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希(翻譯家、《小王子》譯者)
主題:《小王子》九題
時間:2015年10月18日
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編者按】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讀者心中也會有自己的小王子。10月18日,翻譯家、《小王子》譯者周克希做客慢書房,與讀者分享他心中的《小王子》。以下是主辦方授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表的講稿:
有道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每個讀者心中也會有自己的小王子。我講我心目中的《小王子》,目的是和大家交流,就教於在座的真心熱愛《小王子》的朋友。為敘述方便起見,分九個小題目來講。
作者寫小王子到過的那些星球,有什麼寓意?我覺得,作者是在寫他眼中人性的弱點。
第一顆小行星上住著一個國王。他看似能「統治」一切,是「宇宙的君主」。那些星星,「我一下命令,它們馬上就服從」,但其實那些命令都是空話,發生的都是他不說也要發生的事,比如說「命令」太陽在傍晚落山。在有些虛張聲勢、「浪頭」很大的領導身上,我們可以見到國王的影子。
第二顆行星上是個愛虛榮的人。在他眼裡,別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儘管這個星球上只有他一個人,但他要小王子承認他是「這個星球上最英俊、最摩登、最富有、最有學問的人」,他對小王子說:「你得幫我這個忙,你只管崇拜我就是了!」在當下的文化界、演藝圈,這樣的人似乎並不少見。
第三個是酒鬼。他喝酒是為了忘記他的羞愧,而羞愧正是由於喝酒。這種黑色幽默,讓人想起「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句話。
第四顆行星是個商人的星球。他整天忙忙碌碌,小王子對「我」是這麼說他的:「他從沒聞過花香。他從沒望過星星。他從沒愛過一個人。除了算帳,他什麼事也沒做過。他成天說個沒完:『我有正事要幹!我有正事要幹!』可是這算不得一個人,他是個蘑菇!」如今,「蘑菇」無所不在,成了「土豪」或者「精英」。
第五顆行星上,有個點燈人,他不停地點亮和熄滅路燈。這個有點傻氣的點燈人,卻是唯一讓小王子有好感、甚至願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小王子對自己說:「國王也好,愛虛榮的人也好,酒鬼也好,商人也好,他們都會瞧不起這個人。可是,就只有他沒讓我感到可笑。也許,這是因為他關心的是別的事情,而不是自己。」就這樣,作者表明了他對自私這個很普遍的人性弱點的厭惡。
第六個人是個地理學家,但他從不離開自己的書房。這當然又是諷刺。
我們看到,聖埃克把他對人性弱點的失望、對現實生活的憤懣,用童話故事的形式,寫進了書裡。
小王子為什麼要離開他的星球?他和毒蛇有什麼約定?在B612號小行星上,小王子愛上過一朵玫瑰。這朵玫瑰很美,但是驕傲、虛榮,有點「作」。小王子還太年輕,不懂怎樣去愛她,有次一生氣,就離開了她。
他拜訪了附近的幾個星球後,來到了地球。沙漠中不見人影,只有一條蛇,對他說的話像謎一樣。但小王子還是聽懂了它的話,並和它約定,一年以後倘若想念自己的星星,就來找它,讓它把他送回去。
小王子穿過沙漠、山巖、雪地,來到一座玫瑰盛開的花園,在這兒遇到了狐狸,狐狸讓他明白了,那朵玫瑰是他馴養過的,他要對她負責。他想念玫瑰,想念自己那顆比一座房子大不了多少的星球。在他來到地球整整一年的那一天,他來到當初和蛇約定的地點。到時候,只見他腳踝邊閃過一道黃光,他隨即像一棵樹那樣,緩緩地倒了下去。他把沉重的軀殼留了下來,回到那顆會笑的星星上去了。
狐狸是個什麼角色?是戀人嗎?不止一次有人問我,狐狸是小王子的另一個戀人嗎?我想這是一個open question,動畫片可以有動畫片的解讀,每個讀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讀。就我而言,我覺得與其說狐狸是戀人,不如說他是哲人。聽過我最喜歡的法國演員錢拉·菲利普和其他演員朗讀的《小王子》。其中的狐狸,是由一個聲音並不年輕,而嗓音有些特別的男演員配音的,這比較符合我的想像。
狐狸是個智者,是個哲學家。是他,告訴了小王子這個秘密:「本質的東西用眼是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見。」是他,把「馴養」這個重要的概念告訴了小王子,讓小王子明白了「正是我為我的玫瑰花費的時光,才使我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明白了「對我馴養過的東西,我永遠負有責任」。來到地球的這一年中,小王子懂得了愛的真諦。
對我們來說,「馴養」意味著什麼?「馴養」是全書中唯一的哲理性很明顯的詞彙。借用寫詩有「眼」的說法,也許可以說,「馴養」就是全書的「眼」。它的原文是créer des liens ,字面意思是「建立聯繫」。我考慮再三,譯成了「建立感情聯繫」。我覺得,非如此不足以表達作者所說的「馴養」的真正含義。馴養,或者說建立感情聯繫,在智者狐狸的口中帶有詩意:「你要是馴養了我,我倆就彼此都需要對方了。你對我來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要是你馴養我,我的生活就會變得充滿陽光,變得很美妙。金黃色的麥子,會讓我想起你,我會喜愛風兒吹拂麥浪的聲音」,「你如果想要有朋友,就馴養我吧」。就這樣,交朋友,或者說尋找純真的友誼,被聖埃克賦予了充滿詩意的哲理意味。
那麼,「馴養」今天對我們還有意義嗎?我想,只要母親還不是成天對孩子說「我有正事要幹」,只要朋友間還能悠閒地一起喝個茶,馴養就有意義。只要愛情、親情、友情還有意義,馴養就有意義。這種意義,充滿著詩意,如果你願意把它說成「法式的浪漫」,那也不錯。
小王子一天最多看過幾次日落?在來到地球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小王子的生活是憂鬱的,他「唯一的樂趣就是觀賞夕陽沉落的溫柔晚景」。他一天中最多看過幾次日落呢?有的版本說四十三次,有的版本說四十四次。
法文七星文庫版的正文中作「四十四次」,但編者加了一條注釋,說明打字稿(相當於初稿)中作「四十三次」。為什麼初稿和定稿不同,原因不得而知。有人說是因為「四十四次比較好聽」。若是指中文,似乎未必。若是指法文,quarante-quatre和quarante-trois,我覺得都好聽。
我更關心的是,作者筆下笑聲像銀鈴般可愛的小王子,為什麼常會帶有幾分憂鬱呢?
周克希作者是在怎樣的環境和心境中寫作這部小說的?小王子的憂鬱,是作者心情的投射。聖埃克是個空軍飛行員,但在希特勒的軍隊用六周時間就摧毀了法國軍隊以後,他無奈地離開了軍隊,離開了祖國。1940年的最後一天,他抵達紐約,開始了流亡生活。他在異國他鄉寫了《空軍飛行員》等作品。1942年到1943年,他在心情苦悶、壓抑的情況下,寫出了最重要的作品《小王子》。
那段憂鬱的日子裡,他在給友人的信上,這樣寫道:「這兒有一顆乾涸的心……一顆乾涸的心……一顆乾涸到再也沒法生出淚水的心!」在信紙上,他隨手畫了孤零零站在小星球上的小王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王子就是聖埃克本人。他於1944年重返法國空軍部隊後,駕機前去執行偵察任務,就此消失在藍天中,再也沒有返回地面,其悲壯和悽美,讓人想起小說末尾的小王子:「他像一棵樹那樣,緩緩地倒下。由於是沙地,甚至都沒有一點聲響。」
心情壓抑的作者,寫出溫暖人心的作品,這個情況罕見嗎?從文學史上看,這個情況好像並不罕見。普魯斯特在《追尋逝去的時光》中寫道:「真正的作品不會誕生於明媚的陽光和閒談,它們應該是夜色和安靜的產物。」他還說:「人們期待著痛苦以便工作。」這個說法,和我們所說的「痛苦出詩人」何其相似。
託爾斯泰讀了安徒生的童話後,說:「他的內心,真孤獨啊!」這句話,用在寫《小王子》的聖埃克絮佩裡身上,大概也是合適的。他在獻詞中寫道:「我把這本書獻給一個大人……這個大人生活在法國,正在挨餓受凍。他很需要得到安慰。」其實聖埃克絮佩裡自己,何嘗不需要得到安慰呢?孤獨,寂寞,也許可以說是一種痛苦,但寫作的人在需要安慰的同時,也需要孤獨寂寞的時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裡爾克對青年詩人說:「你要愛你的寂寞。」
作者畫的小王子,為什麼一開始有翅膀,後來卻沒有了?《小王子》的插圖,出自作者的手筆。在創作過程中,他畫過更多的草圖,其中有一些,跟發表出來的很不相同。他畫得最多的是小王子。這個形象,一開始是高居雲端、長著翅膀的。畫著畫著,雲朵消失了,翅膀也沒有了,小天使的模樣,漸漸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小王子形象。小王子離開B612號小行星以後,是怎樣來到地球的呢?——這是大人愛問的問題。但孩子關心的,也許不是這個「合乎邏輯」的問題,他們更關心的,也許是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是那朵驕傲的玫瑰,是天上會笑的星星。聖埃克絮佩裡後來覺得無須為小王子畫上翅膀,我猜想就是這個緣故。他在意的是充滿童真的詩意,而不僅僅是交代故事的情節。另一個改變較大的人物,是國王。最後的老國王的形象,跟小說中的描寫是吻合的。原先,插圖中出現過「我」(飛行員)的形象,後來取消了。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整本書(文字和插圖作為一個整體)更純淨,更明澈,更有詩意。
《小王子》是童書嗎?《小王子》當然是兒童文學作品,也就是我們說的童書。但我想說的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童書,它是一本適合任何年齡段的讀者閱讀的文學作品,是一部真正的經典。
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真正寫給孩子看的,另一類既是寫給孩子,同時也是寫給成人看的,或者說,是寫給葆有童心的大人看的。《小王子》和《安徒生童話》、《夏洛的網》等等,都是這一類的作品。當然,這兩類書中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給孩子看的書,大人說不定也喜歡看。而且這兩類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用孩子的眼光,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周圍的人和事物,看這個世界。
《小王子》寫於1942年,但今天我們閱讀這本書,仍會感到內容是那麼新鮮,人物是那麼鮮活,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並沒有在它和我們之間造成任何隔閡,它的文字,包括它的插畫,都是歷久彌新的。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這樣的書,是永遠年輕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