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無數人悶在家裡,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
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而90%的社交都是無用的。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社交?
真正有意義的社交,大多來自於利益交互、興趣交互、情感交互,能給你帶來生活和精神上的愉悅。
酒肉朋友不叫朋友,願意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的人,才是知心人。
微信加的人好幾百,真正能聊天的沒幾個。
上學時一群人夜夜狂歡,現在下班後想去唱個K都難組局。
某些同事看上去好說話,其實早就給你挖了坑。
自以為朋友很多的人,都是自欺欺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
社交場上的主宰,從來都不是感情,而是利益。
所謂的社交,說白了就是價值交換,或者是對未來的某種良性預期。
那些只為聚而聚的社交,充其量只是一種弱關係,無法左右你的生活。
你真正需要的,是有價值的遇見。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下面這兩點越早意識到越好。
遠離無效社交,孤獨才是你人生的常態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獨,孤獨才是你人生的常態。
很多人看似有所意識,但骨子裡卻是害怕獨處,當他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就仿佛有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
這類人,內心缺失安全感。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中寫道: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或許我們都曾經害怕孤獨,期盼得到外界的認可。
但倘若你並不能像別人那般左右逢源,輕車熟路,那獨處就是屬於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張嘉佳說過一句話:
孤獨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歷史,是你終將學會的相處方式。
單身的時候,渴望談一場戀愛,戀愛的這個人,未必就是結婚的人,而結婚的那個人,未必是一輩子能陪你的人。
人的大半輩子,都是與自己相處。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僅要努力地做加法,更要學會做減法。
生活太苦,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不必要的事,學會放下,學會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才是一個人成熟的體現。
遠離窮親戚,他們只會拖累你
中國有句老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說的就是親戚關係。
這種介於朋友與父母之間的親近關係,一旦牽扯上利益,就會讓人很頭疼。
我相信網上那句話,這世界上真心盼你好的人,只有你父母。
就拿我自己來說,過年好不容易回趟家,跟親戚見面的第一句話,大多是被問工資多少,漲了沒?
他們是隨口一問,還是有某種目的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這樣一句話:
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的流露。
有血緣關係的,但又不是特別直的血親,他們不會對你生活100%的負責。
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那些在你困難時不理睬的親戚,還是早些遠離得好,因為當有一天,他們需要你時,便會跟牛皮糖一樣死死黏住。
這場風波過後,也許我們能看清一些人和事。
無效的社交只會浪費精力,不妨試著做減法,把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身上,生活得簡單一些。
90%的社交都是無用的,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學會自我修煉,才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