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地嚴防疫情期間,就顏姐這裡上海來說:
每天上班,地鐵、辦公樓、公司、小區都要嘀一下,有時候看到自己的體溫34℃、35℃.....心裡不免犯嘀咕,什麼情況?
為什麼有時測出體溫忽高忽低?
什麼類型的體溫計測量結果最準確?
體溫的正常範圍是多少?自己量體溫注意些什麼會更精準?
顏姐查了一些資料也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這些問題。
常見的體溫計類型及特點
水銀體溫計
水銀體溫計由玻璃製成,內有隨體溫升高的水銀柱。在醫療領域和普通家庭被廣泛使用。
優點是測量結果準確、穩定性高、價格低廉。
缺點是測量慢,一般需要五分鐘才能測出體溫,易碎,摔碎後水銀揮發存在安全風險。
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由溫度傳感器,液晶顯示器,紐扣電池,專用集成電路及其他電子元器件組成。
測量時間短,讀數方便。尤其是電子體溫計不含水銀,對人體及周圍環境無害,可測量部位有口腔、腋下、肛門直腸。
從醫學角度來說準確度對比,肛門直腸溫度>口腔溫度>腋下溫度。
紅外線測溫
最近進小區,進地鐵等地方時,工作人員都會拿紅外線測溫儀測體溫,它通過接收被測人的紅外波段的熱輻射強度來確定其溫度,與電子式體溫計相比測量速度更快、時間更短,目前常見有耳溫槍和額溫槍。
但缺點是受外界溫度影響較大,在室外進辦公樓、進小區時用額溫槍測溫時,測溫結果會受冷氣影響而導致測出的體溫偏低,這時也可測量手腕溫度,相對來講會更精確些。
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
肛溫:36.5℃~37.5℃之間;
口腔:36.2℃~37.3℃之間;
腋窩:35.9℃~37.2℃之間
通過測量後,凡超過正常範圍0.5℃以上時,稱為發熱。不超過38℃稱為低熱,超過39℃者為高熱。
在家自己測體溫需要注意:
1. 選腋窩測量時應確保腋下乾燥無汗,若腋窩有汗,則測量結果有偏差。
2. 用水銀溫度計,應檢查有無破損,水銀柱頂端應該在35℃以下。要夾緊體溫計,若夾的狀態很鬆,體溫計顯示的只是自己本身的值並不是測量人的溫度值。
3.口腔測溫30分鐘前不能吃任何食物、吸菸或者喝水,防止結果不準確。
4.若測量值高出一點(0.1℃或0.2℃),先別急,可能是存在誤差。可以多測量幾次。
Ps:當下疫情期間若有發熱情況顏姐不建議直接去醫院,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等情況。若沒接觸過可疑傳染源並且不是高燒可在家自己觀察。若接觸過可疑傳染源,並伴有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