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和世界盃就像兩場如約而至的視覺盛宴不斷滿足體育迷們貪婪的目光,如果你是一位體育迷,你會更愛奧運會,還是更喜歡世界盃?有時奧運會和世界盃就像兩位嬌豔的美女,各有千秋,而當我們真正追問奧運會和世界盃的不同之處,你會想起哪些?在倫敦奧運會即將來臨之際,本報記者總結了以下5個不同之處,這似乎也會簡單說明為什麼有的人會喜歡奧運會,有的人會愛世界盃。
1 戰爭停辦奧運屆數累加
1896年4月6日,第一屆奧運會在希臘的雅典舉辦,而那時候現代足球誕生還不到34年,世界盃更是無從談起,直到第10屆奧運會舉辦前兩年,也就是1930年,世界盃才在烏拉圭正式拉開大幕,如今在倫敦將進行第30屆奧運會,而世界盃在兩年前剛剛結束了第19屆,眾所周知,奧運會和世界盃都曾因為二戰而停辦,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奧運會雖然停辦,但是屆數卻在累計,比如我們在網上搜索第十二屆奧運會,會看到舉辦城市先是東京,後是赫爾辛基,但因二戰停辦,第十三屆奧運會也同樣如此,舉辦城市是倫敦,也因二戰而停辦,而世界盃在1938年舉辦了第三屆後,直到1950年才在巴西舉辦了第四屆世界盃,這期間也是因為二戰的原因同樣停辦,而一同停辦的還有世界盃的屆數。另外,奧運會因為比世界盃舉辦時間早了34年,之前還多經歷了一次因為一戰而停賽。
2 中國軍團成績天壤之別
奧運會和世界盃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國隊的表現,成績的差距可謂天壤之別。世界盃賽場,中國隊已習慣性成為看客,只在2002年的日韓世界盃上站在了決賽圈的場地,衝出亞洲的口號至今還未實現,相反距離目標也漸行漸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能夠有「只差一步到羅馬」之類的悲壯,而如今打進亞洲區10強賽的難度猶如當年衝進世界盃決賽圈。而中國軍團在奧運會上的表現則可謂進步神速,1984年的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隊第一次參賽,在這屆比賽中許海峰獲得了中國軍團的首枚金牌,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數就多達16枚,已經高居金牌榜第四位,2000年雪梨奧運會時,中國隊金牌數多達28枚,排在金牌榜第3位,而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以51枚金牌高居金牌榜首位。
3 城市辦奧運,國家辦世界盃
世界盃是一個單項體育賽事,最終篩選出來的32支參賽球隊,也就幾百人,設施要求單一。因此,世界盃在哪個國家或哪座城市舉行,對這個城市不會帶來太大變化。而奧運會的參賽運動員達萬名,他們對城市的體育設施和接待能力會有更高更複雜的要求。另外,世界盃多數是由一個國家承辦,而奧運會則僅僅是由一個城市舉辦,目前奧運會28個比賽大項既是對一個城市的比賽場館、交通、住宿等多方面的考驗,也是促進舉辦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契機。因而,舉辦城市往往會因籌辦奧運會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像雪梨就由於舉辦奧運會,從歐洲人心目中的小漁村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務旅遊之地,而世界盃由於是由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舉辦,這樣的舉辦地很難會讓全世界的體育迷對這座城市的認識有多大改觀。
4 對女性影響力截然不同
作為頂級賽事,世界盃有數以億計的球迷,而四年的時間間隔使每次的比賽讓人充滿期待。據不完全統計,世界盃觀眾的男女比例為6比4,年齡段為15歲至55歲,這還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女性球迷隊伍不斷擴大有很大關係,但是世界盃仍沒有改變以男性為主的局面。 而奧運會則顯示出老少皆宜、男女共享的趨勢。在雅典奧運會期間,有調查數據顯示,奧運期間我國日均收視時長由以前的195分鐘增長到230分鐘,增長幅度達到20%。而且,女性平均收看奧運節目45分鐘,與男性1個小時的收視時間相差不大。此外,各個群體的觀眾在奧運期間對體育節目的收視都有極大增長,兒童的收視率增長了2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成為重點收視人群,日均收視時間達到了近75分鐘,從這個意義上說,奧運會已不僅僅是一個體育運動,而變成了全民參與的活動,可以說奧運會和世界盃在女性心中的影響力還是截然不同的。
5 參賽隊員年齡段不同
世界盃參賽隊員的年齡段全部都在16歲-36歲之間,並且主要集中在23歲-32歲之間,而奧運會賽場則完全不同,我們可能看到各個年齡段的參賽隊員。這次倫敦奧運會,我們就有可能看到71歲的馬術運動員法華津寬。而早在1920年72歲的瑞典選手斯萬就在射擊比賽中獲得了銅牌,他也是歷史上奧運最高齡的參賽運動員。本屆倫敦奧運會,中國運動員中年齡最小的則只有14歲,她就是1998年出生的遊泳運動員邱鈺涵,如此小的年齡估計很難出現在世界盃賽場,而年過古稀的運動員參加世界盃比賽更是天方夜譚。(記者 鄒鵬亮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