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動物小說因「異性相吸」被下架,談性色變是父母最遺憾的不作為

2020-11-23 騰訊網

文 | 米飯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副主編

不久前,一本兒童動物小說被家長指出有「少兒不宜」的內容,在上海書展上作者沈石溪對此作出回應,引起網絡熱議。

事情的起因是這位家長稱書裡「異性相吸」的說法「太過露骨」,不適合小孩子閱讀。作者則表示他認為這樣的描寫無傷大雅,並稱:

「當然有的家長有的老師可能覺得,這個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閱讀。那我們也會做一些更正,比如出版社會要求我做一些修飾,模糊一點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

看了原文,大部分網友都認為家長太過敏感。

的確,為了防止不良的想法在青春期滋生紮根,適當的保護是必要的。

但是怎樣的保護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連「異性相吸」這個基本自然規律都諱莫如深,這亦是對孩子心理變相的扭曲。

「無性」的溫室教育不可取

那麼,作者是否真的夾帶見不得人的齷齪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

爭議段落的原文,講述的是昆明動物園兩隻喪偶的大象,在工作人員安排下同居,但最後因為「種族歧視」不歡而散的故事。

兩頭大象喪偶後,身體和精神狀況都每況愈下,拆除了隔牆後,分屬印度象和非洲象的它們,雖然因「異性相吸」有過社交的舉動,但最後還是出了問題,被迫隔開。

這是一篇引導孩子認識自然界動物樸素的兩性關係的小說,文章非但沒有「誨淫誨盜」,反而給想看愛情的人澆了一盆冷水。

這篇小說要告訴小孩子的恰恰是「異性相吸」的反面,即動物並不是異性就一定會相吸。

把這一篇恰好可以用來啟發孩子思考兩性關係的文章「打為兒童不宜」,簡直是最大的冤枉,其中體現出來的是不少家長對性話題的「過敏」。

有這種「過敏」症的家長只會在兒童性教育方面缺席,家長大部分都知道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當實際跟孩子的相處中卻又趨於保守,談性色變。

如果我們創造一個無性的「溫室」,又怎麼讓孩子不被溫室外的花花世界誤導呢?不要再像錯過這篇「兩性教育小說」一樣錯過太多的性教育機會了。

性教育何時能夠再談「春天」

我想起了1990年代全國熱播的科教節目——《動物世界》、《人與自然》。

現在家長們的接受水平似乎還比不上三十多年。

當年節目裡的臺詞如今人們還津津樂道: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大草原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

而現在,都認當我們都覺得動物世界裡面的「交配」這個詞都是敏感的話,那我們真的要好好反思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無論是我們家長不擅長處理這種容易「羞得飛紅」的內容,還是我們認為性對於孩子的成績和升學沒有任何幫助,種種理由,嚴防死守,最終的結果都是負面的。

孩子不從正常渠道獲得性知識,那他們極有可能會從其他渠道獲取,比如qq群、微信群、黃色網站,甚至是同學之間的傳閱。

17年時有一件轟動全國的房思琪事件,臺灣青年女作家林奕含被發現在家中上吊自殺,當時距離她的唯一一本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也沒過多久。

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她寫的這個故事用很簡單的兩三句話就可以講完:「有一個老師,常年用他老師的職權,在誘姦、強暴、性虐待女學生。」

她控訴道,正是當年家長的嚴防死守,使得語文老師可以成為她「性啟蒙」的老師,通過這一過程對她實施了誘姦。

她在故事裡用血一樣的筆觸說出她本人經歷的不是簡單的惡性強姦事件,不是隨機的暴力,家長不能對此抱有僥倖心理。

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書中的語文老師歪曲文藝作品中的愛情來誘導女主人公,正像「溫室」中懵懂的孩子毫無防備地被拋到許許多多的性知識面前。

連高中的女孩子都這麼容易受到蠱惑,可見如果家長對性的諱莫如深,就等於讓孩子一直缺乏關於性和愛情的正常、美好、健康的概念,而壞的概念就可能乘虛而入。

我們理解家長們對性教育的迴避和無措,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那些像房思琪媽媽一般的家長,他們不僅迴避性教育,還堂而皇之地阻止別人的孩子進行性教育。

正巧就在林奕含去世的2017年,國內有一個地方的一個小學發生了家長抵制性教育教材的事件。

這部由北師大根據 200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研發讀本——《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一被使用,就遭到了學生父母的質疑。

父母反感書中直接使用「睪丸」「陰道」等名詞,還有部分生理知識的插圖。也有媽媽在網上說:這些成人都覺得羞恥的內容,給小孩子看真的好嗎?

殊不知這些就是最科學的性教育,旨在毫不遮掩地告訴孩子,兩性的區分是怎麼一回事,讓孩子劃清界限,知道身體的禁區。不要以為別人對自己的侵犯是遊戲、是親近的表現。

這件事情的結局,是校方迫於壓力,選擇收回了這些讀本。

鑑於目前中國的性教育形勢,寄希望於社會幫助家長們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就等於放任不管。家長如果選擇閉口不談,不加引導,可能就會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變成一種誘惑。

說到目前的形勢,有必要提兩組令人揪心的數據。

第一個數據是,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的,我國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不到16歲,採取避孕措施的不到一半。

同時,在有婚前性行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過兩成曾意外懷孕,其中91%以流產為結局,還不包括羞於說出真相的。

第二個數據是,在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這個數字比2015年及以前呈現增多趨勢,因此我們今天新聞所見的這類惡性事件的頻發並非一日之寒。

性教育的缺位阻礙了孩子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形成,如果這種缺陷遇到了他們的叛逆期,正當性意識萌發的時期,便會讓父母吃到當年埋下的惡果。

等到這個時候,即使父母不跟孩子談論這些問題,網絡發達的今天,孩子也會從別的渠道獲取不健康的色情信息,這便導致性教育過程的不可控。

切勿缺席孩子性教育

此次童書中出現「異性相吸」家長抗議的事件,引發了網友不少的討論,其中不乏很好的建議。

比如有些網友指出,現在的家長選書通常都是看推薦就購買,自己並沒有篩選、甄別過程,更重要的是買回來並沒有看過,因此便會覺得最好書中不要出現這種跟性有關的東西。

這樣便錯過了許多打開話題的時機,在國外的兒童教育研究中,這些被稱為「Teachable Moments(可教的時刻)」。常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的「Teachable Moments」比一刀切地嚴防死守後要好得多。

因噎廢食是不可能的,無論怎樣防最終都逃不過要給孩子上一課,不管是社會來上還是你來上。因此還不如在生活中多找機會。

跟孩子一起看給孩子買的童書,適時引導,讓孩子明白書中的一些「神奇」的描寫並不是邪惡的東西,到時如果書中真的出現了不合理的東西,也可以跟他們解釋,這種事情正常、科學、健康的做法,而不應該像這次事件中這樣處理。

另外,研究調查表明,男孩第一次觀看情色片的年齡平均為10-12歲,而女孩是11-13歲。所以性教育最好要趕在這之前行動。很多孩子是在網上搜索其他無關內容時,或者對青春期和自己身體好奇的時候遇到了情色內容。

如果發現孩子對於跟性有關的東西萌發了強烈的觀看欲望,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對於裸露、身體、情色的好奇心其實是很正常的。

父母應該讓孩子安心,讓他們知道,大可以跟父母討論、詢問這些好奇的事,家長也會很開心,而不要讓他們羞於談論這些內容。

在談論中,讓孩子明白一些不健康的文字、視頻並不是性教育。因此如果孩子們想要了解更多性到底是什麼,和性的一些知識,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與父母的交流,或是去正規科普網站獲取相關知識。

關鍵的一點是,父母需要讓孩子們確信,自己看到了不安或者有疑問的事情,隨時可以來找父母。建議家長們告訴孩子:

「如果你看書看到了你不懂的事情,或者讓你覺得難受的事情,請告訴我。我會傾聽並且幫助你。」

這就給孩子們建立了信賴家長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談論過愛情關係裡的溝通、溫柔、尊重等是怎樣的,這也就更能讓孩子理解為什麼性本身並不是一種邪惡的東西,什麼樣的性才是有害的。

最後還要談到一個問題,這次的事件中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家長不願意進行性教育的深層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不懂、因為自己覺得性是錯的,或者因為懶。

相反,他們其實對於性的態度是正常的,唯一不正常的是他們認為只應該教給孩子對孩子提高成績、成為「人上人」有幫助的東西,所有影響孩子「努力上進」的東西他們都深惡痛絕。

但是就像房思琪的例子,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是孩子「努力上進」路上一蹶不振的絆腳石,即使不會導致惡性事件,也可能讓孩子初中高中產生不健康的性心理。

16歲起就因抑鬱症不得不經常到精神科接受治療,三度試圖自殺未果,兩度考上大學都因健康原因輟學。作為家長我們絕對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我們為人父母的職責,一定不應當是以分數作為培養孩子的唯一目標,其他任何其他事物都是它的敵人,而應當以「塑造能陪伴孩子一生的能力、品質」為己任,而第一和最後的,永遠是孩子的安全和健康的人格發展。

性教育是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Whole Man)的關鍵之一。這堂課,千萬不要像房思琪的父母一樣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更不要做的是,把課室的門堵上。

相關焦點

  • 童書「異性相吸」片段,引7千萬人關注:我們何時能不談性色變?
    今天早上6點鐘,頭條新聞發布了一條新聞:童書中動物「異性相吸」片段引爭議,作者現場回應。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新書《最後的中國戰象》漫畫版中有一些描寫動物「異性相吸」的片段,一些老師家長認為不太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閱讀。沈石溪表示會做一些更正,模糊一點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那麼這段「不適合小孩子看」的片段,是怎樣的呢?
  • 談「性」色變?兒童性教育該怎麼教
    前不久,一本《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因為內容出現包括「陰莖」「陰道」男女生殖器等圖片,被家長質疑「尺度太大」而引發爭議,「聲討」不斷。最終,這本讀本慘遭「下架」命運。    對此,編寫此書的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在其官方微信「愛與生命」作出回應。
  • 童書中動物「異性相吸」引爭議,無菌式教育,是父母最大的罪惡
    01 O N E 最近,以寫動物小說著稱的作家沈石溪,其作品中「異性相吸」的內容再次引發了爭議。 有家長表示,這些內容「簡直不忍直視」,「幸虧沒給孩子買」。
  • 不同物種之間也存在異性相吸嗎?
    但直到有一天它仿佛變了,甚至用鼻子把一名女遊客拋起來,並且阻止她上岸。為了防護這隻海豚傷人,因此就出現了這種禁令。科學家認為海豚作為一種非常聰明的海洋哺乳動物,有的時候會像其它動物展現需求,實際上這是比較罕見的現象。地球生物的進化,隨著基因突變的積累在自然環境的選擇下出現生殖隔離,變成不同物種。
  • 「這沒什麼呀,異性相吸嘛!」
    我的中學生朋友(5)  我曾輕鬆地對女兒說——  □陳松雲    在我接觸的家長中,有很多對青春期孩子的早戀問題非常敏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我就以我女兒為例,說說我們是怎樣面對早戀問題的吧!  我和我女兒是朋友關係,無話不談。
  • 談蟲色變:這種居家「噩夢」在溫尼伯泛濫了!!
    說起 Bed Bug 的影響力,在北美本地居民中可以說是到了「談蟲色變」的地步。別看這些小小的蟲子毫不起眼,其實它們是橫行整個北美地區的大魔王!一年不吸血都不會死!!!!是不是恨的人牙痒痒?溫尼伯盲漢因床蝨泛濫陷入困境
  • 它被舉報下架後,我真的慌了
    不打不鬥,如何西天取經;孫悟空最愛提的「妖精,我是你孫爺爺」,怕也要「嗶—」掉。這四大名著之一竟成了糟粕。無獨有偶。《神廚小福貴》因為太過負能量曾被禁播;《中華小子》因有幽靈鬼怪形象也曾被禁。《喜羊羊與灰太狼》則是因有小孩模仿劇中情節烤火燒傷,被禁五年。《黑貓警長》也因打打殺殺,遭到家長投訴。有網友調侃:《大鬧天宮》不能看,因為它提倡搶劫盜竊、奇裝異服、毀壞財物、蔑視規則。《葫蘆兄弟》不能看,因為它袒胸露乳、拉幫結夥、虐殺野生動物。
  • 豐乳肥臀的背後,是經典文學奇妙的性隱喻
    《豐乳肥臀》封面原因很簡單,在這個談性色變的社會裡,很少有人會公開談論性,哪怕是與性愛沾邊的文學著作!也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朋友在購買了《豐乳肥臀》一書之後,一直都把這本書藏在被窩裡閱讀,原因是他的爸媽堅決不相信這是莫言的作品,認為是他人偽作。
  • 性的神奇引力
    宇宙物質存在萬有引力現象,生命物質也有一個現象,就是性在同類生命物質中具有吸引力作用,異性相吸也是宇宙本質一種力量存在。地球生命物質在性吸引力的作用下,在相對穩定的地球生態環境中生生不息。異性相吸的作用即使生命物質能夠不斷地繁衍進化,異性相吸更能給生命物質帶來愉悅感和美好感,這種異性相吸的美好心靈體驗的存在是生命物質存在和運轉的動力來源。
  • 不必談「藍」色變藍藻可防可治
    不必談「藍」色變藍藻可防可治 南方農村報2019-07-01 13:07:23 閱讀(14648)藍藻大量生長繁殖時形成「水華」,使得池塘水體透明度降低,阻礙水草光合作用進行,水體與空氣中的氣體交換受到影響,養殖動物長期處於缺氧或者亞缺氧狀態,養殖動物不生長或者誘發各種疾病;此外,藍藻大量死亡後釋放大量毒素,引起養殖動物中毒死亡;還會引起水體的pH值急劇升高。很多養戶因此談到藍藻就色變,實際上藍藻可防可治。
  • 談「糖」色變?糖友們也可以甜蜜過萬聖節!
    研究者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糖的危害與菸酒相當,而且糖會讓人上癮,攝入過多糖還造成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發,每年間接導致全球約3500萬人死亡。 2、雙糖 由二分子的單糖通過糖苷鍵形成,在一種單糖的還原基團和另一種糖的醇羥基相結合的情況下,顯示出與單糖的共同化學性質,諸如還原於Fehling溶液、變旋光化、脎形成等(如麥芽糖、乳糖),通過還原基結合的單糖則無這種性質(如蔗糖、海藻糖)。
  • 第五人格:共研服動向,新角色牛仔上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據說是第五人格有史以來最好玩的角色牛仔,今天上線共研服。到底有多好玩呢?「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句話大概說的就是他了。牛仔的技能可以把隊友拉到自己的背上,然後以雙人狀態逃跑,根據角色性別也會有影響,修機的時候,也會因為隊友的性別產生影響。
  • 談癌不用色變,專家帶你認識宮頸癌
    談癌不用色變,專家帶你認識宮頸癌 2020-11-27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格蘭科學家發現「同性相吸」或許更為常見(圖)
    令我們覺得最有吸引力的臉,通常會和我們自己的臉有幾分相似,你可能一直在他人身上尋找你自己或者你父母的影子。老話常說,「異性相吸」。但是,蘇格蘭一名科學家最近發現,「同性相吸」或許更為常見!珀雷特決定進一步研究,看這種吸引是否是因為父母的臉對人們留下的印象有關。  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培養  翻閱了大量資料後,珀雷特了解到,以前生物學家曾經做過大量類似的動物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動物「父母」的外觀對其「子女」的「擇偶標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 「最特殊準父母」火了,13歲女孩懷上10歲男友孩子,難道要生下?
    「最特殊準父母」火了,13歲女孩懷上10歲男友孩子 俄羅斯的一名13歲女孩Darya,有一段時間突發出現噁心、嘔吐和反胃的情況,她的媽媽(35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是胃腸感冒一類的問題,帶著孩子去醫院接受治療。
  • 陪孩子平穩度過性敏感期,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因此,如何陪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性敏感期,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必修功課。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我們不主張父母主動給他灌輸性方面的知識。要想平穩度過性敏感期的絕招是:平靜地面對你突然遭遇的尷尬時刻,自然科學地回答孩子的性問題,妥善對待那些奇奇怪怪的表現。因此,現在你就該開始做功課了。
  • 學姐來了|食品添加劑——不必談之色變
    根據2014 年 12 月國家衛計委(現衛健委)頒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以下簡稱標準)中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用香料、膠基糖果中基礎劑物質、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也包括在內。」
  • 2歲兒童不說話,被誤診為自閉症……
    隨著醫學及社會的進步,「自閉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也越來越多。而家長對自閉症依然是談之色變,認為自閉症不可治癒,需要終生幹預!所以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時,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 拒絕談「艾」色變,這些正確防「艾」知識請收藏!
    但是,人們還是羞於談論愛滋病,許多人對其一知半解,甚至談「艾」色變。今天我們就重新認識一下它↓↓↓什麼是愛滋病?愛滋病的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IDS),是由感染愛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愛滋病如何傳播?愛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其中,性傳播成為我國愛滋病傳播的最主要途徑。
  • 聽醫生的話丨談「輻射」色變,X光、CT檢查有危害嗎?
    聽醫生的話丨談「輻射」色變,X光、CT檢查有危害嗎?重慶發布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推出醫學科普類欄目《聽醫生的話》第22期告訴你放射檢查不可怕!為什麼要做X線、CT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