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青年的孤獨:「淺型社交」正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

2020-12-06 新京報

▲圖文無關。圖/視覺中國

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

社交媒體正在改造現實中的人際關係

這個現象,我身邊就有。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去北京出差,約一個朋友見面。兩人抵達見面地點各花了兩小時,晚飯吃了一小時就散了,因為返程同樣需要這麼久。

這是很多人現實生活的寫照。我從北京的大學畢業已經十多年,當初留京工作的同學,如今散落在北京各個片區。他們比剛畢業的大學生富足很多,但是同學之間超過三人的聚會也是大事。難怪人們經常感嘆:「能在一起吃飯的,才是真同學、真朋友」。錢不是問題,而是路上的艱辛讓人畏懼。

電影《無名之輩》中的笨賊感嘆:「城市太大,找不到方向」,多少有點無病呻吟。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只是一個西南小城市,如果換成北上廣,那才叫真正的「迷失」。通勤時間是相當現實的問題。北上廣的白領,除掉每天工作八小時,用來通勤的時間普遍在兩小時以上。

▲電影《無名之輩》劇照。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社交媒體得以蓬勃發展。麥克盧漢很早就預見到電子時代「地球村」的出現。在中國,微信等社交軟體的崛起為人們線上的社交提供了可能。如今,每個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微信上,在朋友圈展示「自我」,在微信群裡尋求溝通。微信群的數量,標示出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

但是這種方便性也帶來了欺騙,時間久了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微信中所展示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去年在上海發生一起殺妻藏屍案,兇手把妻子屍體藏在冰箱105天,但是每天用妻子的手機拍照發朋友圈,使用妻子愛用的表情符號,照樣贏得她親友的點讚——人死了,但是在網上的社交還在持續。

這說明在網絡上的社交不但「表達現實」,甚至正在改造和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微信正在重新塑造一個人的社交形象。現實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人,在微信中可能是一個口若懸河的社交達人。我們每天沉溺於手機,也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在構建一種新的自我形象。這個「新自我」在一些聰明人那裡,甚至可以帶來經濟收益。

網絡社交在更深處加深了人們的孤獨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這種現實社交向網絡社交的轉化。尤其是各種泛社交平臺的興起,給人們帶來各種困惑和危險。

據媒體報導,一個在山東濟南打工的小夥子在一個直播平臺上喜歡一位女主播,他出手闊綽,以一位總經理的面目出現,很快就贏得了女主播的「芳心」。為了維持自己的網絡形象,他很快花掉了父母存下的二十萬,女主播當然也不再理他,這讓他的父母感到崩潰。

▲2018年3月,西安一小夥街頭扮濟公玩直播,吸引眾多遊客圍觀。圖/視覺中國

這種被騙的情況雖然時有發生,我們還是可以勉強歸入智商問題。但是,一個更普遍的境況是,社交媒體日漸統治人們的心靈,讓人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產生畏懼心理。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他們不想見現實中的朋友,也不想和現實中的人產生聯繫。很少有人願意打電話,來面對那個「肉體發出的真實的聲音」。

這甚至影響到人們的愛情觀。在日本,有媒體做過調查,有相當多的人接受和AI,而不是和真人談戀愛。或許我們能理解——以我們的經驗來看,由於PS和濾鏡技術無處不在,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是一個更美的世界,不管是風景還是人像,都比肉眼看到的更美好。當我們回到現實,難免會對對方感到失望。

但是,那個根本性的問題始終存在: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人與人的交流?一旦完全失去現實感,我們從網絡社交中又能得到什麼?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更nice,但也都更充滿戒心。一個現實而有效的問題是:當你遇到困難,誰會過來幫你?那些用表情包聊天的群友,很難向你伸出援手。

說到底,之所以有人與人的交流,是因為我們害怕孤獨。網絡上的社交,在表面上緩解這種孤獨的同時,又在更深處加強了它。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正在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這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我們對基因編輯充滿警惕,卻對人際關係的本質正在發生的變化熟視無睹,這不能不讓人擔心。

□張豐(媒體人)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淺型社交」正改變人際關係本質
    叱吒豐雲網絡社交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媒體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電影《無名之輩》中的笨賊感嘆:「城市太大,找不到方向」,多少有點無病呻吟。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只是一個西南小城市,如果換成北上廣,那才叫真正的「迷失」。通勤時間是很現實的問題。北上廣的白領,除掉每天工作八小時,用來通勤的時間普遍在兩小時以上。
  • 躁動了一整年的社交產品——來聊聊對社交的理解
    就像馬克思說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基於關係存在的社交通訊對任何人都有價值且不可或缺,也可以理解為即時通訊多為線下社交關係在線上的直接反映或延伸,故範圍是比較有限的。而要是匹配到一個喜歡上的,則是用戶的期望型需求(男生可能更偏向匹配到/女生更偏向篩選到聊到),這一趴是排解的心理底層孤獨寂寞,尋求兩性上的陪伴。所謂「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除了探探,還有很多類似的產品,如新推出的戀愛圈、相看等,也是主打異性之間情緒的釋放。
  • 人明明是群居動物,為什麼會感受到「孤獨」
    如今,人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告:這樣的滋味我們不必在承受,最懂你的社交聚會場——VCplay橫空出世。越社交越孤獨,成為當代社會的「不治之症」我們所處的社會不再荒蠻,消費持續在升級,但每個人的內心卻停在原地,孤獨,似乎是每一個現代人的「不治之症」。真心與真情已經成為了「奢侈品」,越來越多人在孤獨中迷失。
  • 社交APP催生「一個人」經濟
    原標題:社交APP催生「一個人」經濟 技術讓人們更容易享受孤獨,傳統社交模式逐漸發生轉變。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報導稱,廣大青年群體普遍存在的「孤獨寂寞」感正在催生新的經濟領域出現。比方最近一直佔據蘋果AppStore免費遊戲排行榜首位的《旅行青蛙》。
  • 社交網站與孤獨的實證研究
    傳播學者在網絡使用與孤獨的關係研究中,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孤獨導致人們對網絡使用的增加(Shapiro, Judith&Madonna,1999),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網絡使用導致了人的孤獨(Hu & Mu,2007)。就網絡使用與孤獨之間孰因孰果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這也是本研究選擇社交媒體與網絡孤獨的原因之一。
  •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去社交
    想要改變自身的處境,就得升華自己,升華自己肯定需要結交能提高自己的朋友,就需要社交。 這年代的人有一個通病,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與外人相處的機會很少,不愛出門去社交,靠虛擬的網絡交朋識友。 有的人在虛擬的世界可以活得很瀟灑,可是一旦畢業進了現實生活中就變成了沉默一代,不知道怎麼跟同事、朋友相處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佛系青年。
  • 當代空巢青年的100種死法
    劉嘉俊生前和許多人一樣,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城市裡,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和每個人都保持著並不親密的關係。沒有人知道自己會以怎樣的方式離開世界,也沒有太多關於衰老和死亡的規則。一個人在外,除了沮喪時自我調節,也早已學會了對家人報喜不報憂。因為那些難過和沮喪就算說了,家人的手也伸不過來啊。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身份,背景,不同情況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交的動機都不一樣。可以把握的是人本質的需求。就如同赫拉克利特說的實在都是變化的,但一切變化的背後都有一個永恆的邏各斯(Logos)。我非常認同鄭也夫對人需求最本質 3 大歸類:追求舒適,追求牛逼,追求刺激(來自《後無欲時代的來臨》)。他們每一個都非常重要。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實驗結論:大腦發生改變的位置大腦中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區域會根據人們社交圈中的親疏遠近程度構建一個結構化地圖(a structured map)。體會到孤獨感的人常常會感覺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鴻溝。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發現:與沒有孤獨感的人相比,孤獨的人在mPFC的活動模式上體現出了明顯的差異[1]。
  • 分裂、反噬與迷失:「玩樂勞動」視角下青年社交媒介使用異化
    何謂「玩樂勞動」,它與青年社交媒體的使用有何關係?如果你也有跟小編一樣的疑問,不妨一起閱讀今天的文章,探尋問題的答案。  摘要 處在經濟變革與社會轉型、文化變遷與技術發展等多維語境中的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呈現出典型的「玩樂勞動」與異化的新特徵。
  • 什麼是社交電商?社交電商的本質是社交裂變,降維打擊!
    有人說,什麼是社交電商?未來社交電商是否會是一個趨勢?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社區電商,有什麼區別?社交電商基於社交媒介和社交關係低成本獲客,最終實現商業變現的電商模式(拼團,內容分享、分銷社區團購);社交電商是指將關注、分享、溝通、討論、互動等社交化的元素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現象。
  • 社交是一種愚蠢的行為,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選擇社交活動
    對內傾性格的人來說,獨立於人群,出入於靜謐之所,是一種最佳的生存狀態和自我修複方式。對外傾型人格的人來說,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熱鬧、喧鬧的場所和環境中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是他們這種人格類型的人,自我能量得到釋放和補充的地方。
  • 心理學:90%的社交都是無用的,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一場疫情,讓無數人悶在家裡,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而90%的社交都是無用的。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社交?那些只為聚而聚的社交,充其量只是一種弱關係,無法左右你的生活。你真正需要的,是有價值的遇見。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下面這兩點越早意識到越好。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社會學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群居」是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是,人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狀態往往是極為複雜的,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群居」,有一些人則更喜歡待在角落安靜地思考。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之所以選擇使用社交網絡,社交網絡的技術功能是外在誘因,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則是內在驅力。目前可以解釋社交網絡使用的內在原因的理論至少有三種。一是「富者更富」模型。該模型認為,那些外傾型與得到社會支持較多的個體,相對於內傾型與社會支持有限的個體來說,能夠從社交網絡使用中得到更多的益處。
  • 新皮質:社交的真正本質
    嘗試去 Google 「社交的本質」,會發現有很多人在說 「什麼是社交」,發條微博是社交、發條 instagram 也是社交,但是鮮有人去講 「社交是什麼」。今天很幸運,偶然在《大局觀從何而來》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社交媒體上人際互動的基礎——我們可以知道自己和另一個用戶是否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是否來自同一個城市,乃至是否有重合的社交關係。 因此,有學者將用戶的資料頁面稱為社交媒體上的「社交潤滑劑」。能否用好這種「潤滑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一個用戶能否在平臺上順利擴展自己的關係,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因為社交媒體可能會將我們的資料展示給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大規模的受眾。
  • 孤獨如何改變大腦?
    在6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9%到43%的人會受到孤獨的影響,而許多50歲及50歲以上的成年人由於長期的孤獨而面臨健康狀況不佳的風險。其他健康後果也與孤獨感有關,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還會增加看醫生和急診就診的次數。 孤獨會影響大腦健康和精神敏銳度—— 社交上與世隔絕或感到孤獨的老年人往往在思考能力測試中表現更差,尤其是在需要快速處理信息時。那些感到孤獨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的後續測試中,表現出更快的性能下降。
  • 為什麼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孤獨?
    1喜歡獨處的人,都不孤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會覺得孤獨。就拿我朋友小文來說,她原本是個特怕孤獨的人,剛畢業的一兩年,每次周末來臨之前,她都會找人安排好周末行程,生怕到時一個人會無聊、孤單。偶爾,因為朋友臨時有事,不得不一個人過時,她就會覺得失落、不安。
  • 越自戀,越孤獨(2)
    我們都很脆弱——我們很孤獨,卻又害怕親密的關係。所以我們發明出社交網站和「社會性機器人」這樣的技術,使我們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況下,體驗被關心和陪伴的幻覺。那是一種巨大的幸福感——孤立的個人能夠相互交流,文藝青年可以找到靈魂伴侶,同性戀青年不再覺得自己像怪物,每一個人都不是局外人。到Facebook和微博的時代,社交網絡的目的,是連接所有人——一個以你為中心組建起來的龐大的社交群,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本,有著巨大的價值。但在這樣無所不在的連接中,我們的孤獨感似乎並沒有減輕,很可能反而加重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