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雷發展歷程:曾被譽為「窮國的原子彈」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導 讀

  水雷,布於水中,常攻其不備,對過往艦船造成巨大損傷。水雷最早由我國發明,卻因美國獨立戰爭名噪世界,並在後來的數次海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從木箱、油灰、黑火藥等製成的簡易水雷到如今各式各樣的智能水雷,經過不斷的改進與發展,成為各國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1950年,為疏通長江航道,徹底清除因戰火布設的水雷,人民海軍第一支反水雷部隊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反水雷並沒有因為科技的發展變得簡單輕鬆,反而愈發困難,與反導、反潛一起,並稱為世界海軍三大難題。廉價的水雷為何難以清除?各個時期,水雷又有什麼特點?未來發展前景怎樣?本文將為您一一解讀。

  木箱做殼、內宿火藥、油灰粘縫、鐵錨墜之、拉火引爆——

  地雷到水雷的演變

  可能你並不知道,水雷是最早由中國人發明並用於實戰,而這一靈感,就來源於地雷。

  最早關於「水雷」的書面記載,見於嘉靖年抗倭英雄唐順之編纂的《武編》一書,其中火器篇詳細記載了這種水雷的製作方法:「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縫,內宿火,上用繩絆,下用三鐵錨墜之。」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構造的書面記載。

  1590年,中國又發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為定時引信的「水底龍王炮」。9年後,名將王鶴鳴又發明了以繩索為碰線引信的「水底鳴雷」,並詳載於《火攻問答》。後來,經過多次改進後,觸線漂雷誕生,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將其命名為「混江龍」。

  儘管中國水雷起步較早,但後續發展異常緩慢。到清朝道光三年,著名官商潘仕成編撰《水雷圖說》,上面記載在廣州督辦戰船期間,製造水雷竟需聘任美國軍官壬雷斯擔任技術顧問。

  中國第一次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水雷是在二戰時期。為封鎖日軍進入長江流域,中國先後製造了「海甲」「海乙」觸髮式水雷、「海丙」電髮式水雷等14型水雷布設於長江口。據不完全統計,侵華日軍300多艘損傷戰船中,大多被水雷所傷。

  在「小桶戰爭」中成名,兩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廣泛運用——

  被譽為「窮國的原子彈」

  18世紀的俄土戰爭,西方首次運用水雷作戰,後來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一戰成名。1776年,美國發明家大衛·布希內爾設計出西方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水雷,命名為「魚雷」。這款武器,原理與200年前中國發明的「水底地雷」構造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木箱變成了啤酒桶。同年8月,這枚「魚雷」被投入實戰,首戰便炸沉了英軍的「西勃拉斯」號。

  兩年後,美國獨立戰爭領袖華盛頓使用「魚雷」向停靠在費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國軍艦發動攻擊。正是這場被後人稱作「小桶戰爭」的無意之舉,卻給後來的海戰帶來意想不到的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烈性炸藥、雷管等多種新技術和新武器的出現,各種制式水雷相繼誕生,但始終沒有突破觸發水雷的局限。工業革命帶來的批量化生產,為大規模使用水雷埋下伏筆。一戰中,交戰雙方共布設31萬枚水雷,炸沉艦艇148艘,潛艇54艘,商船586艘,總計噸位約122萬噸。

  二戰時期,為了對抗先進的艦艇,納粹德國率先發力,相繼研發了磁性水雷、音響水雷、水壓水雷等非觸發性水雷。相比觸發水雷,這些安裝了精密引信的「水下伏兵」,能根據不同艦艇的聲場、磁場、水壓等特性,對特定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這場戰爭,達到了人類使用水雷的巔峰,史無前例地投放80多萬枚,炸沉各類艦船3700多艘。

  戰後,各國充分認識到了水雷的超高「性價比」,紛紛加緊對新式水雷的研發,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瑞士的「風暴」水雷、英國的多傳感器「石魚」水雷、蘇聯的定向攻擊水雷以及美國研製的自航水雷等。

  然而,水雷因易布難掃、水下生命周期長等特點,在這一時期呈現出新老成員同臺競技的畫面,尤其對一些海空裝備體系不發達的國家,老式水雷依然在二戰後的局部戰爭中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戰果。越南戰爭中,美「卡德」號輕型航母被水雷炸沉。兩伊戰爭中,一枚價值僅1500美元的老式水雷,將美新型飛彈護衛艦「羅伯茨」號炸開一個大洞,造成近1億美元的損失。

  正因如此,水雷同化學武器一樣,被譽為「窮國的原子彈」。

  集遠程投送、精確打擊、主動對抗、狀態可控等特點於一身——

  智能水雷成為各國新寵

  實踐證明,即使面對最原始的水雷,強國海軍也會感到頭疼。最成功的事例莫過於二戰中美軍對日發動的「飢餓戰役」行動。美國通過轟炸機布設1萬多枚水雷,對日本列島形成封鎖,造成日本島內物資輸入下降90%,工業全面癱瘓。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水雷將會朝著遠程投送、精確打擊、主動對抗和狀態可控四個方向發展。

  遠程投送。在封鎖敵航道港口時,往往採用飛機、潛艇進行布雷。隨著電子偵察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潛艇和航空兵的突防難度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水雷能有一定的機動性,遠程自航水雷、無人潛布水雷等正好能彌補這一缺陷。

  精確打擊。隨著各國反水雷作戰力量的不斷加強,水雷向著更加智能的方向發展。目前各國正在研發新式的自導水雷和飛彈水雷,不僅抗掃性更強,而且能主動選擇攻擊目標。

  主動對抗。水雷要想在反水雷對抗中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加強水雷的抗獵抗掃能力外,主動對抗將是新式水雷的特點。丹麥正在研究一種反獵水雷專門攻擊掃雷艦艇,在作戰運用中只需在雷障中混布幾枚,即可保護水雷群。

  狀態可控。水雷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六親不認」。狀態可控水雷的出現解決了傳統水雷不分敵我、布設容易消掃難的後顧之憂。網絡水雷、雷射制導出水攻擊水雷、遙控水雷等新概念水雷,成為海軍強國的新寵。

  製圖:黃 飛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原子彈製造歷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為何叫「邱小姐」?
    這就是原子彈的威力,它可以在10秒內讓人間變煉獄,它炸在了日本,也炸在了其他國家心裡。它昭示了有原子彈的國家擁有多麼強大的力量,又讓沒有原子彈的國家人人自危,害怕哪一天原子彈也會這樣在自己的國家爆炸,那個時候是應該怎麼辦? 迄今為止,日本是唯一一個嘗過原子彈滋味的國家,美國是唯一一個用原子彈轟炸他國的國家。
  • 磁性水雷
    他們在5月28日周二晚上開始正式進行布雷任務,重點是「X航道」周圍的各個點位,水雷繫著降落傘,從飛機上落下,飄到海中。它們可能是浮在水面上的觸發水雷,船一旦碰到水雷的觸角,就會爆炸。磁性水雷深潛在水中,由炸藥和一套相連的磁力裝置組成,一旦有鋼製船體的船隻從頂上開過,就會爆炸。
  • 這一位中國女科學家被譽為原子彈之母,幫助美國造出了首顆核彈
    曾經,有這樣一位被譽為是「原子彈之母」的中國女科學家,她幫助美國製造出了首顆核彈。雖然說在那個年代中,她始終為了美國的發展而做著努力,但與此同時,她也對中國的近代科學研究事業貢獻出了一定的力量。那麼,這位特殊的女科學家究竟何許人也?她又對核物理事業的研究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 揭秘為原子彈造窩的感人故事!電影《絕密工程》映前觀摩會10月16日...
    (56年前的這一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年後的這一天,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在同一時間點,電影《絕密工程》向觀摩嘉賓揭秘10萬工程兵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為原子彈造窩的故事。  56年前的這一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年後的這一天,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在同一時間點,電影《絕密工程》向觀摩嘉賓揭秘10萬工程兵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為原子彈造窩的故事。
  • 沒想到除了用來炸船以外,水雷還有這麼多奇葩的用途!
    在接下來的歷史中,水雷慢慢開始大放異彩,第九次俄土戰爭中,沙俄已經把水雷作為港口防禦的主要手段了。在同一時期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水雷亦被大量使用——南方聯邦發明的水雷共造成北方政府軍41艘艦艇受損或沉沒,只有9艘艦艇被火炮擊沉,看似沒有主動攻擊能力的水雷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開始全面登上戰爭舞臺。到了工業化的近代,結構簡單的水雷能夠被大量製造,成為一種廉價而有效的兵器。
  • 超強太陽風暴曾襲擊地球:在越戰時期引爆美國海軍水雷
    超強太陽風暴曾襲擊地球:在越戰時期引爆美國海軍水雷  Connor Feng • 2018-11-19 17:37:43 來源:前瞻網 E952G0
  •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僅僅幾天後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就通過廣播宣布向同盟國投降。1943年3月,日本海軍在首份研究評估報告中說,雖然製造原子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估計就連美國也很難在戰爭中實現對原子能的使用」。於是,日本海軍對此失去興趣。  鈾礦缺乏導致失敗  但日本陸軍並未放棄。上述報告出爐不久,陸軍就啟動了通過氣體擴散法分離鈾235的實驗項目。但該計劃依舊毫無成果。在此期間,日本人發現缺少實驗所需的鈾礦石。
  • 揭秘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為採鈾74名青年犧牲
    然而,湖南人卻很少知道,三湘兒女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升空、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所作出的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回顧50年前新中國核工業先驅者在三湘四水間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我們會深深震撼於這段不能被歷史湮沒的榮光。   秘密隊伍在長沙組建   1955年3月,一支秘密隊伍進駐了長沙市窯嶺的一座樓房。
  • 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領導人是曾在巴黎大學Sorbonne部學習過的物理學家錢三強博士。他才真正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這是目前所見「錢三強是中國原子彈之父」的最早版本。根據《錢三強年譜長編》記載,是年,法國《科學與生活》又刊出一篇報導中國核科學研究的文章,認為中國「最重要的核專家,是錢三強博士」。
  • 美軍「雙髻鯊」智能水雷,不會在非戰時開啟,部署方式違背道義
    從發展至今,水雷已經有了800多年的歷史了。這種武器不僅可以讓軍事實力落後的國家對沿海的敵軍艦船進行有效地防禦,而且還能夠為軍事強國的登陸進攻作戰提供幫助,具備很高的性價比。
  • 曼哈頓計劃的艱辛歷程:原子彈是怎麼造出來的?
    1942年6月18日,美國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劃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
  • 美國海軍恢復開發自主制導水雷,強大制海封鎖、反潛利器
    年,美國海軍接收了Mk 60「捕手」自導水雷,成為了當時美國海軍反潛作戰、封鎖關節點的利器,到了2001年「捕手」自導水雷過時停用,美國海軍再沒有研發替代產品,一直到今天沒有再列裝自導水雷。但是十多年後,隨著大洋彼岸對手的強勢崛起,美國海軍將發展新型自導水雷提上了日程,2018年啟動了代號「錘頭鯊」的自導水雷項目。
  •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仔細研究舊日本海軍的裝備發展變遷史,會發現舊日本海軍的裝備受到戰爭勝負的影響很大。在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結束後,在對這兩場戰爭的戰後反思中,舊日本海軍除了堅定繼續走「大艦巨炮」的發展路線之外,也開始把「洋上魚雷戰」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 外媒:伊拉克港口一油輪發現水雷,伊朗外長同一天警告稱美國計劃...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邊子豪】據「今日俄羅斯」(RT)1月2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31日,一艘從伊拉克港口駛出的油輪船體上被發現一枚水雷。RT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這枚水雷很「複雜」, 而且有「可能導致突然爆炸的傳感器」。消息人士表示,拆彈小組從未處理過這樣的裝置,已尋求更專業的團隊提供進一步協助。報導稱,目前尚不清楚這起事件的幕後黑手。不過RT提到,美國曾多次就類似事件指責伊朗,如2019年夏天的波斯灣水域的一系列針對油輪的水雷襲擊。伊朗否認了美國的指責。
  • 「原子彈之母」吳健雄,被譽為「世界物理女王」的華裔女科學家
    從1938年開始,吳健雄就開始進行原子核物理實驗,1939年的時候開始鈾原子核分裂物的研究,甚至加入了當年美國製造原子彈的試驗隊伍當中,成為主要領導者中的唯一外國人。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外出,亦或是做實驗,甚至是後來在造原子彈的時候都穿著旗袍,青春靚麗的吳健雄每天穿著旗袍,行走在柏克萊的校園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向當地的人們展示著東方的服飾之美。有人說民國最美的女子不是林徽因,而是吳健雄,她一身旗袍,氣質高貴,比清麗婉約的林徽因氣質更優雅大方。
  • 原子彈原理已公布,但為何還有很多國家造不出原子彈?
    核武器主要包括核裂變武器和核聚變武器,核裂變原理引爆的即原子彈,核聚變原理即氫彈。二戰時期愛因斯坦聯名數名科學家致信美國總統,儘早研製核武器是取得戰爭和發展先機的重要條件,於是世界上第一顆成功引爆的原子彈誕生於美國,被投放於廣島。
  • 金一南:從毛澤東發展原子彈,看什麼是威懾與戰略思維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引爆,而隨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整個世界隨之陷入了深深的震撼。現代世界政治運轉格局中,反威懾、威懾與再威懾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呈現層出不窮。這是保證世界格局相對穩定和避免戰爭的重要運轉。這一運轉的主要支柱是軍事科學技術與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和提高。
  • 美探索將「褐雨燕」穿浪雙體船用於水雷戰(圖)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美國《每日防務》2004年4月5日報導,美國海軍水雷戰部隊正在進行裝備(小艇、直升機和無人機)和概念的研究、測試和演示,研究如何用「褐雨燕」號高速雙體船(HSV-2)幫助水雷戰部隊完成其使命。
  • 6個猶太人改變人類發展歷程,歷史上的猶太人為何這麼強?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這樣評價猶太人:「有些人喜歡猶太人,有些人不喜歡猶太人。但凡有思想的人都不會否認這樣一個事實——猶太民族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卓越的民族。」那猶太人到底有多強大、多卓越,才會讓人又愛又恨呢?
  • 美軍購買「噴水魚」水下裝置 用於探索摧毀水雷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5日報導,美國海軍日前向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BAE)購買了價值2200萬美元、名為「噴水魚」的水下裝置,用於探索及摧毀水雷。該「噴水魚」水下裝置可裝配在艦船、直升機及無人潛航器中,通過光纖數據鏈向操控方發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