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皮質:社交的真正本質

2021-01-16 KyXu 寫文章

從很久之前開始,我就一直想嘗試了解 「社交的本質」,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嘗試去 Google 「社交的本質」,會發現有很多人在說 「什麼是社交」,發條微博是社交、發條 instagram 也是社交,但是鮮有人去講 「社交是什麼」。

今天很幸運,偶然在《大局觀從何而來》一書中找到了答案。作者之一是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就是「鄧巴數」的那個鄧巴)。

這篇文章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解惑,關於社會化、新皮質,以及廣義上的網際網路社交產品的分層問題。

社會化與新皮質

先從鄧巴數講起:

鄧巴數(英語:Dunbar's number),也稱 150 定律,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通常人們認為是 150

這裡的人際關係是指某個人知道其他人是誰並且了解那些人之間的關係

鄧巴數並沒有精確的數值,它處於 100 到 230 之間,而通常人們使用 150


這是維基百科上對鄧巴數概念的基礎定義,這裡有一些更為完整的描述:

上面的表格中有幾個隱含的信息:

大團體的成員數一般是(相鄰的)小團隊的 3 倍

不同等級的團體分別承載了不同的社會功能

個體用來維持不同等級的社交團體 所付出的社交資本是不同的

我們把自己40%的社交資本投給了我們內心最重要的5個人,他們每人平均分得我們8%的社交資本。我們將另外20%的社交資本投給了15人層級之內的其餘10人,他們每人平均分得我們2%的社交資本。50人層級之內的其餘35人,平均每人能夠分得我們0.4%的社交資本;而處於最外層級內的其餘100人,平均每人至多能分得我們0.25%的社交資本——相當於我們每年只和他們見一次面。

由於 「維持社交資本」 這件事是非常消耗 「腦力」 的,所以這種較為複雜的社會化現象,在不同的物種身上會產生非常大的差別。比如狒狒通過相互梳理毛髮來完成社會化的聯結,而人類會通過 SNS 互相點讚等方式來達成類似效果。

然而儘管人與其他動物的社會化程度差別很大,其根本上的目的卻是相同的。

社群規模的增大,為個體帶來了兩個主要的增益:

安全(抵禦天敵、防範他人)

一定程度上的食物保障

這兩種優勢使得 「更加社會化的基因」 在演化過程中得以保留。

同時這也意味著,「鄧巴數」 的出現將是生物學上的必然 —— 社群規模的增大存在邊際遞減效應,過於發達的大腦將會消耗太多的能量,一個由 15000 尼安德特人組成的部落或許可以擊敗一個由 1500 尼安德特人組成的部落,卻未必能夠獲得足夠多的能量讓自己(整個部落)持續遠轉下去。

而我們上面所提到的 「腦力」,具體到社會化這件事情上,其實是新皮質(大腦皮質的一部分)的大小。

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

社交產品的分層

在現在很多討論網際網路產品的文章中,粗略地把和社交概念沾邊的產品統稱為社交產品,然後再加以分類: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 …… 云云。

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隱含了很多錯誤信息:

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被假設為同一種 「社交」

不同產品的社交強度被假設為沒有區別

只要產生人與人的關係,就被假設為 「社交」

……

為了把這幾個概念解釋清楚,我將上文中的表格和需求層次理論做了一個對應:

雖然現在的用戶微信關係鏈已經較為複雜,比如我的微信有 1900 位好友,大部分我都記不清是誰,但是除工作需求外,常聯繫的人不超過 20 位。

這和以前生活在部落的尼安德特人沒有區別。無論這 20 位包含了一個人的死黨、閨蜜、家人還是戀人,都在滿足人的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其他層次的需求也會存在於這層關係中,但不是重點。

那麼與其說這樣的關係維護是 「社交」,不如說這是一個人的基礎社會化聯結。也正是基於此,比起 「熟人社交」 這樣的描述,微信更是一個 「通訊產品」,20 人以內的團體更需要對講機,而不是朋友圈。

所以 「熟人社交」 和 「陌生人社交」 必然不是同一種社交,強度天差地別,前者是一個人在維護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化聯結基礎,而後者則更多是在建立一些可有可無的聯結。

而一旦新的聯結達成,比如兩個陌生人在交友軟體上相識相戀了,那麼必然會佔用對方更多的社交資本、佔用對方更多的新皮質,一步步進入屬於對方的更小的社會化團隊。這也是為什麼無論國內國外,大家都有個帶著未婚夫/未婚妻見家長的習慣。

順便也說明了,所有嘗試阻擋用戶在交友軟體上加微信的行為,都是逆天而行,這一套不僅在現代智人身上行不通,在尼安德特人、狒狒、非洲象身上都行不通。

社交的強度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社交的強度,是以人的聯結理由為區分,社交軟體只是一個結果。

你和生意夥伴在微信溝通了一萬句話、或是在釘釘上溝通了一萬句話,是沒有區別的。因為脫離掉工作這個聯結理由,你們不會有其他聯結。但是假如你因為不能回家過年,而在他家一起吃了年夜飯,社交聯結就會產生變化。這時候你們再用釘釘說話就顯得很奇怪了。

你的新皮質不允許你,把一個一起吃過年夜飯的人,放在釘釘上面。

一個人在 Soul App 上面 「靈魂匹配」 了一個陌生人,聊了兩句,這兩個的社會化聯結是多少呢?零。因為你既不知道 TA 在哪,也不知道 TA 是誰。你的基因不會讓你的大腦為 「靈魂匹配」 服務,即便你獲得了一些內啡肽作為獎勵,這也只是為了避免你因無聊而發瘋的一個生化手段。

或許和 TA 聊天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是人類進化的歷史告訴我們,輕鬆如此的過程毫無意義。如果我們如此輕易地就能產生社會化聯結,我們的大腦就不會進化到現在這個體積了。

發生危險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動作是抱頭。這個動作就意味著,Soul 和探探,在同等級用戶量的情況下,會有完全不同的社交強度和社會化價值(當然我不是說 Soul 沒有商業價值,只是它的價值並不建立於社交之上)。

因為相比於它,真正的社交軟體在讓人期待著,把未來可能遇見的人,帶入更小的社會團體。哪怕炮友所在的團體比戀人所在的團體要大,也總算是好過一個 nobody。

這就是社交的真正本質:新皮質。






相關焦點

  • 鄧巴數,新皮質,社會動物.
    其實他們有自己的擇蝨子圈子,那是一個社會群體的標誌。這就和人的社交圈子差不多。九幾年的時候,一個叫羅賓 鄧巴(Robin Dunbar)的英國人類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社群大小是由他們大腦裡新皮質(neocortex)的大小決定的。
  • 什麼是社交電商?社交電商的本質是社交裂變,降維打擊!
    有人說,什麼是社交電商?未來社交電商是否會是一個趨勢?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社區電商,有什麼區別?社交電商基於社交媒介和社交關係低成本獲客,最終實現商業變現的電商模式(拼團,內容分享、分銷社區團購);社交電商是指將關注、分享、溝通、討論、互動等社交化的元素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現象。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身份,背景,不同情況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交的動機都不一樣。可以把握的是人本質的需求。就如同赫拉克利特說的實在都是變化的,但一切變化的背後都有一個永恆的邏各斯(Logos)。我非常認同鄭也夫對人需求最本質 3 大歸類:追求舒適,追求牛逼,追求刺激(來自《後無欲時代的來臨》)。他們每一個都非常重要。
  • 「淺型社交」正改變人際關係本質
    叱吒豐雲網絡社交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媒體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電影《無名之輩》中的笨賊感嘆:「城市太大,找不到方向」,多少有點無病呻吟。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只是一個西南小城市,如果換成北上廣,那才叫真正的「迷失」。通勤時間是很現實的問題。北上廣的白領,除掉每天工作八小時,用來通勤的時間普遍在兩小時以上。
  • 一分鐘帶您認識百香籽的皮質
    大家好,很久沒有給大家寫東西了,老胡今天給大家講講熱振籽的皮質,這肯定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了,百香籽現在大家都愛不釋手,可是你真的知道它是好在哪兒麼?今天就從幾個方面來剖析一下它的皮質,各位可以對比一下,看看您手中的百香皮質到底如何,原創不易,發現盜貼必究。
  • 皮質面料是什麼意思 皮質面料種類及特點
    皮質面料是什麼意思 皮質面料種類及特點 2018-06-08 11:15:13 來源:全球紡織網 皮質面料是什麼意思?
  • 大腦新皮質可再生新神經細胞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成熟大白鼠的大腦新皮質中發現了新的神經祖細胞,並確認這些祖細胞生成了新的神經細胞。
  • 都市青年的孤獨:「淺型社交」正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
    圖/視覺中國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社交媒體正在改造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這個現象,我身邊就有。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去北京出差,約一個朋友見面。
  • 如何發掘社交媒體數據的真正價值?
    彭博社報導稱,社交用戶的觀點和行為往往不一致,社交媒體數據的分析方式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直接。發現社交媒體數據價值的技巧在於,分析服務應當識別需要忽視的數據。數據分析公司Quantifind聯合創始人阿里·塔奇曼(AriTuchman)表示,超過一半的社交信息是垃圾信息、自動生成的推廣信息、新聞頭條、轉發信息和其他無法決定消費意願的無用信息。但是,其中大部分信息被賣給廣告商,這就稀釋了廣告影響力。塔奇曼認為,廣告商甚至應該忽視不斷提及產品或公司的社交信息。
  • 破解自閉症社交缺陷的「信息密鑰」
    近日,浙江大學羅建紅教授團隊在自閉症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這項實驗研究或可為人類治療自閉症提供新思路。  成年期治療自閉症的可行性  當地時間3月1日,羅建紅教授團隊在神經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神經元》發表了關於自閉症小鼠模型社交行為的研究,文章題目為《內側前額葉皮層Gamma震蕩失衡導致Neuroligin3R451C基因敲入小鼠社交缺陷》。
  • 社交是一種愚蠢的行為,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選擇社交活動
    在看透了很多人,很多事,看透了事情的本質之後,才會選擇最省事,最省事,最省時的方式度過自己的每一天。在這個世界上,時間和空間是最珍貴的,因為她/他知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庸人身上,這是對自己最大的一次投資;不要把自己的空間讓渡給凡俗,這是對自我身心素質的最高修養。
  •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人類的大腦皮質得到高度的發展,非特化出具有定位關係的皮質功能區(即中樞),但這些皮質區只是執行某種功能的核心部分,其他皮質也有類似功能
  • 人類潛能與ESP能力,新皮質你的面目出來吧
    能力就是傳說中的超感覺,是心電感應、透視力、觸覺感應力和預知能力的總稱你可以認為是以前的祭祀、巫師啊這種職業的人好吧,我還是配上我比較喜歡的人物吧——沙迦差不多就這個意思了,配個神處女意思一下昨天我們說到了人類控制器,新皮質
  • Science:新皮質在記憶形成中的門控假說
    鼻周皮層(PRh)屬於內側顳葉(MTL),和新皮質、杏仁核、海馬等結構間都有廣泛的投射。新皮質第五層(L5)的椎體神經元的簇狀樹突位於新皮質第一層(L1)。很多證據表明新皮質第一層(L1)參與非海馬依賴的學習,研究者猜測L1在海馬依賴的學習中也受到MTL的調控,從而影響學習。首先,他們通過神經元順追和逆追證明了PRh到L1的投射。
  • 大腦皮質功能的簡要概括
    古皮質(archicortex)為種系發生學上最古老的大腦皮質。它由3個細胞層組成:多形細胞層,錐體層和分子層。古皮質僅位於海馬結構。這種皮質與邊緣系統有關,它涉及記憶過程和情緒表達。舊皮質(paleocortex)在系統發育上形成於古皮質之後,它由3至5個細胞層組成。它存在於初級嗅皮質(梨狀皮質,由外側嗅回、鉤前部和杏仁核皮質組成)和次級嗅皮質,其中包括海馬旁回的內嗅皮質。
  •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去社交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去社交。 無論是低質量的社交,還是高質量的社交,從來就沒有無用論。 就算是一條底褲,一張廁紙,都有它的用處。——電影《國產007》 曾幾何時,很多「公知」鼓吹社交無用論。
  • 「文玩核動力」我說哪種品種的核桃皮質好,你信嗎?
    經常在網絡上看到有網友討論「那種核桃皮質好」的話題,忍不住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麻核桃、鐵核桃、楸子核桃這三大類文玩兒核桃的盤玩兒效果可能有區分,但是具體到某一大類當中,比如「麻核桃中的官帽和虎頭到底哪種皮質好?」這個命題本身就有些「偽命題」的嫌疑。
  • 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9 15:19:31 瑞士日內瓦大學Denis Jabaudon研究組發現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 心理學家:五大心理效應,告別社交恐懼症,助力你為真正社交達人
    社交達人想要好人緣,在團隊中如魚得水,贏得好人脈,心理學家發現,社交達人都懂得這六大心理效應,這五大效應也是應對社交恐懼症最好的療法。1、通過雙贏效應,建立良好的互動社交中雙贏效應就是大家共贏,你好我也好,它注重的是雙方共同的利益,講究是大家共同創造價值。所以在社交中,當你嘗試去建立真正的社交關係時,你需要擺 明的心態是你和他們彼此是協助共贏的關係,你要做的是積極推動社交繼續進行。
  • 大腦皮質構築與功能定位
    腦表面溝回起伏使大腦皮質的面積大為擴大,人類大腦皮質總重量約600克, 總面積約為2200cm2,厚度在1.5- 4.5mm,平均厚度2.5mm。其中1/3露於表面,2/3位於溝壁和溝底。  大腦皮質由類型複雜的神經元和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組合而成,並含有大量的膠質細胞與血管。在人類大腦皮質,膠質細胞多於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