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思維:如何找到直擊問題的本質?

2021-01-11 網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王智遠

  人的思維是有層次的,你當下的難題,往往需要提高一個思維層級來解決。

  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場景中,有的時候為了某件事你已經很努力了,可是還改變不了現狀,內心就像陷入了一座「三角洲迷宮一樣」,無法逃脫出來,迷茫又焦慮,原因是什麼?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個層級的問題,很難用這個層級的思考方式來解決,我們需要靠更高維的思維來「破局」。

  這種場景想必你也遇到過,比如:

  想減肥—少吃—瘦了—忍不住又吃了—又胖了—先減肥,循環。

  你很忙—天天加班—狀態不好—亂—情緒低—效率低—變得更忙。

  我們很無奈的發現,自己做了太多努力,並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像驢推磨一樣,只知道往前衝,卻沒發現「被蒙住了眼睛」,一圈一圈的往前衝,但本質上,一直還在「原地打轉」。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裡面」,而這個局就是自己的「慣性思維」,由自己投身其中,像獵豹創始人傅盛認知三部曲所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要想破局,必先識局,首先就要找到某個方面是否陷入了「低認知的死循環」,然後找到關鍵的鏈條,進行打斷重塑,讓其進入「正向循環」軌道。

  01 「四維」立體破局

  人生當中,我認為有些無解的事情,再努力也解不開,那麼什麼樣的事情被稱之為無解的事呢?就是那些讓讓我們陷入「死循環的怪圈」,怎麼走也走不出來的事情。

  比如我前段時間想學習英語,考MBA,提升下自身的能力,打開下自己更豐富的視野格局,但是卻發現「忙了幾個月」卻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

  在比如很多年輕人想通過創業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發現「沒有第一桶金」你根本創不了業等等。

  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相信你也深有體會,提到「死循環」這個詞彙,多數人就有感覺,這些「死循環」就是一個又一個局,往往這些局會把自己死死的困住,讓自己的固定思維像關在「囚籠中」一樣,動彈不得,

  那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破局」

  什麼是破局思維?

  局就是系統,破局就是打破原有的系統,進入新的系統,通過新循環來迭代舊行為或者認知,個人行為學中,多數的局是符合規律的,不需要動腦思考有序的行為。

  要知道,真正的高手並不是比我們能力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而是他們思考要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

  識局的核心是對當下的自己做的事情,目前的狀態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知判斷」。

  怎麼做判斷呢?

  第一:詢問自己是否對當下的「狀態滿意」。

  第二:這種循環從短期,長期兩個維度看是否有益自己。

  兩者都不具備,就要有意識的去找到打破「局面」的方法了,改變的前提是從「狀態」開始的,從基礎的有意識到覺醒,大腦就會刻意的要求自己要調整狀態,從而再到「行為」的變化。

  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兩個「循環模型」即:正循環和「負循環」,正循環的表現像一個PDCA模型,策劃,實施,檢查,改進。

  請記住,負循環的考核標準為「是否對自己有益」,那麼負循環是什麼樣呢?比如你很忙天天加班,狀態不佳,情緒紊亂,變得更忙更亂,這就很典型。

  這時破局的核心是「打破循環」,怎麼做呢?

  原本你很忙沒時間思考,現在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固定時間,來優化本周工作的情況,方向和可以改進的地方,下周的核心計劃等,這樣你就會慢慢進入正向的狀態。

  光有正向行為是不夠,還需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我們在鼓勵別人的時候經常說:「你好好加油,你好好努力」,多數人就去執行,去做了,可是沒有思考「勤奮是否有效的問題」。

  我把勤奮分為四個認知:

  1.低水平的勤奮

  2.方法論的勤奮認知

  3.小目標,有核心的認知

  4.有戰略,有執行,有計劃

  低水平狀態中,就是除了感動自己,沒有太大提升,也是很多人停留的層面,意識到加班無效,還不認真思考,還照樣這種狀態。

  稍微好一些,有方法論的勤奮,會找到工作中的各種「方法」,然後融入進去,不至於自己這麼累,這種勤奮的核心是遇到的問題會用別人方式來解決,所以有方法的人,願意去嘗試,學習。

  第三種適合於工作場景,自己有計劃,有目標,有些基礎認知,不需要領導天天督促著,就可以去做,但只能在「能力圈」遊刃有餘,高一個維度就無法掌控。

  第四種是知道戰略方向,這件事做的目的是什麼,未來我要達成什麼結果,這個結果對自己,對工作有什麼幫助,同時明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主戰場,賽道在哪,然後基於這個做事。

  這四種狀態可以對標自己,看看「認知結構」在哪個層面,若想破局,基礎認知至關重要。

  所以我們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不僅僅要盯著「事情層面」,更要看看事情背後的本質,背後涉及的「點,線,面,體」,然後才不至於陷入負循環的處境中。

  02 「控制點」破局

  如果把「人生」這段時間軸可量化,你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最多80年,它的開始是出生之日,箭頭的重點是「生命結束之時」。

  在這幾十年當中有的人「終有成就」,有的人「一塌糊塗」,兩者所差距的不僅僅是努力,學習,機會,還有一個最佳的關鍵因素,就是「控制點」的引用。

  何為控制點:

  網絡給予定義的是:指個體認識到的「控制其行為結果的力量源泉」,如果這種力量源泉來自於學習者的外部,稱之為「外部控制點」,如果來自於學習者的內部,稱之為「內部控制點」。

  從個人成長角度,我把他理解為「短期的山頭」,能控制住的點,你想到達山頭中間的行為稱之為「目標策略」。

  當下,明天,下月,明年所做的事情都是為這個「山頭」所服務的,當到了這個山頭,再去尋找下一個「控制點」,這樣人生才會呈現昂揚向上的曲線。

  比如我的朋友,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實習工作在臺裡做主持人,兩年後轉型在4A公司做活動策劃,他三年後的期許做到「4A的營銷總監」。

  那麼這個「崗位」就是他的短期控制點,如果想要達到這個控制點就要反推自己當下要付出什麼樣的行為,學習哪些相關的內容,最後才能達到這個高度,怎麼建立高壁壘,這也是有些同齡人中,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所用的策略。

  控制點的核心能夠讓我們從「結果」看當下,也就是假設三年後我就是「4A的營銷總監」,現在我要付出什麼努力。

  控制點對於「破局」也起到了「牽引的作用,目標和控制點不同的是,目標是「我要達到的結果」,而控制點是「我不僅僅要達到這個結果,還有所有控制,這個控制就表明在結果之上,我還要建立有效的「壁壘」。

  在工作中,你應該看到多數這種情況:

  有的人在企業混的風生水起做到了總監,高管等職位,可是離開了平臺,卻什麼都不是,什麼也沒有了,而有的人離開了平臺依舊非常的厲害,核心差的是什麼呢?構建能控制的核心競爭力的「高壁壘」。

  那麼怎麼構建「高壁壘」的控制點呢?

  核心就是破局。

  如果知道3年後和你一樣同齡的人也能做到這個崗位,那怎麼才能超過他呢?答案就是「給自己提高競爭能力」,比如他是本科學歷,你3年後是MBA,比如他只懂運營,你還懂市場營銷。

  這就像一所圍牆,中心便是自己,圍牆有多厚,那麼壁壘就有多高是一樣的道理。

  當自己意識到這一切重要性的時候,便從「內心」有了破局思維,倒逼自己去學習,改變,從而讓自己匹配上制定的「控制點」。

  控制點可以讓思考變得更加清晰:

  當自己站在制定的「控制點」看現在的時候,我們才會清晰的認知到,什麼是你應該珍視的,哪些是我們應該熵減的,做什麼會讓自己感到打心裡滿足而沒有覺得虛度光陰的。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去沙灘上看潮水褪去後,散落在泥沙上面露出的貝殼,一覽無餘的展現在自身面前,此時我們不再瘋狂的尋找遇到問題的答案,而發現「答案有很多,就在眼前」。

  人的一生,可以設定很多控制點來不斷提高自己,控制點的思考方式還有一種作用,即設想自己的墓志銘,來概括自己的一生應該什麼樣。

  50年後,回首曾經你想在離開的時候,別人記住你什麼?然後,用這句話來審視現在的自己,當下的生活與前進的方向。

  如果發現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和未來毫不相關,那麼我建議你就該好好想想如何調整自己了,相反,如果發現和現在完全一致,那麼就證明自己找到了「使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這也是很多和我一樣的同齡人經常說的話:

  我未來要創業,我3年後要怎麼樣,可是發現想的和做的不一樣,實際與現實有偏差而無力改變,最重要的因素,沒有「控制點」。

  把「人生的時間軸上」分不同的控制點,你會發現它就像樓梯一樣,不同的臺階拼湊著奮發向上的道路,讓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的清晰,同時控制點也足以讓自己找到「高壁壘」。

  破局的關鍵因素應該是擁有「上帝的視角」來看當下,用高認知的思維來解決低維的難題。

  03. 「層級」破局

  要知道我們的認知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大腦中每天存在各種各樣的信息,聲音,想法,評判等,除了這些每天外界的攝入也會讓大腦陷入混亂狀態。

  所以有時當自己下決心做一些改變行動時,經常是過了不久,又回到了無序狀態,精神上的熵增讓自己「半途而廢」。

  大部分人陷入這種狀態的核心是不知道自己努力是否有效不知道改變能不能持續甚至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中博弈,更是無法抉擇,即使想破局,狀態也是困惑,糾結的。

  從而當下的問題也就成了一團迷霧,無法看見其本質,不過儘管我們的思維方式有極其的複雜性,但是大腦在思考和決策的時候,還是有不同的邏輯層級。

  我認為層級的破局,夠有利於我們提升自身認知,從而更系統的去看「遇到的問題」,我把它分為4個層級:

  分別為:

  價值觀層,能力層,行動層,環境層。

  1.價值觀層面

  價值觀直接折射個人對(事物)問題的客觀看法,以及驅使自己行動,結果的意義和對作用效果的總體評價。

  他就像我們內心的一張信念拼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和處事的方式,我們在思維破局上傳統思考的方式是:

  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重要不重要,這件事原本不該這樣,到底怎麼做等。

  2.能力層

  個人的能力包含了知識結構,社會工作經驗,變通的思考方式等,它和成長性思維有重大的聯繫,遇到問題的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能力範圍的認知。

  能力層對於破局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層在升維一個維度便是基於能力的「創造性」。

  3.行動層

  表述自己的「行動力如何」,做什麼,有沒有去做等等,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的發揮是否匹配,指示我們如何用自身能力去做事情。

  行動層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不重要的部分」,核心在於「意志力」的控制,比如一個人想從負循環走向正循環,行動層雖快,但堅持幾天就放棄了,核心差距就是「意志力」方面。

  4.環境層

  包括了對身體以外條件的感知,比如人,做的事情對應的地點,金錢的影響等等。

  比如你受不了肥胖的身體,想減肥,可是沒有良好的環境因素也可能是無法「破局」走向正循環的理由。

  在思維的層級中,每個層面的思考都會對下面的思維層次產生嚴重的影響,而更高層次的改變,將會向下傳遞,從而在低層次上產生相應的改變。

  層級越低的問題,越容易破局,日常中我們多數遇到的都是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造成的問題,當問題是在價值觀層級的時候,解決的難度相對就比較大一些。

  一般來說,低層級的問題,在更高維度的層級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反過來理解就是,一個高層級的問題,用一個低層級的解決辦法,則難以有效果。

  就像有的人「窮」,工資低,感覺就要省吃儉用一樣,大多數人是想到「趕緊節省」,少買衣服等,他們只是從外界和行動層面上去思考,認為環境不好,個人努力不夠,但這樣的思考終究不能真正的破局。

  破局的核心在於找到「本質」:

  如果用上述的層級來推演,首先從環境層來看,貧窮的人依然身邊有很多人很富足,並且現在網際網路讓整個社會彼此連接和溝通更高效率,反之來說是一個更好的致富環境。

  從行動層分析,目前賺的少,拮据,索取,甚至願意花寶貴換取金錢的節約,而不願意讓自己投入更多學習。

  從能力層看,之所以窮是因為能力不高,沒有專業技能,或者做著邊緣化的工作,也沒有什麼組織領導能力,隨波逐流。

  於此,從價值觀層面看往往是賺的少,我和別人是競爭關係,需要節省,我必須減少開支才能擁有更多財富。

  簡單的推演你會發現,上一層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到下一層級的思考方式,當我們把層級梳理清楚後,再從高層次到低層次對思維認知重新定義,那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層級破局」了。

  基於這個核心,我們就不會把窮放在「省錢」上,而是規劃自己,提升能力,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吸引金錢流向自己,這樣所處的環境也會變得更有利於自己的個人發展,從而進入正向循環,實現真正的破局。

  層級破局的核心在於「思維方式的轉變」,在更高維度上進行改變才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產生質的變化。

  04 破局的核心在於「格局」

  拋出做事層面的「破局」,個人成長與低效率的破局外,其他方面的困局的根在於「思維上」,那麼思維會直接影響到什麼呢?答案是「格局」。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麼樣格局,而人生多數的問題,往往是因「格局太小」而起,又因格局方法而終。

  事業上,工作上,很多人出現滑坡的原因,在於他的格局有限,具體有兩個層面表現:

  1.太注意細節,在乎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的發展

  2.視界受限,看不起未來趨勢,過於墨守成規。

  這兩種表現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格局和「金錢」本質是無關的,而是在於做事的態度,與人相處的品德上。

  第一個表現:重視眼前,輕視未來。

  我在網絡上看到過一則調查,說如果給經濟收入一般的人一筆錢,他們對於金錢的使用往往會在購買一些物品上投入精力,比如「車子,家居,衣服」等等,但很少有人選擇去投資,或者提升自己。

  如果從長遠角度看,後者是更合理的選擇,用來投資,理財能讓我們多一些收入渠道,用來提升自己,能夠讓自己在未來更有競爭力,同時提高收入。

  但前者也不是不合理,但卻難解決本質的問題,最終這筆錢消耗完,還是回到原點上。

  同樣的道理,工作中也是一樣,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幾千塊錢的工資而忽略了更好的成長機會。

  雖然我們要專注於當下,但人生時間軸是一件漫長的路,如果不多為將來考慮,只顧眼前,往往就無法走得太遠,很多人眼前的困局,其實是前幾年決定的。

  第二種表現:視野受限,墨守成規。

  要知道,現在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很多行業受到極大衝擊,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同樣也會出現困局,甚至於直接出局。

  現實中,和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比,很多被困在後面的人,他們的能力與前面的並沒有差太多,態度也很端正,只是彼此所處的環境不同,一個在快速發展,一個在敗退。

  所以很多時候,努力還是有用的,你比別人跑的快一些,幸運的規律也就多一些,而所謂的幸運,其實就是建立在長遠的「視界」上。

  你只有看得遠,看得清未來,才有機會成為幸運兒,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這些都屬於「格局」的範疇。

  問題都是因格局而起,自然也要因格局而終,破局的核心,就重在格局的修煉和突破上,智遠總結大概分為6個方面的提升,思維層面要打破枷鎖,不要故步自封,多聽少說,與優秀的人交往,提高認知層次。

  做事層面,要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處事方面,要追取人生的意義,探索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使命,人因「使命」而偉大。

  溝通層面,要有效的溝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事情,理解別人,會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管理層面,不做英雄主義,不搶功勞,注重團隊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工作,生活,事業陷入「死循環」,卻總找不到「解題思路」的核心原因就在於「破局思維」。

  寫在最後:

  決定人發展上限的不是能力,天賦,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站得更高,走的更遠。

  若想有作為,就要有破局思維,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發力點,然後拼盡全力去重新建立起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繫,融入一個更大的「局」,並從中受益,這才是起點吧。(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2019NextWorld | 混沌大學創新領教李雲龍:存量時代下,6大思維模型...
    2019年12月18日,「增長進化論第四屆2019NextWorld峰會」如期而至,大會上,混沌大學創新領教&開放平臺負責人李雲龍,分享了思維模型「六脈神劍」,直擊用戶留存,破局增長的秘密。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本文選自《直擊本質》,專注於「思考的方法」,書的上半部聚焦於本質思考,對「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就是本質?」以及「如何找到本質?」進行了剝繭抽絲般的思考與解答。學會這種思考方法能夠讓你看透問題本質,並高效地解決問題。書的下半部則跳出框架,帶你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去思考,運用遷移思考、升維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讓很多看似無解的人生難題得到解答。
  •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洞悉事物本質?(二)
    抓住本質,是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真正得以理解一個問題、一個事物的前提。那麼,有哪些簡單的思維模型,可以幫我們理清事物的本質呢?結合這兩點,我們就能夠得出一個「轉換」的過程 —— 而這往往就是問題的本質。
  • 數理思維從0到1破局,掌門少兒做對了什麼?
    來源:鈦媒體摘要: 回歸用戶需求,打造優質教學,破局行業難點,掌門少兒從1到100的下一段裡程已啟程在即。敏銳洞察教育用戶的細分需求,成為考驗教育企業能否贏得增量市場的重要考驗。近兩年,受幼小銜接、家長代際變化和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數理思維培訓需求旺盛,吸引了新的實力派競爭者。
  • 再讀《躍遷》:掌握這3個技巧,你也可以實現人生的破局
    那麼,這種「忙——亂」的迴路,該如何破局呢?作者古典老師告訴我們:「破局的關鍵,在於改變你的思維系統,調整思維的順序。」人生就是一個局,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忙碌,要想實現人生的破局,需要來一次徹底的開維認知,如作者所說,要拆掉你思維的「天花板」。
  • 如何提高深度思維能力?幫助你看透事物本質的三個步驟
    如果我們思考如果沒有深度,我們就找不到問題所在,也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此最後的也將隨之跟進。蘭徹養成了深度思考的習慣,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成名科學家。那麼,怎麼做如何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一個人的思維需要經過以下步驟:接收信息——分析判斷——得出結論這是一個人思考的過程,下一步,我將教你如何深度思考並逐漸看到事物的本質。
  • 思維模型是什麼?理清事物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
    更具體地說,一個模型不僅能解釋一個結果是如何產生的,還能告訴你,為什麼是這個結果?比如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傾向:在不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從眾,特別是在壓力的作用下,社會認同傾向會更加強烈。
  • 思維的本質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不是外觀,而是思維」。近百年來人類一直努力探究「思維的本質」,大腦解剖圖不知道畫了多少張,學術論文不知道發了多少篇,但幾乎都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好像在解剖的道路上遇到了天花板。到近幾年核磁和腦電設備的巨大進步,才揭開了思維最神秘的面紗:原來相當長時間裡被認為是大腦思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物的腦電磁波,才是真正的「思維」的本尊!
  • 產品經理2020破局點(一):從宏觀角度看增長思維
    讓我在一縱(破局點、加槓桿、做分型)一橫(設計模式、優化組織、藉助勢能、跨越周期)這種思維框架中去做判斷,做規劃。如果你也在經濟寒冬中迷惘,不知道如何在目前的工作中獲得自我的增值,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讓你和周圍人的關係獲得良性的增長,不知道如何把夢想從小苗苗階段持續增長成參天大樹,不妨讀讀本文。
  • 三種方式,教你突破線性思維,看透事物本質讓別人刮目相看
    什麼是線性思維呢?從字面理解就是思考問題時,一條線的去思考,而沒有更深度的思考。從書面的定義是:線性思維方式,是把認知停留在對事物物質的抽象,而不是本質的抽象,並以這樣認識的出發點,片面,直線,直觀的思維方式。
  • 認知破局:疫情後市場,英語機構如何獲取顧客?純乾貨
    最近很多校長也比較困惑,疫情後到底如何平穩過渡春季課,打響暑秋戰役呢,那教培機構該如何在現階段破局呢?雖說即將面臨全面複課,但就目前形勢以及多變的市場環境,教培機構除了在保證原有流量的情況下,還需轉變運營思路。
  • 《批判性思維》5個步驟養成批判性思維,洞察一切問題的真相
    因為思維質量直接決定你能不能看見問題表象背後的本質。而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就是由問題構成的一座金字塔,解決問題能力強的人自然能率先爬上金字塔的頂端,成為20%的少數成功人。《批判性思維》的作者是布魯克諾埃爾摩爾教授,摩爾教授一直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講邏輯思維的課程。
  • 批評性思維?深度思維?高維度思維?別再交智商稅了!
    朋友聽了,說:那些包裝出來的XX思維,我被表相迷惑了。其實也不止他被迷惑了,在他提這個問題前,我也會習慣性的向別人推薦批評性思維的好處。但仔細想想,批評性思維就是更審慎的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去看待問題。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不能清晰的定義問題,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敘述清楚其本質和邏輯,那麼不能說是一個好的信息傳播者。
  • 王志文的《天道》早已說破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思維認知是關鍵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在變幻萬千的上商場上縱橫捭闔,一針見血,看透事物發展的本質呢?答案是底層認知思維。什麼是底層思維認知?「底層思維」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第一個是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所以,思考普遍問題或現象背後的「底層思維」,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在看問題時變得更加通透和準確,成為「一秒鐘看透問題本質」的頂尖高手。那麼我們普通人如何去培養類似丁元英這種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
  • 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一個能力,都是在思考的能力。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很好的訓練我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了。思考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思考其實是人的一個基本能力,但平常都喜歡不動腦的,喜歡傻傻的看著。什麼時候會動腦呢?
  • 【熱點聚焦】混沌大學思維模型齊學習第二課:單點破局
    身處大環境起伏, 我們該如何潛伏 等待破局點的到來 一擊擊破開展 來自創立方的小夥伴們 通過認真學習混沌大學的課程講解, 學習單點破局的相關理論知識, 並進行觀點分享 單點破局 所謂單點破局,就是擊穿破局點的模型和方法論。
  • 識別線性思維誤區,並如何跳出思維陷阱
    這些例子都是線性思維的體現,它們排斥其他任何可能的變量,因此一旦有了某一因素,就認定一定會有某一必然結果, 這種思維方式帶來是「過於天真」的人生困境。 如何去應對呢?使用系統思維分析問題、制定行動方案步驟一:拆解界定目標問題,依據MECE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調查分析問題由哪些要素構成,每一種要素有多少種可能性、選擇性。
  • 構建界定問題的思維框架,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
    我們要將模稜兩可的問題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表層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量化問題中隱含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問題本身是由目標延伸而來,同時我們也要將問題本身再轉化成一個清晰可衡量的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有關這個問題的目標一定要遵循 SMART 原則。
  • 如何一眼洞悉事物本質?這篇文章講透了!
    這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也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模型」。大家也許還記得之前寫過的「認知三層次模型」。其實,思維模型,就是把「認知層」裡面,一些普適的技巧和思維方式抽離出來,找到背後的規律和原則,打包起來,方便遇到不同的場景時調用。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更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本質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人云亦云,跟著情緒,臉紅脖子粗。那麼尋根本源,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