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升遷首先要有父母德孝證明,無德不孝一律不考慮。」近日,河北省魏縣一則關於幹部任用的規定引發爭議:有人認為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恪守孝道不見得就忠於職守;有人則認為百善孝為先,對親人不孝則公德難存無法取信於民。
幹部升遷須有父母德孝證明
魏縣位於冀豫兩省交界處,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過去這裡因亂而聞名。自2008年以來,當地提出了「德孝治縣」的施政理念,以淳化民風。「讓普通百姓講德孝,幹部首先得帶頭,這樣才能取信於民。」魏縣縣委書記齊景海介紹,基於這種考慮,他們提出了幹部升遷須有父母德孝證明的規定。
據魏縣縣委組織部的鄭國紅介紹,在組織考察環節中,將認真調查了解考察對象在孝敬雙親、夫妻關係、教育子女等方面情況,並由其父母、嶽父母(公婆)、配偶等寫出德孝方面證明材料,凡是德孝方面有問題的幹部實行「一票否決」。擬提拔幹部公示期間凡收到群眾關於德孝方面的舉報,經查實後不予提交常委會研究。
德孝有瑕 11名幹部未獲重用
魏縣東代固鄉黨委書記劉忠良稱,他知道有兩三個幹部由於沒有得到德孝證明而未被提拔的事。其中,有一個女幹部和妯娌、婆婆之間關係處理得不好沒有得到德孝證明;還有一個是因為不孝順公婆。當時,大家知道這些事後都互發簡訊,沒有德孝證明就得不到提拔的事例對幹部的觸動很大。據統計,目前魏縣已有3名科級幹部、8名股級幹部由於德孝行為有瑕疵未被重用。
據記者了解,不僅僅是不孝順的幹部不能提拔,自2008年以來,孝敬父母還被寫入了縣委常委會自身建設的文件中,明確作為縣委常委行為準則中的一條。
>>網上激辯
德孝是否花拳繡腿
記者在魏縣採訪得知,自「德孝治縣」實施以來,當地開展了一系列德孝工程,如每年舉辦十佳孝親敬老媳婦評選、建設高標準敬老院、五保老人吃「財政」等。「無德不孝官員不能提拔」僅僅是當地開展「德孝治縣」的一個方面。這一幹部任用規定被媒體披露後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甚至在網上引發激烈爭論。
支持者認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與才,如同幹部素質的兩根支柱,互為依託,缺一不可;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是德高望重的人,才能當好父母官。」反對者認為:「忠孝不能兩全,家庭倫理道德關係屬於私德,做官講究的是公德,魏縣的做法模糊了私德與公德的概念。百姓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官員,並非一個孝子。」還有人認為:「德孝標準難以劃定,在認定上存在人為因素,那些因為得不到德孝證明而未能提拔重用的幹部必定心生不服。」
>>基層群眾
絕大部分表示支持
那麼,在廣泛開展德孝教育的魏縣,幹部群眾是怎麼看待「無德不孝的幹部不能提拔」這一做法的呢?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尚存爭議,但其積極意義得到了基層幹部群眾的認可。東代固鄉黨委書記劉忠良說,能力只是代表一方面,人有能力沒有德,那是叫有才無德。做人德為本,你只有講德才能踏踏實實地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事。
記者在街頭隨機走訪了一些群眾,絕大部分表示支持這樣的做法。「當官更應該孝敬父母,作為國家幹部,道理更應懂得,連自己親爹親媽都不孝順,能幹好工作才怪呢!」一位老人說。
不少幹部群眾認為應理性看待「無德不孝不提拔」的做法。他們認為,這一做法是在原有幹部考察任用制度上增加了「德孝」這一附加條款,是選擇德才兼備幹部的一種延伸,它對於提升幹部整體素質具有積極意義。
>>政府回應
提拔並非唯孝是舉
就輿論反映的「混淆公德、私德」的說法,魏縣縣委書記齊景海認為,私德是公德的基礎,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應該兼有公德、私德,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他說,百善孝為先,對自己親生父母不好的幹部,對共產黨的事業就難以做到忠誠盡責。
至於外界質疑的「德孝認定」問題,記者採訪發現,親人不出具德孝證明、鄉鄰反映差、組織查實有問題等構成了無德不孝幹部的「認定標準」。這個標準或許存在一定的「人為因素」,但在當地,幹部群眾並未對此過分關注。
魏縣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提拔幹部需要德孝證明也並非「唯孝是舉」,不意味著否定了原先考察幹部的條件。它是在考察幹部程序的基礎上附加對德孝的考察,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帶動整個社會風氣,構建敬老愛老的和諧社會。
>>專家說法
魏縣探索很有價值
河北大學倫理學教授黃雲明認為,網友提出的公德與私德的討論不無道理。在西方社會,公德和私德是清晰地分開的,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兩者很難完全區分,大家普遍認為只有孝子才是賢臣。在現代社會,很多國家在用人方面以「才」為主,如果「德」上有問題,更傾向於用制度來約束人性不好的一面。魏縣的探索很有價值,但在具體操作中確實有不好把握的問題。建議通過合理的程序,避免形式化的傾向,真正讓德才兼備的幹部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