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能,太陽能,為何沒有雷電能?或許存在這幾點原因

2021-02-08 三豐探索

我們人類所在的這個地球,每年其實都有幾百萬次的雷電發生,而且每一次的雷電發生,它那一瞬間所含的功率非常大,甚至能夠達到幾百億千瓦,相當於一個發電站的幾千倍,這確實讓人感覺有點不可思議。那麼如此巨大的雷電能量,在未來資源不斷枯竭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轉化為新能源呢?科學家表示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其實存在著很多的難題,最起碼現在的情況是無法達到的。

之前可能很多人都看到過一部好萊塢的著名影片叫做回到未來,在這部影片裡面,就有科學家利用雷電的能量作為推動時間的機器,從而成功的讓人們穿越回到了未來,雖然說這部影片只是一部科幻影片,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種情況,但是由此所引發的雷電是否真的能夠成為我們新的能源,是否真的能夠被我們人類利用,已經成為了大眾熱門的話題。

其實只要夏季的時候下雨,天空中就會傳來這種隆隆的聲音,而且還會有閃電特別的明亮,這就是稱之為雷電。這種雷電其實就是在雲層內形成的一種特殊的電流,而且這種閃電溫度特別高,瞬間能夠達到27000多攝氏度,簡直是要比太陽的表面溫度還要高很多,當這種雷電出現的時候,會直接燃燒著周圍的空氣,當然它所帶來的瞬間能量也是相當的驚人。

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真的想要利用雷電的能量,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存在著很多的難題,就像是雷電在瞬間所爆發出來的能量,甚至能夠達到50億焦耳,而且這個能量只是會持續幾微秒鐘就會迅速的消失在天空中,那麼想要在這幾微秒的時間內,控制著巨大的能量,絕對是非常的艱難。

另外科學家表示,雷電發生的位置並不是像我們人造的一些能量比較固定,它的位置非常的多變,而且雷電比較突發,所以並不是我們想要它出現,它就會出現,雷電的出現存在著很大的隨機性,想要收集雷電還需要有超大的能量接收器。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方面之外,還有就是雷電的能量並不是每一次都會如此的巨大,有的時候很大,而有的時候卻非常的小,在使用能量接收器的時候一定要承受雷電最大的能量,而且雷電的瞬間電流量特別的大,如果普通的材料根本就無法承受這麼高的電壓和流量,當然也就無法能夠將雷電的能量收集。

除了瞬間的收集之外,還有就是雷電,如果能夠成功的收集,它的存放也是一個難題,存放這種高能量的雷電,需要極其迅速的充電電容器,而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其實還達不到這種水平,所以並不能夠製造出這種迅速的充電電容器。

雷電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風能和太陽能,其實有很大的區別,雖然風能和太陽能也是自然界之中的兩大能源,但是他們已經逐步的被我們人類充分的利用,而雷電在未來不一定能夠真正的造福我們人類,雷電的隨機性實在是太大了,每一年每個地區的雷電差別也是有很大的,雷電釋放的物理能量,每一次都是不一樣,所以想要使用雷電就必須要解決這眾多的難題。

雖然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天上每次下雨出現的這些雷電都是非常強大的能源,而且是可以重複再生的,能源好像非常方便比現在使用的煤炭石油之類的要更好一些,但是想要利用這種能源,單純的依靠我們想像是不能夠達到的,最起碼到現在為止是無法使用任何的技術,合理的將這種能源轉化成為我們可控制的能源。

所以科學家表示,毫無疑問,雖然雷電屬於一種巨大的能量來源,對於我們現在資源逐步枯竭的地球人來說,真的是非常具有誘惑力。但是整體分析來說,其實利用雷電能源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除非是在極端絕望的情況下,抱定必死的決心使用雷電或許能夠有奇蹟發生,但是在平時儘量還是不要使用這種雷電,有可能會賠上自己的性命。

而且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們不能夠使用這種雷電,如果收集了這種雷電,那麼以後下了雨之後,空氣將不再是變得特別的清新,雷電的能量被收集之後,大自然本身的這種循環也會被破壞掉的。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保護和節約現有的能源,而不是寄希望於這些並沒有開發出來的能源,這樣才能夠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太陽能和風能對環境的影響
    太陽能和風能經常被環保主義者不加批判地看待。然而,任何類型的能源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代價,太陽能和風能也不例外。然而,任何類型的能源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代價,太陽能和風能也不例外。蝙蝠和鳥類每年都被風力渦輪機殺死。從叉角羚、烏龜到土狼、響尾蛇,許多野生動物都曾在沙漠中生活過,而太陽能電池板可以佔據大片的沙漠。如果沒有效率和對能源使用的合理限制,太陽能和風能只能給環境帶來那一點點好處。目前,建造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還需要另外一些資源的投入。
  • 2015年太陽能風能資源大盤點
    氣候專家分析認為,影響太陽能資源的因素較多,除雲和氣溶膠兩大主要原因外,水汽、大氣成分和太陽活動等均可能產生影響。  太陽能資源開發與利用分布呈現出地區差異大特點  客觀、準確的太陽能資源評價是進行光伏發電建設的重要保障,它直接關係到項目立項、設備選型以及項目的經濟性分析。
  • 燃煤採暖汙染危害大,「空氣能、風能、太陽能」誰才是更好的環保...
    燃煤大氣汙染物的擴散範圍可達數千公裡之外,相當於北京到上海甚至到廣州的距離,這意味著遠離汙染源的人群並不能完全避免環境汙染的影響。「北方大規模燃煤採暖之下,中國幾乎不再有空氣淨土」。燃煤採暖危害這麼大,從根源上解決汙染源,勢在必行。而要找到燃煤採暖的替代品,必須選擇一種不需要燃燒煤炭的清潔環保能源。而常見的清潔環保能源有「風能、太陽能與空氣能」。
  • 雷電作為最直接的電能,真的不能為人們所用嗎?
    相信大家小的時候都曾對雷電有過很強烈的好奇,在知道電能的好處時,在看到自然環境中的雷電的強大能量時,都曾有過「要是雷電也能像普通電能一樣直接為我們所用就好了」的想法。上小學的時候,老師跟我們上課的時候也說了,風能可以發電,地熱能可以發電,煤炭可以發電,水可以發電,太陽能可以發電,沼氣可以發電,潮汐能可以發電……但是唯獨擁有強大電能的雷電不能為我們人類所用,並且老師還很耐心地跟我們講解了,雷電不能為我們所用的原因。
  • 沈驥如:應以系統創新應對風能、太陽能的缺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應以系統創新應對風能、太陽能的缺陷;可再生能源企業發展需要更新理念。  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風能光伏發電設備生產國,但是據報導,我國在內蒙西北地區修建的許多大型風力發電廠被閒置,而光伏的上網比風電還難,以致我國生產的光伏電池只能依靠歐美市場吸納。國內電網之所以不願意接受風電和光電上網,主要原因是:第一,風電和光電的電價過於煤炭;第二,風電光電是不穩定的間歇性的電源,為了電網安全,間歇性能源在電網中的比重不能超過1/10。
  • 太陽能、風能發電:現狀與建議
    技術進步極大地推動了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行業的發展多年來,國家科技計劃對可再生能源科技研發持續給予支持,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也加大了對科技研發的投入。這些投入在不斷提高我國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相關技術能力,以及提升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我國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全行業的發展。
  • CSIRO與AEMO再次明確風能、太陽能和儲能的發電成本低於煤炭、天然...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據外媒2月6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和澳大利亞能源市場運營商(AEMO)對當前及未來發電成本的最新研究表明,風能、太陽能和儲能技術是目前為止澳大利亞最經濟的低碳技術選擇,並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主導全球能源結構。
  • 世行建議巴基斯坦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發電
    &nbsp&nbsp&nbsp&nbsp世界銀行日前發布一項研究報告,建議巴基斯坦迅速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發電。&nbsp&nbsp&nbsp&nbsp報告由世界銀行與巴基斯坦國家輸配電公司等政府機構共同合作完成,歷時18個月。
  • 風能與太陽能整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編者按:通過將可再生能源的混合,開發者正在將風能和太陽能的優勢整合在一起。在本文中作者 Ben Jervey 向我們介紹了幾個整合風能與太陽能優勢的例子。 為什麼太陽能和風能無法淘汰傳統發電?首先,陽光只在白天才會有。而風能是間斷的,並且更取決於不同季節:當我們需要電的時候,並不一定有風。那我們把太陽能和風能放在一起會怎樣呢?
  • 儲能有助於風能或太陽能發電市場穩定電價
    儲能有助於風能或太陽能發電市場穩定電價 工程師8 發表於 2018-05-31 08:51:00 導讀: 電池儲能可用於緩解導致負定價的能源供過於求。但這個問題是否足以作為更多儲能項目的激勵?
  • BNEF:風能和太陽能正在成為最便宜的電力來源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每6個月,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就會進行一次電力成本分析,這是對不同發電和儲能技術成本競爭力的評估——不包括補貼。最新的分析顯示,除了日本以外,太陽能和風能現在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便宜的發電來源。這包括中國和印度,在不久之前,煤炭還是這兩個國家的老大。在印度,一流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廠的成本是新建燃煤電廠的一半。
  •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儲能電池分析
    這是由於這兩種發電方式受到大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而具有間歇性和不可控性。小型風能和太陽能非併網發電系統普遍採用鉛蓄電池組作為儲能裝置。目前風力發電機組已由千瓦級發展到兆瓦級,這就要求儲能系統必需大型化。同時由於發電系統地理位置的限制,儲能系統必需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充電效率高,使用壽命長並且有充分的抗惡劣天氣和使用條件的能力。
  • 外星人為何不主動聯繫人類?科學家推測,或許和這5個原因有關!
    地球在宇宙內像是一隻「小螞蟻」,可就是這麼一個渺小不起眼的陷阱,竟然能孕育出人類高級文明,那麼在這個宇宙究竟有沒有其它文明呢?沒有找到外星文明的原因人類尋找外星文明大約有半個世紀的時間,這麼多年都沒有看到關於外星人的身影,科技的進,讓人類首次看到外太空的模樣,為什麼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現外星人的身影呢?
  • 風能太陽能資源屬於誰?(觀點碰撞)
    馬緒清介紹,6月14日,黑龍江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和保護條例》,將於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出臺的首部關於氣候資源探測和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制定這部地方性法規的初衷,是為加強氣候資源探測和保護,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 2025年印度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或將與煤電相當-化工網
    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一份報告,2025-2030年印度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或將比燃煤發電更具競爭力。
  • 風能、太陽能產業大發展,投資機會該如何把握?
    今天我們聊聊風能和太陽能未來的發展趨勢。12月22日,中國能源政策研究年會2020暨「中國電力圓桌」四季度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證實,到2030年,我國的風能、太陽能發電總裝機規模將超過12億千瓦。截至目前,全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總規模僅為4.6億千瓦。也就是說,未來10年,風能、太陽能新增的發電裝機將以每年超過7400萬千瓦的速度持續高增長。
  • 雷電和颱風對人類也有益處
    還有人發現,在常遭雷擊的高壓電線附近,農作物生長茂盛,成熟期也有所提前,這其實正是閃電高溫制肥功效的反映。雷電可預示天氣。我國民間有許多利用雷電預報天氣變化的經驗。例如,「東閃日頭西閃雨」,「南閃火門開,北閃有雨來」。
  • 荷蘭的新氣候建議:至2050年使幾乎所有的電力來自太陽能、風能和有...
    這一協議旨在為該國之前的氣候法案制定跨部門的目標和政策。籤署後荷蘭將成為全球第七個擁有此類法案的國家——而且從內容而言是最具雄心的國家之一。這對太陽能意味著什麼?位於海牙的Binnenhof Complex,荷蘭的議院和總理府也都設在海牙。這一氣候法案的目標是在2030年將二氧化碳的水平在1990年的基礎上降低49%,至2050年降低95%。
  • 烏海將建30個「太陽能+風能+電能」多能互補跨季節儲熱站
    《方案》要求要有規劃、有方案、有施工圖,城市建成區優先發展集中供熱,集中供熱難以覆蓋的,以區或鄉鎮為單元整體推進分散式清潔取暖。貫徹和落實電價、熱價政策,推進城鎮配電網和農網建設升級改造,指導熱電聯產項目規劃建設,組織電採暖參與電力交易。在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利用太陽能+跨季節儲能系統的成功經驗,擴大試點範圍。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
  • 為何人類多年還未找到外星人?科學家猜測,或許因為這4點原因
    ,主要還是因為以下這幾點原因。宇宙內或沒有其他文明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在宇宙內或許沒有其他文明,只有人類一種高智慧文明的存在所以我們在諾大的宇宙內,苦苦尋找多年都沒有結果,主要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既然它們不存在,我們苦苦尋找又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