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不再孤獨」。日前,隨著醫療隊到來、道路搶通、通信恢復,乃至救援從縣城向鄉鎮延伸,蘆山地震中那些令人牽掛的「生命孤島」陸續走出險境,人們稍微鬆了口氣。從危難到重生,抗震救災中的「孤島現象」讓人感慨不已。
災難是一面鏡子。大江大海,大風大浪,一枝一葉的浮沉,往往映照一個時代的精神。地震猝臨,山河破損,轉瞬之間,家園頓成危地。地圖上觸目驚心的地震帶,屏幕上風雨飄搖的房屋,電波裡聲淚俱下的哭訴,拷問著一個國家和社會對生命的態度。
危急時刻,從國家領導人提出「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確保一個不漏」,到救援人員「邊邊角角都搜到」的日夜搜救,再到社會各界積極為救災鋪路、為救援讓路,不僅彰顯了生命至上的理念,也為之寫下了註解——珍視每一個個體,就是尊重所有人。
詩人約翰·鄧恩曾有這樣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生命誠可貴,每個人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對個體價值的呵護,並不意味著唯我獨尊的個人主義,更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就是「一袋互不相干的土豆」。每一個個體,只有紮根於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才能生長與綻放,獲得抵禦風暴的力量。五年間,面對地震,從「我們都是汶川人」到「我們都是雅安人」,變化的呼聲中,蘊含著不變的信念:13億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要同舟共濟,就一定能共渡難關。
連日來,從解放軍到武警,從地方政府到社會組織,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陸空並進,不遺餘力向「孤島」挺進,打通條條生命線。從機關單位到工廠企業,從團體到個人,紛紛捐款捐物,匯聚股股愛心暖流。當「一切為了生命」成為最大公約數,團結協作就會變成普遍自覺。網友們紛紛拒斥謠言「幫忙不添亂」,互為競爭對手的電信運營商共同打破「信息孤島」,網際網路企業擯棄門戶之見共建尋人平臺……
「要是沒有大家守望相助,我們一個都活不成!」在寶興縣靈關鎮,黨員幹部帶領鄉親們挖出了一個又一個受困群眾。在蘆山縣城,政府、企業、志願者、僧侶紛紛盡其所能,為人們免費提供食物,使這裡成了一座沒有飢餓的災後小城。就像煮大鍋粥一樣,一起拿點米、拾把柴、添點火,一起吃這鍋粥,大家抱團取暖,就能度過生命的寒冬。這是樸素而深刻的生存智慧。
記者在震區採訪,發現一個現象:不少受災群眾表示,地震來時非常害怕,過後就沒那麼慌亂了。這種面對災難的「淡定」心態,相比幾年前「範跑跑」式的驚慌失措,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成熟與堅強,也折射出時代前行的印記。從汶川到蘆山,我們經歷了生死救援的考驗,創造了災後重建的奇蹟;我們體驗過「小悅悅」事件的陣痛,也振奮於「最美中國人」的湧現。一路走來,儘管有波折、有糾結,但敬畏生命、關愛他人、合作共濟,始終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這就讓「不拋棄,不放棄」成為難以撼動的心理預期,成為風浪之中的精神壓艙石。
穿越災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多難興邦,每個人都是夢想的一個支點。這是中國前行的不竭動力,也是這個世界可以更好的堅強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