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無關。圖/視覺中國
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
社交媒體正在改造現實中的人際關係
這個現象,我身邊就有。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去北京出差,約一個朋友見面。兩人抵達見面地點各花了兩小時,晚飯吃了一小時就散了,因為返程同樣需要這麼久。
這是很多人現實生活的寫照。我從北京的大學畢業已經十多年,當初留京工作的同學,如今散落在北京各個片區。他們比剛畢業的大學生富足很多,但是同學之間超過三人的聚會也是大事。難怪人們經常感嘆:「能在一起吃飯的,才是真同學、真朋友」。錢不是問題,而是路上的艱辛讓人畏懼。
電影《無名之輩》中的笨賊感嘆:「城市太大,找不到方向」,多少有點無病呻吟。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只是一個西南小城市,如果換成北上廣,那才叫真正的「迷失」。通勤時間是相當現實的問題。北上廣的白領,除掉每天工作八小時,用來通勤的時間普遍在兩小時以上。
▲電影《無名之輩》劇照。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社交媒體得以蓬勃發展。麥克盧漢很早就預見到電子時代「地球村」的出現。在中國,微信等社交軟體的崛起為人們線上的社交提供了可能。如今,每個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微信上,在朋友圈展示「自我」,在微信群裡尋求溝通。微信群的數量,標示出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
但是這種方便性也帶來了欺騙,時間久了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微信中所展示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去年在上海發生一起殺妻藏屍案,兇手把妻子屍體藏在冰箱105天,但是每天用妻子的手機拍照發朋友圈,使用妻子愛用的表情符號,照樣贏得她親友的點讚——人死了,但是在網上的社交還在持續。
這說明在網絡上的社交不但「表達現實」,甚至正在改造和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微信正在重新塑造一個人的社交形象。現實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人,在微信中可能是一個口若懸河的社交達人。我們每天沉溺於手機,也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在構建一種新的自我形象。這個「新自我」在一些聰明人那裡,甚至可以帶來經濟收益。
網絡社交在更深處加深了人們的孤獨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這種現實社交向網絡社交的轉化。尤其是各種泛社交平臺的興起,給人們帶來各種困惑和危險。
據媒體報導,一個在山東濟南打工的小夥子在一個直播平臺上喜歡一位女主播,他出手闊綽,以一位總經理的面目出現,很快就贏得了女主播的「芳心」。為了維持自己的網絡形象,他很快花掉了父母存下的二十萬,女主播當然也不再理他,這讓他的父母感到崩潰。
▲2018年3月,西安一小夥街頭扮濟公玩直播,吸引眾多遊客圍觀。圖/視覺中國
這種被騙的情況雖然時有發生,我們還是可以勉強歸入智商問題。但是,一個更普遍的境況是,社交媒體日漸統治人們的心靈,讓人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產生畏懼心理。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他們不想見現實中的朋友,也不想和現實中的人產生聯繫。很少有人願意打電話,來面對那個「肉體發出的真實的聲音」。
這甚至影響到人們的愛情觀。在日本,有媒體做過調查,有相當多的人接受和AI,而不是和真人談戀愛。或許我們能理解——以我們的經驗來看,由於PS和濾鏡技術無處不在,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是一個更美的世界,不管是風景還是人像,都比肉眼看到的更美好。當我們回到現實,難免會對對方感到失望。
但是,那個根本性的問題始終存在: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人與人的交流?一旦完全失去現實感,我們從網絡社交中又能得到什麼?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更nice,但也都更充滿戒心。一個現實而有效的問題是:當你遇到困難,誰會過來幫你?那些用表情包聊天的群友,很難向你伸出援手。
說到底,之所以有人與人的交流,是因為我們害怕孤獨。網絡上的社交,在表面上緩解這種孤獨的同時,又在更深處加強了它。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正在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這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我們對基因編輯充滿警惕,卻對人際關係的本質正在發生的變化熟視無睹,這不能不讓人擔心。
□張豐(媒體人)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