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讀《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作者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在2019年10月被授予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在18年裡出版過83次,由100多個特寫故事和隨筆合集成的小說。之前我在讀書視頻裡說過,我們在讀一本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作者以及所處的時代和創作背景,再去讀的時候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託卡爾丘克是一位波蘭詩人,也是一位作家和心理學家。1962年,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出生在波蘭西部綠山附近的蘇萊霍夫。她在少年時代就開始對寫作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當時的她並沒有像很多作家一樣,直接輟學寫作。而是選擇和大部分人一樣,去上了大學。當時的她選擇主修心理學系,在她的很多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心理學知識對她創作的影響。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讓她的小說更吸引人,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個人風格。
她的第一部作品是詩集《鏡子裡的城市》,1987年發表之後就被各大報刊刊登。也算是一位「出道即巔峰」的詩人和作家。後來託卡爾丘克相繼出版了很多長篇小說,不同於許多作家逐名逐利,在20世紀90年代中,她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定居在離瓦烏布日赫不遠的農村。
我準備讀的這本書《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出版於1998年,之後獲得了尼克獎,後被提名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後憑藉2018年出版的《雲遊》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也成為首位波蘭作家獲獎者。2019年10月10日,她一舉拿下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特殊的個人經歷,讓她的敘述風格更能夠貼近讀者的內心,並通過她獨特的敘事風格加上民間傳說,雜文,甚至菜譜等文體,讓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就像一位「女巫」,把不同的生活元素和情感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每一部作品當中,給讀者打造出亦夢亦幻的世界。
「所謂滅絕品種的代表逃過了死亡,或者甚至是物種本身將其作為唯一不死的代表挑選出來,讓它世世代代永遠證明該物種的存在。」 好喜歡這個描述~滅絕不代表不存在,它們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我們的記憶力。就好像那一件件文物,雖然已經生鏽或者破損,但它們依舊訴說著一段歷史,代表著一個朝代。滅絕的物種也好,消失的朝代也好,正是因為它們,才有了現在的文明。
作家運用表面上彼此毫不相干的插曲,猶如運用拋散的七巧板隨意組成的一幅幅令人驚詫而又費解的畫面。活躍在以無定形的因果關係相互連在一起的各種插曲中的人物,構成一條用五色寶石串聯起來的項鍊。就這樣,使這七巧板式的拼圖最終形成一個富有凝聚力的整體。
接下來的幾天,我會和大家分享這本書中的精彩內容,喜歡就持續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