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吳德群 吳凡) 「中國是電子製造大國,但距離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昨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電子製程技術創新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大力倡導以電子製程技術創新推動「中國製造」升級,從而實現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從「最大」向「最強」的跨越。
專家指出,幾年前國內手機品牌在迅速崛起,其國內市場佔有率一度超過50%。但是後來卻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其主要原因出在質量問題上。直到近年來,隨著電子製程技術的不斷改進,國產手機的質量水平才大為提高,市場又開始重新繁榮起來。同樣的問題在國產MP3產品上卻沒有得到解決,其行業平均翻修率依然高達35%以上,這不僅導致了消費者的極大不滿,還因此將整個MP3產業都拖進了死胡同。
「其實,電子產品的質量事故根源在於與電子製造的工藝流程,即『電子製程』。」深圳市新亞電子製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偉明說,一隻手機裡面有兩千多個電子元器件,如果沒有科學的嚴謹的工藝流程作保證,產品的質量問題就很可能堆積如山。
許偉明表示,電子產品的製造不僅要求每一個電子元器件的本身質量沒有問題,還要求相互之間有很好的匹配性,甚至於每打一顆螺釘的力度都要精確到「克」,如果我們將電子產品的製造流程系統化、集成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產品質量和產能都將大大提高。
據賽迪調查報告顯示,科學的電子製程方案可將電子產品製造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質量事故的發生。
「事實上,通過製造流程的優化來提高生產率並降低生產成本,在國外早有先例。」專家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製造業就掀起了一場「製程技術革命」,工業界在進行產品設計的同時,開始強化產品製造流程設計,專設的工藝部門不但對每道工序進行規範,並對每道工序使用的輔助材料和電子工具進行設計,從而開創了有名的「精益製造」。
深圳市電子商會會長、剛剛出任深圳新亞電子製程公司董事長的王殿甫深有感觸地說,近十年來,中國製造一直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來爭奪國際市場,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工資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用工荒」的現象,中國製造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漸喪失。他不無擔憂地指出:「如果現在不在製造流程工藝上進行一場革命,如果不牢牢抓住『電子製程』所能創造的巨大競爭優勢,那麼『中國製造』的由大變強很可能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透露,為了補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諸多「短板」,信息產業部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電子信息產業世界強國的發展目標,重視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產業的發展方式。他認為,電子製程技術能夠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對提高行業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電子製程能夠提升電子產品的品質,提高我國電子產品質量,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