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登門檻效應)

2021-01-08 彼岸花花開花落終有時

(1)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得寸進尺

成功篇成功,誰不想獲取?然而真正成功的人卻鳳毛麟角。他們之所以成功,在於擁有最初的夢想,並堅持不懈地去實現它,永不言棄。即使身陷困境,他們用自信照亮未來的方向,用執著鋪就前行的道路;即使默默無聞,他們在寂寞中韜光養晦,不斷超越自我,擁抱最後的成功。成功的人到底具有哪些不同於尋常的心理素質呢?

.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得寸進尺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乞丐把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他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登門檻效應」正好是與前面提到的「留面子效應」相反,它是指一個人一旦答應了別人一個較小的要求,當對方進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時,他為了避免給人留下前後不一致的印象,即使心有不願也會爽快地答應,因此也被稱作「得寸進尺效應」。這種現象,猶如一步步地登門檻,循序漸進地達到最終的目標。這個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弗雷瑟,於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實驗者分別到兩個居民區,勸說居民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他們來到第一個居民區後,直接向人們提出了這個要求,結果遭到了大多數居民的堅決拒絕,僅僅只有17%的居民接受了他們的要求。

(2)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得寸進尺

隨後,實驗者又來到第二個居民區,召集所有的居民,讓他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個要求很容易辦到,幾乎所有的居民都照辦了。幾周後,實驗者再次來到這個小區,向他們提出豎立標語牌的要求,結果竟有55%的居民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國外的很多研究都進一步證明了「登門檻效應」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倫多居民願意為癌症學會捐款的比例為46%。而如果分兩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願意捐款的人數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付諸行動,而實現它卻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不易獲得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一些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舉手之勞便可以博回一個人情,何樂而不為呢?人們的心理活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常習慣先接受對方較小的要求,再慢慢接受較大的要求。「登門檻效應」的產生源於人們希望保持前後一致的公眾形象的心理。人們都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前後言行一致,不希望被別人視為喜怒無常的人。當對方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請求時,如果加以拒絕就會顯得不近人情。即使對方的要求越來越過分,但為了維護一貫的良好印象,人們還是會繼續答應對方的要求的。再加上人們在不斷滿足小要求的過程中逐漸習以為常,全然不覺對方的要求已經遠遠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如果我們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得到對方的許可後再逐漸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比如,男士在追求心儀的女孩時,並不是一開始就提出讓她嫁給自己,而是通過頻繁地約會、聊天,逐漸建立起戀人關係,等到時機成熟後再向她求婚;我們到商場閒逛時,銷售員並不是一見到我們就提出購買的要求,而是笑吟吟地讓我們隨意試穿,並不失時機地誇讚一番,這時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買下這件衣服;在職場中,領導擔心給下屬的工作過於繁重,讓他們產生畏難情緒,常常是將一個複雜的項目分解為一個個較小的任務,等到第一個任務完成後,他再接著分配更難的任務,直到完成整個項目。

(3)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得寸進尺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需要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時,如果擔心被對方嚴詞拒絕,不必直接提出,可以先提出一個對方輕易能夠辦到的要求,一旦答應,再提出那個真正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會較大。其實,「登門檻效應」不但能夠讓對方痛快接受自己的要求,還能幫助我們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夢想固然美好,更重要的是將它變為現實。很多人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因為它的遙不可及逐漸產生疲憊感,最終與自己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階段性的目標可以幫助你循序漸進地實現夢想。我們可以根據夢想的藍圖為自己制定一個終極目標,然後將這個目標分解為一個個階段性的目標,通過一步步完成這些小目標,逐漸向終極目標靠攏。再高的樓,也有通向頂層的階梯;再高的山,也有通往頂峰的小徑。再困難的任務也都有完成的途徑,只要找到了借力騰飛的「臺階」,就能夠找到通往成功之路。有的目標看似異常艱巨,如果把它分解到每一天、每一秒中,每個人都能夠輕鬆完成。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一家鐘錶店裡,鐘錶匠將一隻剛剛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老鐘的中間。其中一隻老鍾對小鍾說:「這麼小的鐘,真可憐!等你一年走完3200萬次,恐怕會吃不消的。」小鍾驚恐地問道:「真的要走那麼多次嗎?我一定辦不到的。」另一隻老鐘的聲音響起:「我親愛的小鍾,不用擔心,你只要每一秒『滴答』一聲就可以了。」小鍾驚喜地問:「就這麼簡單嗎?」不知不覺中,小鍾在每秒的「滴答」聲中,很輕鬆地走完了一年。它回過頭一算,果然共擺了3200萬次。由簡入繁地做好每一件事,往往能夠步步為營,克服重重障礙,一點一點地朝著終極目標靠近,實現自己的夢想,摘取成功的桂冠。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門檻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得寸進尺的想法,可是別人不一定會答應我們的要求,你是否曾為此苦惱?這時,你可以試試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心理效應,別人有可能會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答應我們的要求。這個能讓我們得寸進尺的好方法就是利用「門檻效應」。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心理學效應在產品中的應用,可以讓產品經理向洞察人性更進一步。希望這些心理學理論能夠對大家走向「理解人性」的偉大產品經理有所幫助。產品經理必懂的28個心理學效應1. 暈輪效應定義: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即「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熱爐效應)
    熱爐效應:千萬不要觸犯公司的制度(1) 熱爐效應:千萬不要觸犯公司的制度一家合資企業根據熱爐規則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但在第一次實施中就遇到了難題。一位中方女員工由於本人的疏忽,給公司造成了損失。羅賓斯教授在《管理學》一書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熱爐規則」,並運用這個效應形象地闡述了懲處的原則:「熱爐火紅,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爐子是熱的,是會灼傷人的——警告性原則;每當你碰到熱爐,肯定會被火灼傷——一致性原則,也就是說,只要觸犯規章制度,就一定會受到懲處;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即時性原則,因此,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不管是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企業規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生活之中無處不「心理」,為什麼會情人眼裡出西施?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影響生活的14個心理效應,分享給各位
    6、酸萄萄效應 寓言中狐狸得不到葡萄就說它酸,以平衡自己的心理。人們拿自己能夠接受的 「理由 」來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重的傷害。 心理防衛功能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然而,沉溺其間卻對生活有明顯的副作用。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打卡第二天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鄰近性原則)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鄰近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雙方的親密程度影響很大:空間距離越近,心理距離相對較近,交往的頻率也越高;相反,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較遠,交往的頻率也較低。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自己身邊的人,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鄉親;在學校裡,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車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鄰座或上下鋪。這是因為,彼此空間距離縮短的同時,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了戒備心,自然容易產生比較親密的感情。美國心理學家康恩做過這麼一項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空間距離對人際交往中心理距離的影響。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冷熱水效應,通往幸福的陽關大道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第2篇——冷熱水效應。還記得第1篇中的登門檻效應嗎?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蠟燭玫瑰陣」表白屢屢失敗,竟是因為直男們缺少心理學常識
    這就是「登門檻效應」。人們喜歡給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在安全駕駛請願書上簽字的時候,居民就默認了自己支持安全駕駛的身份,獲得了身份認同。為了維護這樣的身份,同意豎立標語牌也就不難理解了。好啦,我們已經了解了「登門檻效應」,生活中它能幫我們解決哪些問題呢?首先,改善人際關係。
  • 15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據說全部記住可不簡單……
    幾乎每個備考教師招聘的小夥伴都躲不開心理學,知識點多且雜是大家對心理學的一致評價,但是心理學又是一個有意思的學科,有很多有趣的知識點,比如心理學常考的15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記住就能得分,但是全部記住可不簡單,你知道幾個?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睡覺前,心裡想:好睏呀,不過還是再玩幾分鐘手機吧。結果一個小時之後,你仍然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再比如,在酒席上朋友勸酒,你說,我不會喝酒,我只能喝一杯。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職場老司機心知不宣的5個心理學效應,趕緊收藏,看他個十遍!
    五大職場心理學為你呈現:一、投射效應「他是不是可以跟我過不去?」「他是不是刻意針對我。」「其他人都不說,偏偏指我?」「老娘不幹了,愛誰幹誰幹!」二、喜好效應我曾經問過我的上司為什麼這麼看重我,我一無資歷,二無關係的。我上司告訴我說,因為看到我,就像看到曾經努力奮鬥的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喜好效應。人們喜歡排斥異己,喜歡跟自己保持某種相似事物喜好的人事物。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古德曼定律)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曾經提出:「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儘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人們將他的理論總結為「古德曼定律」,也稱作「沉默定律」。在人際交往中,與人交談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在有些時候,適當的沉默比聲嘶力竭的爭辯更容易產生震懾的效果,令對方信服。
  • 登門檻效應~
    其實很簡單的哦,那就是利用「登門檻效應」。那什麼是「登門檻效應」呢?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提出的,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