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當中有一些很接近的概念,或者是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將比較常見和容易出錯的概念辨析如下:
1、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
還原性糖: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α-碳原子上連有羥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 麥芽糖。與斐林試劑或改良班氏試劑共熱時產生磚紅色Cu2O沉澱。
非還原性糖:如蔗糖內沒有游離的具有還原性的基團,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
2、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μm的細微結構。
3、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4、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5、載體與運載體
載體:指某些能傳遞能量或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如細胞膜上的載體。
運載體:在基因工程中,特指用於把外源基因運入受體細胞的運輸工具,它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保存並穩定地複製;具有多個限制性內切酶,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
!
6、中心體與中心粒
中心體:動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種細胞器,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中心粒:組成中心體。細胞分裂間期,中心體的兩個中心粒各產生一個新的中心粒,因而細胞中有兩組中心粒,在細胞分裂中一組中心粒的位置不變,另一組中心粒移向細胞另一極。這兩組中心粒的周圍發出星射線 線形成紡錘體。
7、細胞液與細胞內液
細胞液:植物細胞液泡內的水狀液體,含有細胞代謝活動的產物,其成分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色素、生物鹼、無機鹽等。
細胞內液:一般是指動物細胞內的液體,是相對細胞外液而言的。
8、原生生物與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體積微小、單細胞或群體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纖毛或偽足運動。如草履蟲、衣藻、變形蟲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它的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胞器較少,一般只有核糖體,如支原體、細菌、藍藻和放線菌等。
9、細胞分裂、細胞分化與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分裂:指細胞繁殖子代細胞的過程。單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個體,多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的細胞。
細胞分化:指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後代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產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是細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結果細胞數目並沒有增加。細胞分裂是細胞分化的基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胞的全能性:生物體已分化的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種特性稱之為細胞的全能性。但在生物體內細胞並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
10、脫分化與再分化
脫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植物細胞的脫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脫分化產生的愈傷組織繼續進行培養,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芽等器官,這個過程叫做再分化。
11、滲透作用與擴散作用
擴散:一般是指自由擴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質的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自由運動,如水、氧、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物質。這種運動是自發的,不需要外界對它做功(不耗能的)。
滲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是擴散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可以說是自由擴散,又可以說是滲透。而CO2、O2等物質的擴散只能是自由擴散而不能稱為滲透。
12、層析液與解離液
層析液:用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所用的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這樣,幾分鐘以後,葉綠體中的色素就在擴散的過程中分離開來。
解離液:解離就是用藥液使組織中的細胞分散開,該藥液稱解離液。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所用的解離液是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13、自養型、異養型、需氧型、厭氧型與兼性厭氧型
自養型與異養型: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能把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滿足自身的需要。根據合成有機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合自養型和化能合成自養型。異養型生物,只能依賴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
需氧型、厭氧型、兼性厭氧型:異化作用的三種類型。需氧型是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從外界攝取氧氣,進行有氧呼吸,維持生命活動。厭氧型是在缺氧條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將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兼性厭氧型是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以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
14、生長素、生長激素、生長因子與秋水仙素
生長素:一種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細胞伸長)等作用。
生長激素:一種動物的激素。由垂體分泌,是一種蛋白質,具有促進人或動物生長的作用。
生長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機物。主要是維生素、胺基酸和鹼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類營養要素之一。
秋水仙素:一種從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來的生物鹼,能誘發基因突變,在細胞有絲分裂時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15、中樞神經(系統)與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系統):指神經系統的負責調控某一生理功能的部分,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體的某一項生理活動,這部分結構叫神經中樞,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中。
16、雜交、自交、測交、回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雜種的過程。
自交:雌雄同體的生物同一個體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於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異花的同株授粉。遺傳學上把基因型相同的兩個個體相交也稱為自交。
測交:遺傳學研究中,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類型交配,用來測定雜種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兩個具有不同基因型的個體雜交,所得的子一代繼續與親本相交配的一種雜交方法。
!
17、單倍體與多倍體
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其體細胞中可能含有一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
18、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與性狀分離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顯性性狀:在兩個親本雜交的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
隱性性狀:在兩個親本雜交的子一代中未顯現出來的性狀。
性狀分離: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19、等位基因、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
等位基因:遺傳學上把位於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顯性基因:控制生物顯性性狀的基因。
隱性基因:控制生物隱性性狀的基因。
20、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
限制性內切酶:主要存在於微生物中,一種限制酶只能識別一種特定的脫氧核苷酸序列,並且能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DNA分子。
DNA連接酶:把兩條DNA鏈末端之間的磷酸二酯鍵 「縫合」起來的酶。
21、互利共生、寄生、競爭與捕食
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的關係。如地衣。
寄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對一方有利(從對方身上獲取養料,以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對另一方不利的關係。
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由於要求的生活條件相似,彼此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的關係。
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