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早,長山鎮臥龍村五組村民侯傳茂在自家附近的河套下網捕螃蟹時意外地發現,網裡有一隻特別的動物,全身沾滿泥,完全看不清長什麼樣。
出於好奇,侯傳茂將這隻奇怪的東西帶回家裡,用水清洗一番,終於見到它的真容,仔細一看,竟是平常很少見的娃娃魚,於是他和家人就將這一消息向東港市漁業漁民漁船事務服務中心報告,等待其前來處理。
得知消息後,記者隨市漁業漁民漁船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來到長山鎮臥龍村五組村民侯傳茂家中,看到一隻背部呈黑棕色、四肢短小的娃娃魚正在大水盆一動不動。根據對娃娃魚的外形和膚色特點進行現場研究、分析,判斷這隻娃娃魚是我國野生大鯢。
據市漁政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鯢幼年期用腮呼吸,長大以後用肺呼吸。這條大鯢前面是四個爪,後邊是五個爪,很明顯是一條成年大鯢,長成了應該在1米8左右,據工作人員辨析,這條大鯢體量8斤左右,體長68公分,年齡在6歲到8歲。
據了解,大鯢,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為叫聲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是中國的國寶之一,而且是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由於娃娃魚的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的山間溪流等優良的水生環境之中。
據執法人員仔細觀察,這條娃娃魚身上沒有外傷,狀態良好,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於是執法人員將大鯢帶往鐵甲水庫將其放生,讓其回歸大自然。
特別提醒:
在野外發現稀有保護動物,請及時聯繫政府相關部門或撥打110請求支援,如違法捕獲、獵殺、販賣、食用野生動物將受到法律制裁。
下圖為網絡資料
相關連結~~
「娃娃魚」並非魚類
最長的可達2米
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是兩棲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
網絡資料
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千克,最大的達50千克。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
其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巖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回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
網絡資料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之列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的國寶之一。新華社華盛頓2018年5月21日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俗稱「娃娃魚」的瀕危物種中國大鯢並非一個種,可能存在5-8個種。
掃碼關注
鴨綠江晚報
孔麗娜 李依霖 見習記者│孫新語
編輯 | 萌萌
出品 | 鴨綠江晚報
©丹東日報社/丹東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
掃碼關注
鴨綠江晚報
孔麗娜 李依霖 見習記者│孫新語
編輯 | 萌萌
出品 | 鴨綠江晚報
©丹東日報社/丹東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