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非洲大草原上,每個食肉動物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稱霸一方的獅子,獅口奪食的鬣狗,水面伏擊的鱷魚,還有速度取勝的獵豹,它們依靠著自己的優勢,在自然界爭取著一席之地。在白堊紀時期,南美洲大陸也被一群食肉動物統治著,戰力超群的魁紂龍,成群捕食的阿貝力龍,體格強壯的馬普龍,當然還有今天介紹的主角,以速度見長的食肉牛龍。
01「完整」的化石發現
食肉牛龍化石是於1985年在阿根廷發現,而且截止目前僅發現一具,慶幸的是,這具化石非常完整,除了大部分尾巴、小腿及雙腳,完整度高達72%。這還不算什麼,在這塊化石周圍還發現它的皮膚印痕,這些印跡化石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內成骨,說明這個恐龍沒有羽毛,皮膚類似於現在的鱷魚。這也讓古生物學家還原大型食肉恐龍皮膚有了科學依據。
根據對這具化石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這具化石顱骨完全不同於之前發現的任何一種恐龍,食肉牛龍的頭部較短較厚,非常像牛頭,這也是食肉牛龍名字的由來,也稱之為牛龍。因為是首次發現的新物種,所以食肉牛龍屬(Carnotaurus)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sastrei)。根據這具唯一的骨架來看,食肉牛龍體長8米,臀高3米,體重3噸。
02食肉牛龍的標誌性特徵
除了它頭上具有一對「牛」角以外,它的眼睛小而面朝前方;脊椎骨長有翼狀突起;前肢短小;背部兩側長著數排突起的鱗片。
食肉恐龍長著一對尖角,卻是挺不可思議,我們常見長角的動物,一般是一些食草動物,而角的作用也是防禦為主。那麼食肉牛龍的角是做什麼用的呢?根據化石分析,這對角並不算大,而且不夠硬,用作攻擊敵人的武器卻是不太可能。所有,又有了一系列的猜測:「這對尖角可能是食肉牛龍成年的標誌,並跟隨食肉牛龍的成長慢慢地長大,當這對角長到一定程度就證明食肉牛龍已經成年了。」(照這麼猜測,這角卻是挺沒用的,直接看身體大小不就知道是否成年了嗎?)
除了一對小「角」,食肉牛龍還有一對「小手」,我們都知道霸王龍有一對短小的前肢,古生物學家推測,霸王龍前肢可能是為了交配時扶住對方身體,或者趴在地方時能方便站起來,在或者是捕食獵物時能穩住獵物,給其致命一擊。但是,食肉牛龍前肢明顯不是這樣,不解釋,看圖就知道了。(古生物學家目前沒有任何猜測)
除了一對小「角」,一對「小手」,食肉牛龍還有一對「大長腿」(終於講到重點了),牛龍的腿有多長呢?雖然牛龍體長只有8米,但是它的臀高有3米左右,僅股骨長度就有104釐米,什麼概念呢?所有食肉龍裡,牛龍可能只比同體長的矮暴龍矮一點點,身高甚至超過了阿貝力龍、爆誕龍、氣腔龍這些體長10米左右的恐龍。
雖然長了一對小眼睛,但是人家並不靠「臉」吃飯,人家是靠腿吃飯。這麼長的腿並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更看的奔跑速度。根據化石復原測算,牛龍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0公裡,可能是白堊紀甚至整個中生代速度最快的食肉動物,所以,「白堊紀獵豹」的頭銜,食肉牛龍實至名歸。
雖然跟暴龍科恐龍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食肉牛龍在南美洲,暴龍在北美洲,所以暴龍並不能成為食肉牛龍的競爭對手,那它的競爭對手是誰呢?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古生物!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