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決勝未來的制高點,科技創新是高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撐。
高性能複合材料是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我國玻纖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年產量幾萬噸到目前年產量500萬噸,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目前我國玻纖產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產業規模穩步增長。雖然規模不斷增長,但大國重器的鑄造仍然受制於人,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創新性的研發。
當前我國複合材料測試評價領域存在測試機構分散、標準不統一、權威性不足等短板問題,直接導致了我國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重要領域「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嚴峻局面。
複合材料的測試評價工作貫穿材料研發、生產、應用全過程,是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環節。為讓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工信部發布了國家新材料平臺的建設方案,包括生產應用示範平臺、測試評價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構建新材料測試評價體系,解決瓶頸和短板,提升測試評價能力和水平,對新材料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南京玻纖院是我國唯一從事玻璃纖維研究、設計、生產、檢測四位一體的綜合性科研院所。近幾年,南京玻纖院經濟規模持續增長,尤其在航空發動機葉片、特種玻纖研發及其精細織物、核電防護材料等關鍵核心或「卡脖子」技術方面均取得突破,成為國家在新材料領域的核心力量。2019年10月,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成功中標「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複合材料行業中心(以下簡稱復材行業中心)」項目建設。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沒有好的基礎研究,難以有卓越的技術創新。然而新材料產業需要長時間的研發周期、驗證周期和應用周期,在高校、院所和生產企業兩頭不願沾的中間地帶,被形象地稱為技術轉化的「達爾文死海」,如何跨越資金支持研發和研發獲利風險,需要一個橋梁,需要一個國家級行業服務平臺,需要一大批領軍型的科學家、戰略型的企業家和工匠型的產業工人隊伍攜手共建。
復材行業中心建設周期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3年投資2.65億元,引進優勢資源擴展共建平臺、測試評價覆蓋全行業的技術及管理能力,建設內容全部完成,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通過工信部驗收,運行穩定後,預計復材行業中心測試評價服務年收入約8000萬元。
展開這幅藍圖,我們可以從5個方向清晰地看到復材行業中心未來發展的方向。
第一補齊測試評價技術、裝備、人才等短板,完善複合材料行業內測試評價技術開發、標準制修訂,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內複合材料產品質量測試評價體系,開展新材料測試、應用評價、認證等公共服務;第二具備為國家新材料重點工作等提供第三方服務和決策支撐的能力,實現政府、主中心的宏觀監管;第三解決我國複合材料技術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材料重點產品的測試評價問題;第四瞄準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應用,搭建滿足服役條件下材料應用評價、失效分析等需求的工程化應用考核評價裝置;第五加強國際間複合材料技術交流與國際實驗室合作,提高我國第三方檢測權威性和評價認可度,促進複合材料測試評價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南京玻纖院董事長趙謙表示:「復材行業中心是一個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涵蓋高性能纖維、高性能纖維預製體等8種專業材料檢測、評價、標準、認證等測試評價技術開發和服務能力,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優化服務模式,建設複合材料資料庫,完成建設12個複合材料測試評價平臺;對接複合材料產業集聚區和創新應用熱點地區,建設不少於4個區域分中心,輻射牽引區域內複合材料產業發展;整合國內優勢測試評價機構,合作生產應用示範平臺,協同複合材料生產及應用上下遊單位資源共享,與主中心有效對接,與區域中心全面對接等,充分覆蓋全國17個以上的省、直轄市80%的複合材料測試評價領域的資源,形成複合材料行業合力;建設具備複合材料測試評價、信息諮詢、標準化培訓、產品認證、技術成熟度評級、大數據分析、數值模擬和仿真計算等7項公共服務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上在複合材料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僅在基礎設施方面,在國防安全、海洋開發、航空航天、新能源、先進軌道交通、核電和平利用等大型工程的建設中,複合材料彰顯出愈來愈突出的重要核心作用和關鍵戰略地位。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過程極其艱難,開發、測試、評價、接受、推廣……每一步艱辛都是最後成果的鋪墊。大國重器是強國之基,中國要走向科技強國,引領世界科技潮流,必將汲取各方智慧和力量,依託產業鏈合作共贏,攜手共建國家平臺、共築創新生態,合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共同體是鑄造大國重器的必由之路。
中國建材報記者:曾蘊瑤
責編:李帥 張子豫
校對:張健
監審: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