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生活在「無菌環境」中,是一種罪惡。久而久之,孩子將失去適應這個複雜社會的能力。
01
O N E
最近,以寫動物小說著稱的作家沈石溪,其作品中「異性相吸」的內容再次引發了爭議。
有家長表示,這些內容「簡直不忍直視」,「幸虧沒給孩子買」。
沈石溪則回應稱,認為內容」無傷大雅「,但如果家長認為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觀看,他也可以在出版時進行修改。
看完報導,其實我對另外一位家長的看法最為認同:
「我也特意去把那一段拿出來看了一下,如果斷章取義地去抽出這一段,就會覺得越看越有問題,但是我覺得放在整篇文章來講應該還好。」
確實如此。
有爭議的這段話,在整部作品中,其實不值一提。
這部作品傳遞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更多還是動物之間也存在的真善美。
反而,部分家長對這些內容的極度排斥,引起了我的擔心。
按照這些家長的邏輯,不讓孩子們看「異性相吸」,是為了保護他們。
是避免他們想入非非,避免他們早戀,避免他們性早熟。
但是,難道動物就不能談戀愛?
此刻,我真的很想跟這些家長說,以後別讓孩子看《動物世界》了。
在我看來,這種「保護」,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傷害。
今天的孩子,不是看太多「低俗」內容的問題,而是性教育缺失的問題。
家裡一起看電視劇時,碰到人物親密的情節,家長會迅速換臺。
13、14歲的小女生,第一次來月經還以為自己得了絕症。
孩子是「撿回來的」,又或者,是石頭裡蹦出來的。
如此種種,直接就導致了,這一代的年輕人,對「性」的認知是模糊的。
所以,孩子們不知道,怎樣算是被猥褻,怎樣算是性侵犯。
很多人不贊成的婚前性行為,也在孩子認知模糊時,便稀裡糊塗地發生。
以上,在現實當中,都已經是司空見慣。
而在家長看來,這卻成了一種「保護」。
02
T W O
實際上,這是「過度保護」——這種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獨立發展。
《黑鏡》第四季裡,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大齡產婦瑪麗,生下了自己唯一的女兒薩拉。
三歲時的一次疏忽,讓薩拉差點在公園裡失蹤,這讓瑪麗感到了無比的恐懼。
因此,她參加了一個名為「方舟天使」的項目,在薩拉身上植入了智能晶片。
通過一個平板電腦,瑪麗可以監控薩拉。
最重要的是,她可以屏蔽掉,一切不希望薩拉看到和聽到的內容。
於是,電視裡士兵開槍的鏡頭,鄰居家兇猛的大黑狗,在薩拉的眼中,都不過是一片馬賽克。
甚至,就連外公去世時,瑪麗流淚的樣子,都被屏蔽了。
她希望薩拉可以永遠地開開心心。
殊不知,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因為沒有體會過悲傷、恐懼、痛苦,薩拉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負面情緒。
她變得冷漠,沉默寡言,在學校裡格格不入。
因為好奇血是什麼顏色,她用筆戳穿了自己的手指頭。
當她發現,連她自己的手指,都成了馬賽克時,她歇斯底裡地崩潰了。
故事的結局,是瑪麗嘗試放棄過監控薩拉,後來卻還是忍不住拿起了平板電腦。
薩拉再也無法接受母親的「保護」,選擇破壞平板後,獨自一人離開這座城市。
瑪麗,則只能看著破碎的平板電腦,永遠失去了薩拉。
片中的瑪麗,不就是現實中不少父母的縮影?
在他們眼中,現實世界很危險,孩子卻很脆弱。
所以,這不許去,那不許做。
他們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上、含在嘴裡」。
最終,就導致了潘多拉效應——也就是「不禁不為,越禁越為」。
在孩子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作用之下,父母與孩子成了對立的雙方。
保護,成為了傷害。
原生家庭,也成了孩子一生想要反抗和逃離的地方。
03
T H R E E
最讓人擔心的是,孩子還可能會成為「玻璃人」。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說是一個媽媽因為30歲才生了一個孩子,所以特別擔心孩子有事。
所以還沒出生,她已經買好了進口的消毒鍋。
出生後,奶瓶、餐具,每天三次放入消毒鍋內蒸汽消毒。
玩具也是天天用消毒水擦得乾乾淨淨。
還把毛巾分成了口水巾、洗臉毛巾、擦身毛巾、洗腳巾等,足有6條之多。
平時,孩子身上有一點髒東西,她都會立即用消毒溼巾擦掉。
外出遊玩,也會選擇一些環境好、人少且檔次高的地方。
可結果是,到了2歲的時候,孩子卻經常起紅疹易、動不動就拉肚子。
去了醫院才知道,原因就出在她對孩子的「潔癖」上。
人體的免疫系統,其實分為固有免疫和適應免疫。
適應免疫就是人體在不斷適應外界中鍛鍊成長而來的。
生活在「無菌環境」裡的孩子,只會失去對細菌的抵抗能力,成為不折不扣的「玻璃人」。
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身為「玻璃人」,不知道人情冷暖,不知道人心險惡,不知道人世艱難。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是沒法控制脾氣的火藥桶,成為人人見而遠之的異類。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成為不諳世事的「小年輕」,容易被PUA的「傻白甜」。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考試作弊被發現,便心理崩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退一萬步來說,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像以前一樣,關掉電視,藏起書本,便能與外界隔絕,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
隨便打開手機,走在街上,在地鐵裡、公交上,你都可能遇到你認為的「少兒不宜」的內容。
它可能只是一個豐胸廣告、內衣廣告、健身房廣告。
越是試圖將孩子藏起來,只會越讓孩子與時代脫節,越容易被時代淘汰。
保護沒有錯,但保護的重點,不應該是拒絕接觸。
而是要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三觀。
04
F O U R
答案,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不要再扮演一個保護者,而是成為同行者。
作為保護者,是要不顧一切地為孩子遮風擋雨,讓ta免受任何傷害。
作為同行者,則是在一方受傷時,永遠作為堅實的後盾,提出建議,給出支持。
其餘的時間,便是要讓孩子學會碰壁。
碰一碰,那堵名為「失敗」的牆壁。
讓孩子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重拾勇氣比一次兩次的成功更加重要。
碰一碰,那堵名為「別離」的牆壁。
在別離中,孩子會更懂得團聚的可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
碰一碰,那堵名為「受傷」的牆壁。
摔了一跤,等傷口長好了,身體只會更加強壯。心靈受創後,修復以後,精神也只會更加強大。
沒有被暴風雨洗禮過,不會知道陽光的美好;
沒有生過病的人,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
沒有直面過人心險惡,不會知道善良的難得;
沒有見過黑暗,便不會知道光明的可貴。
......
總之,父母們,請不要把孩子永遠捧在手心、含在嘴裡,讓孩子多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曲折吧。
終有一天,雛鷹會展翅翱翔,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童書中動物「異性相吸」片段引爭議,作者沈石溪表示無傷大雅》揚子晚報
《潔癖媽媽反讓孩子患過敏症 專家:無菌容易生病》武漢晚報
/今日作者/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