們就會選擇用互相梳毛的方式,來表忠心、促感情。梳毛之所以能夠成為維繫聯盟的手段,就在於它既能讓享受服務的一方感到舒適、放鬆,還能提升關係的信任度。因為,被梳毛的一方在放鬆狀態下,對周圍的環境毫無戒備,只能完全信賴為自己梳毛的搭檔。
這和人類社會中「交換秘密」的道理是一樣的,在靈長類動物那裡,交換秘密就是:你給我梳毛時我信任你,我給你梳毛時你也信任我。
而到了人類社會就是——「我們互相交換一個秘密,這樣我們就都安全了。」
而且,因為梳毛搭檔時長期、固定的,再加上梳毛活動耗時、耗力,所以可以過濾那些不真誠的投機者。
那為什麼梳毛活動主要發生在雌性動物之間呢?因為雌性在靈長類動物群體中,處於弱勢地位,而聯盟就是她們保護自己和孩子的最好方式。
因此,作者認為,語言最初的形式,其實就是梳毛。因為,在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維繫關係的方式,就是聊八卦、話家常。而在我們的祖先生存的群體中,他們用來維繫關係的方式就是互相梳毛。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推論太過武斷,沒關係,我們接著往下看。
>>為什麼人類的社交圈子成員不能超過150人?——梳毛圈子和群體規模以及智力之間的關係
這個標題看起來有點難懂,我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是:群體成員的多少,會影響梳毛圈子的大小,同時也會影響動物們的智力。
我們都知道靈長類動物是社會性動物,它們都生活在群體當中。而聯盟關係的誕生,就是為了抵禦來自群體內部的騷擾和霸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變化,群體越大,那麼騷擾現象也就越多、越嚴重。而為了抵禦更嚴重的騷擾和霸凌,地位低的雌性們就會聯盟成更大的梳毛圈子。
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家只有30人的小型公司裡,想結交盟友,有那麼一兩個就足以了。但是如果在一家動輒幾百、上千人的公司裡,你就需要更多的盟友。
而群體越大,為了抵禦惡劣的生存環境,以及尋覓更多的食物來供養成員,它們就要吸引更多的成員加入,同時擴張覓食範圍。
這其中的邏輯,和一家公司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公司想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必須要招兵買馬,擴張地盤。
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型群體中的成員,每天要應付各種各樣複雜的關係,這鍛鍊了它們的判斷、思考,甚至是博弈的能力,繼而影響到了它們的大腦中負責智力活動的新皮層面積。
換句話說:群體越大,用於抵禦騷擾的聯盟(梳毛)圈子也就越大。同時,為了應對複雜的關係,動物們被倒逼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
而這個智力水平,就是通過對大腦新皮層面積的測算來計算的。大腦的新皮層面積比例(新皮層面積在大腦中的佔比)越大,智力水平也就越高。比如人類大腦的新皮層面積的比例,就是一般哺乳類動物的10倍。
這意味著:通過測算靈長類動物的新皮層面積比例,就可以倒推出它們生活在多大的群體中,以及有幾個盟友。
作者在對人類的新皮層面積進行測算後,發現人類的智力水平,可以支持我們處理有150名成員組成的人際關係網。
也就是說,人類的智力水平,只能處理最多不超過150人的群體成員關係,超過這個數字,即便是最強大腦也難以掌控。
——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也叫做【鄧巴數字】。
不過,這150人可不是微信朋友圈的點讚之交,而是你實實在在、經常接觸的同事、朋友、家人或親戚。
在對許多群體的考察中,作者也再次確認了這一結論——人類最早的部落成員,基本維持在150人左右;在軍事領域,作戰單位人數一般也不會超過200人。在狩獵採集社會,一對夫婦在4代人以後,所有在世的子孫後代加起來,差不多也是150人,而這些人是大家能夠確認的親戚關係,超過這個範圍,就沒法確定是否有血緣關係了。
那麼,既然人類的智力水平,肯定比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動物要高,也就意味著靈長類動物所能維繫的社交人數,肯定遠遠低於人150人。
>>如果語言果真是梳毛的替代品,那麼我們的祖先在什麼情況下才進化出了語言?
假設作者所說的【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靈長類動物一定是在,群體人數和用於梳毛的時間達到上限時,才進化出了語言。
經過一系列推算,鄧巴發現:在現代人誕生以前的200萬年之間,我們的祖先所在的群體規模增長緩慢。直至10萬年前現代人出現,群體規模才成指數倍增長。
另一方面,人類每天用於社交的時間佔全天時間的40%,而靈長類動物最大的群體黑猩猩,每天用於梳毛的時間,佔比為20%,而這已經是它們所能承受的社交時間上限了。
因此,假如語言真的承接了梳毛的作用,那麼,語言的誕生節點一定發生在「梳毛時間為30%」的時期。而這一區間,恰巧進化出了智人。
在對智人的大腦新皮層面積的測算中,作者發現智人所在的群體規模為120~130人,他們每天用於社交的時間佔比為33%,恰好突破了30%的閾值。因此,作者認為:25萬年前智人的出現,標誌著語言的誕生。
>>還有哪些證據證明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
首先,語言的社交效率,是梳毛的三倍:梳毛是1對1,而人類的會話小組,至多不超過4人,也就是一個人說三個人聽。一旦超過4個人,會話小組就會,分解成若干個小組。
而人類所能維繫的社交人數是150人,而靈長類動物中最大的群體黑猩猩,平均規模約為55隻。也就是說,人類的社交人數是黑猩猩的三倍。因此作者認為:
人類群體之所以比黑猩猩群體大三倍,是因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類可以與三倍的人數互動。
其次,語言確實和梳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交流社會信息。靈長類動物通過梳毛,確定誰可以成為盟友,誰品性惡劣。而我們人類,則通過閒聊確定誰可以深交,對誰應該敬而遠之。
因此,作者鄧巴通過複雜、嚴謹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作用就是為了閒聊。
>>從靈長類動物的社交生活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職場社交啟示?
一.職場中的弱勢群體,要懂得為自己找到盟友
在靈長類動物群體中,雌性之所以要組建「梳毛姐妹團」,就是因為它們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通過聯盟來抵禦騷擾和霸凌。
而在職場中,不管你是小白,還是暫時得不到重用的邊緣化員工,你最應該做的就是,主動找到自己的盟友。有了盟友的撐腰,其他人也不會隨隨便便支使你、欺負你。
當然,你可能會說,自己能力不行,沒有人會理你。在這裡我想說的是:能力不行就提升能力,人際關係不好就好好補習人際交往技巧,同時主動尋找盟友。這兩者互不耽誤,並行不悖。
有了盟友你才能站穩腳跟,繼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工作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抵禦職場霸凌上。
二、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社群運營人員,請不要讓你的團隊人數超過150人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經說過:
「團隊人數在150人以內時,成員之間的交流暢通無阻,超過這個人數,溝通起來就不太容易了。」
鄧巴提出的【150定律】在很多企業和團隊中,都得到了驗證,比如我加入的一個寫作群,人數一旦超過150人,發言頻率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寫作老師只得把群組分開管理,這樣就能保證每個群內的成員,都能及時交流寫作心得。
因此如果你是一名企業管理人員,或是社群運營者,你應該保證你的團隊或社群內的人數不超過150人。超過這個人數,你就應該進行合理的分解,並聘請專業的管理人員幫你管理。
三、如果你是一名Boss,請為員工留出閒聊的空間
很多人都以為,上班就只能正兒八經地聊工作,聊其他的就是在混日子。
但鄧巴卻認為:咖啡間的無意閒聊,對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鄧巴的一位朋友在某電視臺工作,她所在的部門剛好是150人。在搬到新辦公樓之前,整個部門的工作流程進展順利。而搬過去之後,工作進度越來越慢,而且障礙重重。
一段時間後,她們才弄清楚問題所在。
原來,新的辦公樓撤掉了員工們吃午餐的咖啡間。因為老闆認為,咖啡間沒必要存在,員工完全可以在辦公桌上吃午餐,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空間。
但殊不知,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無意間瓦解了支撐整個機構的親密社交網絡。
就是在那個不起眼的咖啡間裡,大家在閒聊中便交換了對工作有用的信息,比如通過閒聊,大家擴展和交換了人脈,無意間就搞定了久攻不下的大客戶,或者A解決不了的工作問題,B卻頗有經驗,能對A指導一二。
相信讀完這篇文章的你,對聊八卦這件事兒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你或許也意識到了:人類社會的底層社交邏輯,和猿類社會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只不過是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效率也更高了,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