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巴數是對的:150人的網絡是最優的

2021-01-09 騰訊網

根據美國陸軍的最新研究,著名的鄧巴數理論是成立的,即不超過150個成員的網絡對於有效的信息交換是最佳的。

「這是解決當今複雜世界中競爭和衝突的新方法的開端。」陸軍研究辦公室高級科學家布魯斯·韋斯特博士說。「要提高陸軍的網絡結構在健壯性,彈性,適應性和效率方面的效用,需要對我們以及我們的對手的網絡的實際運作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ARO和北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檢驗了199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Robin Dunbar提出的理論:150是人類可以維持穩定社會關係的最大群體。在這個規模附近,社會群體會變得不穩定,分裂成較小的群體。

退休的陸軍上將斯坦利·麥克裡斯塔爾在他的《團隊》一書中寫道:「只有網絡才能打敗網絡。」 他討論了對鄧巴數的理解,應用了從伊拉克的戰場上總結出的經驗,如何與網絡鬆散但有效的「基地」組織作鬥爭。

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表明某些規模的網絡比其他網絡具有更好的信息傳輸特性,且不超過150個節點的網絡是最佳選擇。

論文的合著者韋斯特說:「網絡的基本特性是其功能和大小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鄧巴數理論很重要的原因。」

研究人員提出,150是社會系統內部自組織的複雜網絡內部動態的結果。

基於該理論,研究人員還指出,少數煽動者可以蠱惑群體,其中150人是最容易受到蠱惑的規模。

「鄧巴等人觀察到了最優值150,但韋斯特博士和同事是第一個以計算的方式提出理論上的信息動態過程的方法,這對於解決問題,發展團隊派系和形成凝聚力團隊至關重要,」負責ARO的社會和行為科學研究計劃的Lisa Troyer博士說。「這是社會科學理論的重要飛躍,可能會導致對集體行動的進一步研究和見解。」

鄧巴(Dunbar)預測,社會群體的規模存在最佳的結構。他將這些大小組稱為嵌套分層,且它們的縮放比例約為3。因此,他確定了認知有效的社會群體5、15、50、150和500的規模順序,並解釋說這些層次的關係強度並不相當。

「分層序列很有趣,因為序列中的每個數字都是美軍依據實際經驗形成的實際作戰單位規格,從大約15人小隊到45人上下的排。三個排組成的連隊,三個連隊的旅,以此類推。這是自羅馬帝國以來,軍事領導人對軍隊等級的直覺劃分。」

韋斯特說:「團隊的規模可能是複雜任務潛在成功的決定因素,而複雜任務取決於適應性和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的理解可以應用於逆向過程,即在對抗性團體中傳遞虛假信息。而團體規模有時可能比謊言的可信性和傳播形式更為重要。」

更多信息:BJ West等人,「複雜性關聯人類社交網絡的規模和功能」,《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20年)。DOI:10.1073/pnas.2006875117

相關焦點

  • 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不論你的微信好友有多少,真正和你有著密切交往的,一般就是150人。有了這段描述,相信很多讀者對鄧巴數都不會陌生。1992年,人類學家、演化心理學家、靈長目動物行為研究專家鄧巴首次指出靈長類腦容量與平均社群規模存在相關性。而人類的腦容量(CR)代入公式之後,可以根據人類的腦容量,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社交關係是150人左右。
  • 為什麼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一般來說,大小為150左右,這就是所謂的鄧巴數。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社交關係是150人左右。由此鄧巴數成為了人類學研究的招牌成果,鄧巴數能解釋為何初創企業超過150人之後,無法採用扁平化管理,而需要採取層級化的管理模式,因為管理者無法認識公司裡的所有人。
  • 為什麼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
    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的社交關係150人左右。由此鄧巴數成為了人類學研究的招牌成果,鄧巴數能解釋為何初創企業超過150人之後,無法採用扁平化管理,而需要採取層級化的管理模式,因為管理者無法認識公司裡的所有人。
  • 鄧巴數·社交·八卦和午餐
    當一個團隊人數在鄧巴數以內的時候,每個人都認識彼此,且知道彼此的關係。這樣的團體可以基於「情誼」合作共贏。團體規模一旦超越鄧巴數上限,就必須籍以規則、法律等強制性規範,來維持穩定性和凝聚力了。鄧巴數並沒有一個精確的取值,不過一般認為它處於100到230之間,人們通常取150。
  • 遊戲心理學研究:關於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文/法師貓不凡關於鄧巴數法則鄧巴數法則又被稱為150定律、150法則、鄧巴數字、鄧巴數定律等名稱。該法則由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上世紀90年代所提出。他通過對猿猴的智力,以及社交網絡中大量的數據統計,最終推斷並得出了該結論。
  • 神奇的鄧巴數告訴你,你為什麼經營不好社群?
    全球知名戶外面料生產商的Gore-TEX公司設定的辦公組織架構制度,當一個分支機構的成員超過150名時,就會把它一分為二,再增加一個新的辦公機構。 上面頻繁出現的神奇數字「150」,到底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這就是「鄧巴數」,即150定律(Rule Of 150)。
  • 鄧巴數:團隊發展遇到瓶頸,如何應對生存危機?
    社交軟體越來越泛濫的今天,反而讓人覺得孤獨感更難排解。雖然通訊錄裡躺著長長的號碼清單,能聯繫的卻少之又少。無論是在網絡中還是現實中,人們維持友情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制的。網絡社交還未誕生的時代,人類學家研究了英國人寄聖誕卡片的習慣,以一個人的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的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可以交超過150個以上的朋友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陳根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定規模的人集群,於是出現了社群。對於群體規模,學術上有個經典理論,即鄧巴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沒有等級制度約束的情況下,一個無政府的團體可以達到的最大人口規模為150人。
  • 人到底能有多少個朋友?鄧巴數,新皮質,社會動物.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除了人以外,所有的社會動物全都互相清潔彼此,以擇(zhai)蝨子為典型。舉個例子:靈長類動物裡新皮質最小的狐猴的圈子人(猴?)數:9長鼻猴:14我們有很熟但是很討厭的同事、不熟但是不得不巴結的老闆、很欣賞卻無法做朋友的同學...就算是密友之間,也有些是你能無話不談的、有些要選擇性談心。所以,這個數字實在很難統計。不過,新石器時代的村莊、古羅馬帝國的軍隊都差不多是150人。時代變了,這個數字變了嗎?
  • 【安普瑞分享】「鄧巴數理論」:一個人只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關係
    鄧巴數字:人類社交網絡的節點不會超過150個,即和你保持友好關係的人在150人以內。
  • 大腦如何應對複雜社會關係網絡的挑戰 | 進化的歷史026
    讓我們成功的是人類所組成的社會,這也是之前提到的一種說法: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但是自然界中社會性的動物很多,為什麼只有人會如此成功?昆蟲通常有龐大的社會群體數量,但每隻昆蟲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職能都是基因控制的不夠靈活,社會分工與社會角色類型也很少,關係比較簡單。
  • 怎樣設計最優的卷積神經網絡架構?|NAS原理剖析
    但是,關於如何才能設計出最優的卷積神經網絡架構這個問題仍在處於探索階段。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前那些取得成功的神經網絡的架構設計原理仍然是一個黑盒。雖然我們有著關於改進神經網絡表現的豐富心得,但其實並沒有真正了解神經網絡是如何達到當前這麼優秀的表現。關於CNNs的一些線索我們從如下幾點開始剖析。
  • 重視交際圈中的150個人
    概念解讀:鄧巴原理(Rule Of 150)基於鄧巴圈而來,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提出。該原理認為人應該慎重交友,成功的交友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因為人的有效交往圈子有限,一般不超過150人。
  • 超越鄧巴數之四:婚姻粘結劑
    周人姬姓與姜姓的持續頻繁通婚,或許也是此類安排的延續。不那麼系統化的交表婚則更為普遍,幾乎見於所有古代社會。 以此為基礎,還發展出了更複雜的結對安排,比如西澳的馬圖蘇利納人(Martuthunira)採用一種雙代交替的半偶群模式,運作機制如下圖所示:
  • 斯威汽車詮釋「帕累託最優「
    150年前,曾有個叫維弗雷多·帕累託的青年在都靈大學度過了他的大學時光。正如龔大興在SWM斯威G01首發儀式上所說,「天地萬物一體,任何事情都是有聯繫的。」這位叫·帕累託的青年在都靈大學裡的攻讀和思考,日後影響了包括汽車業在內的許多經濟領域,並且與SWM斯威G01產生了奇妙的碰撞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