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型社交」正改變人際關係本質

2020-12-05 新京報

叱吒豐雲

網絡社交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

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媒體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

電影《無名之輩》中的笨賊感嘆:「城市太大,找不到方向」,多少有點無病呻吟。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只是一個西南小城市,如果換成北上廣,那才叫真正的「迷失」。通勤時間是很現實的問題。北上廣的白領,除掉每天工作八小時,用來通勤的時間普遍在兩小時以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社交媒體得以蓬勃發展。麥克盧漢很早就預見到電子時代「地球村」的出現。在中國,微信等社交軟體的崛起為人們線上的社交提供了可能。如今,每個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微信上,在朋友圈展示「自我」,在微信群裡尋求溝通。微信群的數量,標示出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

但這種方便性也帶來了欺騙,時間久了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微信中所展示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去年在上海發生一起殺妻藏屍案,兇手把妻子屍體藏在冰箱105天,但每天用妻子的手機拍照發朋友圈,使用妻子愛用的表情,照樣贏得她親友的點讚——人死了,但在網上的社交還在持續。

這說明在網絡上的社交不但「表達現實」,甚至正在改造和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微信正重新塑造一個人的社交形象。現實中沉默寡言的人,在微信中可能是一個口若懸河的社交達人。我們每天沉溺於手機,也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在構建一種新的自我形象。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這種現實社交向網絡社交的轉化。尤其是各種泛社交平臺的興起,給人們帶來各種困惑和危險。比如,媒體經常報導,打工族貸款或挪用「公款」打賞女主播的事例。

一個更普遍的境況是,社交媒體日漸統治人們的心靈,讓人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產生畏懼心理。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他們不想見現實中的朋友,也不想和現實中的人產生聯繫。

這甚至影響到人們的愛情觀。媒體調查,在日本,有相當多的人接受和AI,而不是和真人談戀愛。或許可以理解——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是一個更美的世界,不管是風景還是人像,都比肉眼看到的更美好。當我們回到現實,難免會對對方感到失望。

但那個根本性的問題始終存在: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人與人的交流?一旦完全失去現實感,我們從網絡社交中又能得到什麼?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更美好,但也都更充滿戒心。一個現實而有效的問題是:當你遇到困難,誰會來幫你?那些用表情包聊天的群友,很難向你伸出援手。

說到底,之所以有人與人的交流,是因為我們害怕孤獨。網絡上的社交,在表面上緩解這種孤獨的同時,又在更深處加強了它。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正在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這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我們對基因編輯充滿警惕,卻對人際關係的本質正在發生的變化熟視無睹,這不能不讓人擔心。

□張豐(媒體人)

相關焦點

  • 都市青年的孤獨:「淺型社交」正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
    圖/視覺中國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社交媒體正在改造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這個現象,我身邊就有。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去北京出差,約一個朋友見面。
  • 處理人際關係的三大基本原則,記得收藏
    有不少人其實是「被動地」處理人際關係的。有些人覺得自己天生性格內向,愛和書本、和技術打交道,就乾脆不怎麼和人來往了。也有的人,雖然也會經常和人聊聊天,但本質上是屬於「搭茬型」的、「響應型」的,遇到真正難處理的人際關係,往往也是一個腦袋兩個大。實際上,經典的話永不過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職場中更是如此,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絡"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絡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係。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談起社交網絡,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 《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最高級的人際關係,是有邊界的利己
    可以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積極、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基礎。  然而,社交敏感者在人際交往中,不敢表達自己,擔心自己說錯話,讓周圍人不高興,自己會受到排擠,被孤立。  他們害怕與別人接觸,在他人面前感到渾身不自在,心情非常的壓抑。
  • 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人際關係?
    《交往在雲端》內容簡介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顛覆了我們對於自身和人際關係的許多傳統認知。說起它們對生活的影響,我們既焦慮、又興奮。在本書中,作者為數字媒體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主要關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與人際交往。唐悅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 新皮質:社交的真正本質
    從很久之前開始,我就一直想嘗試了解 「社交的本質」,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 人際關係書籍推薦:兩本書教你玩轉社交
    要想提高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閱讀確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問題是該看什麼書呢?有哪些人際關係書籍推薦值得推薦?筆者強烈推薦《情商必讀12篇》和《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這兩本書。建議你能把這兩本書都完完整整、一字不漏地看完,一定會對你的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大有助益。注意,這兩本書都只從12Reads官網獲得,避免廣告,請自行百度書名。
  • 什麼是社交電商?社交電商的本質是社交裂變,降維打擊!
    有人說,什麼是社交電商?未來社交電商是否會是一個趨勢?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社區電商,有什麼區別?社交電商基於社交媒介和社交關係低成本獲客,最終實現商業變現的電商模式(拼團,內容分享、分銷社區團購);社交電商是指將關注、分享、溝通、討論、互動等社交化的元素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現象。
  • 社交恐懼的你,如何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害羞就是感到不好意思,難為情,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過度的謹慎。通常害羞的人有如下特點:和別人在一起時感到緊張和不安,很拘謹,容易感到臉紅;不敢表達自己,甚至連簡單的自我介紹都感覺有壓力;對別人的話和反應過度敏感,會進行負面的聯想。 第三種障礙:害怕犯錯。
  • 社交上雲,意味著什麼?
    文/陳根社交活動伴隨人類社會的誕生而出現,人類交流的媒介又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革新。於是,人類的社交活動也隨著交往媒介的改變而不斷被重新塑造。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世界能夠如此自由,人們能夠如此輕鬆地彼此聯繫。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身份,背景,不同情況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交的動機都不一樣。可以把握的是人本質的需求。就如同赫拉克利特說的實在都是變化的,但一切變化的背後都有一個永恆的邏各斯(Logos)。我非常認同鄭也夫對人需求最本質 3 大歸類:追求舒適,追求牛逼,追求刺激(來自《後無欲時代的來臨》)。他們每一個都非常重要。
  • 人際關係曲線,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提要:有的人外冷內熱,有的人外熱內冷,有的人慢熱而有的人超級自來熟,這些不同的性格註定了每個人在社交時的不同習慣。如果用函數來表示你的人際關係,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親密度,你的人際關係曲線會是什麼樣呢?微博上發起的這個話題,引來眾多網友討論,「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這種挑戰從Facebook經歷的變化就能看出來——起初,人們視其創始人扎克伯格為改變世界的少年英雄,扎克伯格也雄心勃勃地想要讓整個世界都連接起來;後來,隨著安全、隱私、虛假信息、意見極化等問題的泛濫,扎克伯格幾乎變成了全民公敵,他本人也在2017年的時候承認:並不是把人們連接起來,這個世界就會自動變得更好。
  • 伯樂型性格INFJ適合的職業、學習成長、人際關係深度指南
    INFJ無論什麼崗位,記住這一點就絕不會出錯:社交型工作,能夠幫助別人成長,NF使你們關注人的可能性,輔導別人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和潛力,並且能讓你發揮創造力的空間,避免要讓你們發揮短板思維T的工作。F情感1) 注重人際關係和諧:對別人的需求和情緒能很敏感的感察到,這讓你們過於注意別人的感受,而容易忽視自己,傾向於避免與人爭吵,即使發生爭吵也想主動和好和解釋。2) 天生適合社交型工作:社交型工作能夠讓你們吸取到能量,激發你們的工作效能,尤其是關注人的可能性,能輔導別人,給人提供幫助、助力的工作。你們喜歡研究人文、教育、心理學相關的領域。
  • Siri型社交什麼意思?Siri型社交是什麼梗[多圖]
    Siri型社交是什麼梗?最近在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個詞「Siri型社交「,大家聽了之後是不是都感覺挺懵逼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Siri型社交出處、含義及圖片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很多用戶都有看到這個詞,那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今日就會與大家一起來解釋一下這個社交類型是什麼意思,用戶要如何才能使用。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這種挑戰從Facebook經歷的變化就能看出來: 起初,人們視其創始人扎克伯格為改變世界的少年英雄,扎克伯格也雄心勃勃地想要讓整個世界都連接起來。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選擇「開小號」,目的無非是避開某些受眾的目光,就好像另開一個只有特定觀眾才能入場的展覽。 這種創造性的用戶行為,實際上是對社交媒體局限性的反應。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說服、情商與影響力,這方面的書籍比較推薦《情商必讀12篇》或者《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也可以,12Reads系列的書都不錯,品質最起碼有保障。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
  • 3個心理學小工具,搞定了我80%的人際關係
    你有哪些非常好用的社交技巧? 這是知乎上新近挺受關注的一個問題。其實,人際社交,一直是知乎的熱門話題,隔三差五就會有一個人際相關的問題上熱榜。
  • 社交媒體或改變人類習慣
    社交需求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網絡藉助技術滿足了人類的原始需求,並且這種需求的表達方式長期以來呈現出極高的相關性和規律性。對於這種社交需求的規律進行探索,能夠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在如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和互動。
  • 了解規則而後動,社交潛規則,人際交往的及格線!
    很多人惆悵與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即人際關係。然後他們看很多書,看很多教學節目。而大多數的這類型書籍和節目,方式都在於讓你去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居多,剛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我也曾經嘗試過,看一些所謂的人才口才等等書籍,但是最後實踐發現,我很很難在第一時間去反映過來,把語言表達的很圓滑或者說得體,並且受到這些書籍的影響,我總是喜歡多說話,然後多說多錯的情緒,經常讓我覺得崩潰,因為我們的語言習慣是很長時間裡建立的,想改變其實非常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