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久之前開始,我就一直想嘗試了解 「社交的本質」,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嘗試去 Google 「社交的本質」,會發現有很多人在說 「什麼是社交」,發條微博是社交、發條 instagram 也是社交,但是鮮有人去講 「社交是什麼」。
今天很幸運,偶然在《大局觀從何而來》一書中找到了答案。作者之一是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就是「鄧巴數」的那個鄧巴)。
這篇文章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解惑,關於社會化、新皮質,以及廣義上的網際網路社交產品的分層問題。
先從鄧巴數講起:
鄧巴數(英語:Dunbar's number),也稱 150 定律,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通常人們認為是 150
這裡的人際關係是指某個人知道其他人是誰並且了解那些人之間的關係
鄧巴數並沒有精確的數值,它處於 100 到 230 之間,而通常人們使用 150
這是維基百科上對鄧巴數概念的基礎定義,這裡有一些更為完整的描述:
上面的表格中有幾個隱含的信息:
大團體的成員數一般是(相鄰的)小團隊的 3 倍
不同等級的團體分別承載了不同的社會功能
個體用來維持不同等級的社交團體 所付出的社交資本是不同的
我們把自己40%的社交資本投給了我們內心最重要的5個人,他們每人平均分得我們8%的社交資本。我們將另外20%的社交資本投給了15人層級之內的其餘10人,他們每人平均分得我們2%的社交資本。50人層級之內的其餘35人,平均每人能夠分得我們0.4%的社交資本;而處於最外層級內的其餘100人,平均每人至多能分得我們0.25%的社交資本——相當於我們每年只和他們見一次面。
由於 「維持社交資本」 這件事是非常消耗 「腦力」 的,所以這種較為複雜的社會化現象,在不同的物種身上會產生非常大的差別。比如狒狒通過相互梳理毛髮來完成社會化的聯結,而人類會通過 SNS 互相點讚等方式來達成類似效果。
然而儘管人與其他動物的社會化程度差別很大,其根本上的目的卻是相同的。
社群規模的增大,為個體帶來了兩個主要的增益:
安全(抵禦天敵、防範他人)
一定程度上的食物保障
這兩種優勢使得 「更加社會化的基因」 在演化過程中得以保留。
同時這也意味著,「鄧巴數」 的出現將是生物學上的必然 —— 社群規模的增大存在邊際遞減效應,過於發達的大腦將會消耗太多的能量,一個由 15000 尼安德特人組成的部落或許可以擊敗一個由 1500 尼安德特人組成的部落,卻未必能夠獲得足夠多的能量讓自己(整個部落)持續遠轉下去。
而我們上面所提到的 「腦力」,具體到社會化這件事情上,其實是新皮質(大腦皮質的一部分)的大小。
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
社交產品的分層在現在很多討論網際網路產品的文章中,粗略地把和社交概念沾邊的產品統稱為社交產品,然後再加以分類: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 …… 云云。
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隱含了很多錯誤信息:
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被假設為同一種 「社交」
不同產品的社交強度被假設為沒有區別
只要產生人與人的關係,就被假設為 「社交」
……
為了把這幾個概念解釋清楚,我將上文中的表格和需求層次理論做了一個對應:
雖然現在的用戶微信關係鏈已經較為複雜,比如我的微信有 1900 位好友,大部分我都記不清是誰,但是除工作需求外,常聯繫的人不超過 20 位。
這和以前生活在部落的尼安德特人沒有區別。無論這 20 位包含了一個人的死黨、閨蜜、家人還是戀人,都在滿足人的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其他層次的需求也會存在於這層關係中,但不是重點。
那麼與其說這樣的關係維護是 「社交」,不如說這是一個人的基礎社會化聯結。也正是基於此,比起 「熟人社交」 這樣的描述,微信更是一個 「通訊產品」,20 人以內的團體更需要對講機,而不是朋友圈。
所以 「熟人社交」 和 「陌生人社交」 必然不是同一種社交,強度天差地別,前者是一個人在維護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化聯結基礎,而後者則更多是在建立一些可有可無的聯結。
而一旦新的聯結達成,比如兩個陌生人在交友軟體上相識相戀了,那麼必然會佔用對方更多的社交資本、佔用對方更多的新皮質,一步步進入屬於對方的更小的社會化團隊。這也是為什麼無論國內國外,大家都有個帶著未婚夫/未婚妻見家長的習慣。
順便也說明了,所有嘗試阻擋用戶在交友軟體上加微信的行為,都是逆天而行,這一套不僅在現代智人身上行不通,在尼安德特人、狒狒、非洲象身上都行不通。
社交的強度另外需要提到的是,社交的強度,是以人的聯結理由為區分,社交軟體只是一個結果。
你和生意夥伴在微信溝通了一萬句話、或是在釘釘上溝通了一萬句話,是沒有區別的。因為脫離掉工作這個聯結理由,你們不會有其他聯結。但是假如你因為不能回家過年,而在他家一起吃了年夜飯,社交聯結就會產生變化。這時候你們再用釘釘說話就顯得很奇怪了。
你的新皮質不允許你,把一個一起吃過年夜飯的人,放在釘釘上面。
一個人在 Soul App 上面 「靈魂匹配」 了一個陌生人,聊了兩句,這兩個的社會化聯結是多少呢?零。因為你既不知道 TA 在哪,也不知道 TA 是誰。你的基因不會讓你的大腦為 「靈魂匹配」 服務,即便你獲得了一些內啡肽作為獎勵,這也只是為了避免你因無聊而發瘋的一個生化手段。
或許和 TA 聊天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是人類進化的歷史告訴我們,輕鬆如此的過程毫無意義。如果我們如此輕易地就能產生社會化聯結,我們的大腦就不會進化到現在這個體積了。
發生危險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動作是抱頭。這個動作就意味著,Soul 和探探,在同等級用戶量的情況下,會有完全不同的社交強度和社會化價值(當然我不是說 Soul 沒有商業價值,只是它的價值並不建立於社交之上)。
因為相比於它,真正的社交軟體在讓人期待著,把未來可能遇見的人,帶入更小的社會團體。哪怕炮友所在的團體比戀人所在的團體要大,也總算是好過一個 nobody。
這就是社交的真正本質:新皮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