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元人民幣,對很多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它也許意味著老家一套房子的首付,意味著讀書十幾年的學費和開銷,意味著畢業好幾年才能攢出來的積蓄。
如果突然間銀行帳戶裡多了25萬,這對不少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但在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李明看來,這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數字而已。
在興華社工站工作的李明
跨越南北的轉帳
9月23日深夜,李明正在衝刺社工站的年度評估,突如其來的電話讓他驚訝不已。
遠在河南的母親來電告知,有人誤轉了25萬到他的農行帳戶上。「我當時第一反應就覺得是搞錯了,因為沒有收到任何簡訊通知。」
他很快又接到了另一個電話,電話那邊的聲音顯得焦急和不安,李明逐漸明白了這個巧合——失主李金生本想轉帳給妹妹,卻不小心轉給了同名的李明。
李明向李金生保證,明天上午就前往銀行辦理轉回手續。他誠懇鄭重的話語,讓對方高懸的心穩穩落地。
次日清晨,李明便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去銀行進行轉帳操作。但把這錢轉回去,比李明想像中的還要困難。那張被轉入25萬的銀行卡是李明在高中時辦理的,早就已經停用了,而且綁定銀行卡的手機號碼已經被取消了,銀行卡遠在老家,密碼也早已遺忘。
銀行裡,櫃員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李先生,雖然您的情況非常特殊,但是沒有銀行卡、沒有銀行卡密碼、沒有認證簡訊,我們不能確認這張卡的持有人,更無法為您辦理轉帳。」
李明正開展社區活動
大堂經理在了解到情況後,立刻將李明帶入VIP室,協助他進行銀行卡掛失、註銷、重新辦理銀行卡這一系列繁複的操作。
不過,大堂經理還是有一點擔心。對於這個神奇的意外,他反覆向李明確認:會不會是電信詐騙?是否和當事人確認過?李明搖了搖頭,鄭重地籤下自己的名字,將舊帳戶裡的25萬轉入新卡,再把新卡裡的錢轉回給失主。
兩個多小時的忙碌,終於把錢轉了回去。面對這從天而降的二十五萬,李明絲毫不為所動。他以積極歸還巨款的態度,展現了華農人的品格風貌。「他做了一件華農學子應該做的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華農'修徳'的校訓。」李明的導師張興傑這樣說。
李明主持文藝匯演
2019年9月26日,一封感謝信被寄往華南農業大學,輔導員王仲平看到後,馬上轉發給李明;隔天,另一封寄往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的感謝信,也在幾經輾轉下抵達廣州市北鬥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這是李明的工作單位。
社工站一下炸開了鍋,他的同事在群裡高呼「明哥威武!」李明笑了笑,又繼續投入到社區的年度評估工作中去了。
不改初心的奉獻
李明的家境其實並不寬裕,他現在仍然背負著助學貸款,家裡面也需要他每個月寄錢回去補貼家用。
大學本科時,李明家中遭遇變故,經營的餐廳被迫轉手,家裡房子和車都被抵押出去,還欠了銀行的貸款,原本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陷入了窘境,身為長子的李明肩負起了家庭的重任。一夜之間,李明走向成熟。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輔導員和助班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在學校感受到了家般的溫暖。偶爾在晚上心情不好時,李明就會跑出宿舍給輔導員打電話,那時一聊就是一晚上,輔導員有一次甚至深夜回到學校去和他談心。助班也為李明點亮生活前進的燈,經常會帶李明一起去吃飯,為他排解生活的煩惱。這一切都讓李明感受到了特別的溫暖。
他笑著說:「想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如今的李明是社工服務站的一員。在大學時期,李明就已經開始了社會工作的實踐,這樣的忙碌狀態持續了5年。
李明在研討會上分享著自己的見解
社工站裡的工作十分繁雜,社工們奔波於一線,既要處理行政性的工作,也要落實服務性工作,面向的對象也相當廣泛:青少年、長者以及家庭。讓居民們感受到人文關懷、為家庭引進醫療資源、 給殘疾人創造就業機會、在社區推開展特色服務項目……李明與千千萬萬名社工一樣,終日奔波,只為讓更多人擁有幸福感,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
在這樣一個紮根基層的服務工作中,李明擁有了很多充滿意義的體驗。他提出了一個「長者問安」的特色項目,一次李明給老人打去電話問候之時,他被老人家誤認為是傳銷人員。事後社工們將醫生帶入老人家中進行長期上門治療與護理,從一開始老人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到能一點點扶著床邊蹣跚,再到後來可以倚著牆壁在室內走動,老人的態度從起初的質疑逐漸轉化為對社工的理解與感激。現在老人家一接到李明的電話,她就會笑著問候:「是李主任啊,我最近恢復得很好,下午就不用麻煩你再來看我了。」
李明正採訪小朋友
作為一名社工,在服務中難免會感受到辛苦。雖然工作量大且繁瑣,但他從來沒有認為這是一件苦差事。他說:「我的工作是直接面向居民、給居民提供服務的,能切實地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就會覺得那些辛苦都值得。」
生死過後的樂觀
談及自己的現狀,李明言語中流露出淡然。「或許是經歷造就了我的樂觀,我曾經離死亡很近。」
2008年2月,河南省南陽市的一個小鄉鎮正在舉行廟會,豫劇戲臺搭起,鑼鼓喧囂,人聲鼎沸。正在念初三的李明也準備與同學一同趕往廟會。他們從礦區一旁的小山坡上經過,一根根用竹竿臨時搭起採礦用的高壓電線聳立在一旁。誰也沒想到,就在李明經過的一瞬間,身旁的竹竿突然倒塌,高壓電線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他的右肩上,直接把他甩到高空,然後重重落地。兩萬伏的高壓電,瞬間就讓李明失去了意識。
李明組織街道活動
李明足足在醫院躺了兩個月,緊接著打了將近三個月的消炎針。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李明帶來許多終身無法恢復的傷痕。攤開雙手,那兩隻手的手心上密布著厚厚的繭,以及當初因手掌被炸爛遺留下來的白色疤痕。一道如碗大的白色疤痕盤踞在李明的肩膀上,留在右腿小腿肚和右腳腳側的疤痕更大。
然而禍不單行,在這一次電擊事件死裡逃生之後,命運再一次給了他嚴峻的考驗。
李明微微側過臉,一道長達十幾釐米的疤痕從他的耳根蜿蜒至下巴。高二那年臉部患上毛細血管瘤,這是大二時手術後留下的痕跡。
接受採訪中的李明
雖然這些波折讓李明飽經磨難,也給他的生活留下永遠的傷痕,但是李明並沒有抱怨,反而更加感激生活,感激一路走來遇到的善意和溫暖。他笑笑說:「活著就好,過好每一天就好。」
如今每年回家鄉過年,李明一定會抽出時間,提上禮品,去拜訪當年將他從瀕死狀態下喚醒的語文老師,還有經驗老道、處理得當的電工。「能在高壓電擊之下保住一條命,我非常感激他們。」
探望恩人後,李明又帶著感恩的心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社區工作中去了。
來源:華南農業大學 採寫|新媒體工作室 李瑤傑 徐怡帆 鮑穎婕 馮瀟慧 圖片|新媒體工作室 劉潤東 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新媒體工作室 李瑤傑 馮瀟慧 初審|謝韓 覆審|方瑋 終審|郭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