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這一次,瑞典文學院一口氣頒布了「雙黃蛋」:2018年獲獎者,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以及2019年獲獎者: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for a narrative imagination that with encyclopedic passion represents the crossing of boundaries as a form of life."
「敘事方式熱情,充滿想像力,猶如百科全書般豐富宏大,超越了人生的局限。」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1962 —)
是當代波蘭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
·1987 年,奧爾加·託卡爾丘克以詩集《鏡子裡的城市》登上文壇,之後便接連出版了長篇小說《書中人物旅行記》《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代表作,收到了波蘭文學評論界的讚揚。
·1993年,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憑藉小說《書中人物旅行記》獲得波蘭科西切爾斯基基金文學獎。
·2018年5月,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憑藉小說《航班》獲得了國際布克獎。
·2019年4月,她憑藉小說《讓你的犁頭碾著死人的白骨前進》獲得了2019布克國際文學獎(短名單)。
除此之外,她還曾兩次獲得波蘭文學最高榮譽「尼刻獎」評審團獎,四次獲得「尼刻獎」讀者選擇獎。
代表作品: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講述了一個邊境小鎮,從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與丈夫遷居這片鄉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間不同的歷史瞬間、不同的人生流徙。
各種傳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場:長出鬍子的聖女、性別倒錯的修士、身體裡住著一隻鳥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鎮教師、會冬眠的做假髮的老太太、靠網絡收集夢境的女人……千年之間人世滄桑變換、起起落落,但對於土地而言,人的悲歡離合、人的世代更迭,不過是土地的瞬息一夢。
這是一部多種文體交雜、多條故事線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說,短篇小說、散文、民間故事、聖徒傳記,甚至菜譜、筆記,交錯呈現。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篇精緻的短篇小說,連綴起來又是一部遍布伏筆與呼應的絕妙長篇。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for an influential work that with linguistic ingenuity has explored the periphery and the specificity of human experience".
「以獨創的語言探索了人性的邊緣和界限。」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 )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
代表作品:
《罵觀眾》為劇本集,由三部劇作組成,包括《自我控訴》《罵觀眾》和《卡斯帕》。
《自我控訴》只有兩個自我控訴者,而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角色 。兩個站在空空如也的舞臺上的人物從頭到尾訴說著自己的冒犯行為,沒有情景,沒有對話,只有聲音的交替變化。
《罵觀眾》全劇沒有傳統戲劇的故事情節和場次,沒有戲劇性的人物、事件和對話,只有四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沒有布景和幕布的舞臺上近乎歇斯底裡地「謾罵」觀眾,從頭到尾演示著對傳統戲劇的否定。讀來令人如入刑室,如坐針氈,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卡斯帕》對傳統戲劇的顛覆性堪比《等待戈多》,它表現的是一個名叫卡斯帕的人如何學習說話。漢德克表達的是人學會了說話後,人如何為語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語言的奴隸,如何為語言所控制,而這「語言」又常常僅僅表達了傳統的意識或統治者的意識而已,如今,正是這種語言已經馴化了人本身。
諾貝爾文學獎不為人熟知的小秘密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還有許多我們平時不了解的小知識。
例如,英語寫作更易得獎,一共產生了29位得獎者;許多人認為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實際上他獲得的是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從1945年到1953年,邱吉爾獲得了21次文學獎提名和兩項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諾貝爾獎曾規定,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歷史上只有3個人在去世後獲此殊榮。瑞典詩人卡爾·費爾德是唯一一位被追授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他本身是諾獎評委和終身秘書,為了避嫌,曾在1918年拒絕了該獎項。1931年,在他死後半年被追授了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是個絕對機密——每一次諾獎委員會的提名名單和意見都會被保密50年。
還沒有人,獲得過兩次諾貝爾文學獎。
對於國內讀者來說,諾貝爾文學獎的積極作用在於,出版社有機會引進那些尚未有譯本的新作品,擴展視野。
平時,出於讀者和盈利的考慮,這些小眾又冷門的作家並沒有什麼出版機會。2004年的獲獎者,奧地利作家耶利內克,此前幾乎無人知曉。獲獎後,國內便集中翻譯了她的小說集,讓讀者得以接觸到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這大概是諾貝爾文學獎對國內讀者的最大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