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十七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曾寫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誠然,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每個人都是人類社會的一顆齒輪,我們彼此相依,共同構築出和諧而偉大的世界!
科技進步使得人類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越來越強,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卻是環境汙染、溫室效應以及氣候劇變等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人類又該如何應對愈漸惡劣的生態環境呢?
近日,澳洲 ARC 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發表題為:Social determinants of adaptive and transformativ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的研究論文[1]。
這項研究指出與朋友和家人的聯繫是幫助社區適應氣候變化對其家園和生計的毀滅性影響的關鍵。研究人員表示,當人們看到其他人在做同樣的事情時,他們更有能力應對海平面上升和魚類資源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得不說,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全球人類的生活。即使人類嚴格遵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最樂觀的溫室氣體減排設想,但要確保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保障糧食和水安全以及保護子孫後代的生計和健康仍舊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顯而易見,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民首當其衝,將遭受到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不良影響。因此,處於氣候變化前線的人們必須具備有效應對的自然災害的能力,以減少氣候變化造成的危害。
對此,人們是否能以及如何應對環境變化被廣泛認為是由他們的適應能力所驅動的——適應能力被定義為支撐人們預測和應對變化的能力的條件。
適應能力指標
然而,由 ARC 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的 Michele Barnes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卻表示社會關係才是支撐人們適應環境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巴布紐幾內亞島嶼
文章中表示,在這些案例中,適應措施包括建造海堤來保護現有的土地資源,與此同時,轉型則包括開發替代食品和增加收入來源,逐步遠離魚類和與漁業相關的經濟活動。從根本上說,這兩套行動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都是必要的。
Barnes 博士表示:「在這之中,社交網絡的影響力促使了這一點——與他人的社交聯繫越緊密的家庭和社區,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也越大。」
對於這一現象,文章中提出兩種解釋:首先,這可能是一種「喜歡-吸引-喜歡」的情況,有特定心態的家庭與相似的家庭之間的社會聯繫更緊密;另一種解釋是家庭在影響彼此的行為。當然,更可能是兩者的結合。
社會-生態網絡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在作用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家庭與海洋環境的聯繫,即人與生態資源之間的社會生態網絡結構,在決定對氣候影響的反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社會生態網絡結構使生態反饋的學習和內部化成為可能。
電力和網絡接觸對適應性和變革性行動的影響
「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使珊瑚礁生態系統迅速退化,並改變了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組成,」文章的合著者、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 Nick Graham 教授說道,「適應沿海社區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的研究強調,社會關係可以對這種適應產生積極影響。」
結語
古人行事,追求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可等,地利可尋,而人和難求。當災難來臨時,精神意志才是第一序列武器。我們不止一次在災難中看到過捨生往死的救援行動,看到過全國人民為災區捐款加油,而這些團結一心、永不言棄的精神讓我們克服萬難,戰勝災難!
此項研究通過對巴布亞紐幾內亞島嶼社區的人民進行的調查分析表明,社會組織的各個方面可以鼓勵正在經歷氣候變化影響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島民採取適應性和變革性行動。這也在另一角度上體現了「人和」的重要性。
巴布紐幾內亞兒童
回到現實,2020 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從澳洲大火到非洲蝗災,從新冠疫情到南方洪災,從中印邊境衝突到中美互關領事館。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但沒關係,災難總會過去,千難萬難,你我同在! 【參考文獻】
[1] Barnes, M.L., Wang, P., Cinner, J.E. et al. Social determinants of adaptive and transformativ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Nat. Clim. Chang.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871-4.
來源:學術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