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邵嶺
■誰在定義口碑?誰在貢獻票房?
■看電影,聽藝術的還是聽股民的?
■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靠誰提升?
當2015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定格在440.69億元這個新高度,一大批「低口碑高票房」電影同時成為圈內外熱議的話題。《惡棍天使》以3.9的豆瓣評分獲得了超過6.2億元的票房,成為口碑與票房成反比的極端案例,而在此之前,《港囧》以5.9分獲得超過16億元票房,位居2015年國產影片票房首位,同樣引發過熱議。
有意思的是,與電影人和電影愛好們的激烈態度不同,來自經濟學界和產業界的人士大多較為淡定。他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所謂的「低口碑高票房」現象,其實完全符合正態分布理論,尤其是越來越多電影公司上市,越來越多電影人成為上市公司股東之後。文化領域裡的很多現象,其實都是經濟現象。他們直言,在此基礎上討論問題,才更有現實意義。
誰在定義口碑?誰在貢獻票房?
正態分布是統計學上的一個概念,意指當樣本無限多的時候,幾乎九成左右的人所做出的選擇是在平均值兩側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正態分布圖形象地稱為鐘形分布圖。
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產業經濟學教授幹春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一張手繪圖解釋了正態分布在電影市場上的體現:「以品味高低為指標,觀眾是存在一個正態分布的——品味特別高和特別低的都是少數,大多數是中間段位的。在所有觀眾都一樣自己掏錢買票的前提下,電影公司最願意討好的肯定是中間段位的大多數,因為得大多數者得票房。電影公司討好大多數人的方式是什麼?就是拍一部水平中等、針對一般人口味的電影。」
問題在於,當我們說到口碑的時候,這個龐大的中間人群是沉默的。所謂口碑,以前指的是電影研究者和影評人的意見,現在則往往以豆瓣網、時光網等文藝青年聚集的網站評分為依據,而這些人恰恰屬於正太分布圖上的少數派。他們必然對電影公司的選擇感到不滿,但是,很抱歉,他們不是電影公司看重的大多數。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低口碑高票房」,其實是電影市場中的正常現象。
看電影,聽藝術的還是聽股民的?
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近來這種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電影市場上集中出現了一批口碑與票房成反比的影片,由此引發業界關注。
首當其衝的催化劑,是電影公司上市熱。人們注意到,自2009年10月,華誼兄弟上市成為國內影視第一股之後,光線傳媒、華策影視、星美國際、博納影業等影視公司相繼在A股、港股及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阿里集團、樂視網等上市企業也將業務延伸至電影領域,成立各自的影業公司。去年國慶檔,《港囧》上映,比其票房成績更加引起關注的是導演徐崢以票房換股份,開創了電影與資本互相借力的新玩法,上市公司介入電影走向多元與縱深。
上市帶來的好處固然顯而易見,但同時壓力也隨之而來。幹春暉說:「股民會天天盯著你的票房。如果推出了5部電影,只有1部賺錢,股民不答應。結果就是你必須選擇更加安全保守的投資方向,要往有最多消費者接受的方向去生產產品。而在電影領域,就表現為滿足中間段觀眾需求的電影越來越多。」
電影院的日益普及同樣是一個重要原因。統計顯示,中國影院的票房總體增長主要得益於新影院建設驅動,2015年新增影院達到了1420家的歷史高位,全國累計銀幕總數超過3.2萬塊。這些新增影院大多數布局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以去年前三季度為例,近八成新建影院出現在此類區域。這意味著,看電影正越來越從影迷的藝術欣賞行為轉變為最普通大眾的日常消費行為——換句話說,正態分布圖的中間段正變得越來越龐大。
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靠誰提升?
在產業界人士看來,「低口碑高票房」現象引發的爭議,背後凸顯的是人們對於電影標準的分歧。電影到底是什麼?
必須承認,票房背後,是一種大眾文化需求。「很多所謂『低口碑高票房』的影片,如果我們把電影看作高端藝術,顯然是不合格的;但如果認為電影同樣也可以是茶餘飯後的消費品,那就是正常的。」幹春暉這樣對記者表示。
北京新影聯公司總經理周鐵東向記者表示了相近的觀點:「電影是以金錢為媒、以商業為繼、技術和藝術聯姻而生出的產品。從市場的角度而言,電影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聰明與否,成功與否。因為好壞是沒有客觀標準而見仁見智的東西,但以成功來界定的聰明或者用聰明而構築的成功卻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對於電影公司來說,相比於好和壞,聰明與成功顯然是一個更容易達到的標準,比如高票房。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商業電影需要類型,「電影的百年實踐證明,類型就是觀眾」。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承認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是多樣化分層次的,而電影應該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所謂的「低口碑高票房」就成為一個可以理解並接受的現象。我們當然希望那些真正有品質的電影能獲得儘可能多的票房,但前提是必須持續提升處於中間段位的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創作者在認清電影功能的前提下,將商業與藝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這恰恰是當下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