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發表英國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
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8日刊登了一款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顯示這款由牛津大學科研人員領銜研發的疫苗AZD1222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能使接種者體內產生對新冠病毒強有力的免疫反應。中期分析結果顯示,受試者先後接種兩劑標準劑量的這款疫苗後,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可達62%;而如果接種一劑低劑量疫苗後再接種一劑標準劑量這款疫苗,有效性能達到90%。疫苗有效性的分析基於在英國和巴西參加臨床試驗並接受兩劑疫苗接種的11636名志願者的相關數據。
國際最新研究: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最新研究還發現,在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風險更高的同時,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該論文也提醒說,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的疾病嚴重度偏高,但是這一點未經大規模全局數據分析的證實。
覆蓋全國31個省份!國藥控股開展新冠疫苗全國配送演練
近日,國藥控股已啟動關於新冠疫苗配送的全國物流演練工作,紮實做好前期各項準備,以確保冷鏈物流配送全過程安全、高效。演練涉及應急救援方案及全鏈條演練流程,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計40餘家省、地市級公司參加,涉及質量、信息、客服、倉儲、運輸等關鍵操作環節,包括幹線運輸和落地配送至各區縣CDC或POV的場景。
義大利一兒童去年11月已感染新冠 歐洲才是新冠最早出現地再添證據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布的一份新報告,新冠病毒最早在2019年11月底就在義大利傳播,這為其它一些表明新冠更早出現在歐洲的研究又增加了一份證據。該報告稱,檢測顯示,義大利米蘭地區一名兒童於2019年12月初感染了新冠,大約3個月後,該國發現了首個新冠病例。當時,新冠的一些症狀被誤認為是麻疹。
四名輝瑞疫苗志願者出現面癱 三周自行痊癒不一定與疫苗有關
英國藥品監管機構日前消除了對輝瑞公司和BioNTech新冠疫苗的安全擔憂,此前有報導稱,在美國的一項試驗中,有4人感染了貝爾氏麻痺症。這種症狀通常是暫時的,由於神經不能正常工作,一側面部的肌肉會下垂。
輝瑞疫苗被曝兩例嚴重不良反應 英國警告有嚴重過敏史者不宜接種
當地時間周二(12月8日),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的兩名成員在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了嚴重過敏反應。對此,英國當局警告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不宜使用該疫苗。據悉,這兩名NHS工作人員都有嚴重過敏史,並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在接種疫苗後不久,他們出現了類似過敏反應的症狀,或嚴重的過敏反應,但在接受治療後恢復了。
首封「家書」!天問一號預計春節前後被火星捕獲
12月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研製團隊,以「天問一號」的口吻,寫了首封「家書」。信中稱:目前「天問一號」一切均好,已飛行了快3.5億公裡,對地球距離約9250萬千米,對火星距離約1400萬千米,預計春節前後被火星捕獲。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懷柔一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據悉,「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演化奧秘。
SpaceX星艦著陸時發生爆炸 馬斯克卻高興發推祝賀「成功了」
周三,SpaceX將其最新的火箭原型發射到大約4萬英尺高空,直到最後一刻,這一試飛似乎都是成功的。火箭在飛行近7分鐘後試圖著陸時因撞擊而爆炸。但好在是在做測試,原型機上沒有任何人員,SpaceX在發射前幾個小時就清理了發射場地的人員。儘管測試以爆炸式的方式結束,但馬斯克卻表示測試非常成功。
NASA發布載人登月計劃詳細報告 擬帶回85千克月壤樣本
NASA)當地時間12月7日發布了有關其新登月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長篇報告。NASA發布的報告長達188頁,為預計於2024年將發射的「阿爾忒彌斯三號」設定了七大科學任務,比如研究月球、地月系統和太陽系演化,以及在月球環境中進行科學實驗。此次任務還計劃從月球表層和地表下收集總計85千克的月球土壤樣品。
美公布旨在重返月球的「阿耳忒彌斯」計劃太空人陣容
美國副總統彭斯9日公布了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阿耳忒彌斯」的太空人團隊名單,18名太空人中男女太空人各9名。美國航天局在9日發布的一份新聞公報中說,按「阿耳忒彌斯」計劃的目標,美國太空人將於2024年重返月球。但外界普遍認為,由於研發進度、資金投入等諸多因素困擾,這一時間表很可能會推遲。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 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
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科學家製作出「扛造」的超薄柔性OLED
在12月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研究者展示了一種高效穩定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其總厚度約為12微米,可以完全浸泡在水或細胞營養介質中數周而不會發生實質性降解。為了防止器件快速降解,Malte C. Gather等人將OLED活性層嵌在一種封裝薄膜屏障之間,這種屏障由聚丙烯腈-丙烯和金屬氧化物的交替層形成。
新型光學傳感器重大進展:模仿人眼感知更逼真
據《應用物理快報》近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在新型光學傳感器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學傳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體變化的能力。這一成果有望帶來圖像識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中科院專家提取2600年前大墓DNA信息
近日,中科院專家應邀來到洛陽,對新發現的2600年前戎王級大墓(編號M15)進行骸骨樣本採集,以便通過提取相關的DNA信息,探尋陸渾戎這一族群與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動行為,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參考依據。實地取樣中,專家優選顳骨與牙齒提取DNA。據介紹,顳骨中有一個封閉的三角空腔,有助於DNA存留;牙齒有堅硬的釉質保護,存在DNA的可能性也較大。
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發現植物新種紫唇姜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在雲南新平發現一種姜屬植物新種:紫唇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Annales Botanici Fennici上。2018年,科研人員在雲南新平進行植物調查的過程中,採集到這個叢生的姜屬植物。由於其紫紅色的唇瓣,而取名為紫唇姜。
寧波大學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科研人員發現,切葉蟻外骨骼上類似「盔甲」的塗層是由成千上萬微小的片狀晶體構成的,能夠硬化外骨骼。它們的化學成分是鎂含量很高的方解石。「盔甲」會隨著切葉蟻的成熟而增加硬度,並近乎覆蓋全身。
中國學者主持制定的竹炭系列國際標準發布
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張文標主持完成的《通用竹炭ISO21626-1:2020》、《燃料用竹炭 ISO21626-2:2020》和《淨化用竹炭ISO21626-3:2020》3項國際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竹炭》系列國際標準的制定和發布,標誌著我國竹炭產業的先進技術已經走向世界,在竹炭產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南京大學研製出能顯著降溫的新材料 可高效反射陽光、輻射散熱
南京大學光熱調控中心研製出一款新材料,利用輻射製冷原理,能夠實現低於環境溫度5攝氏度至7攝氏度的製冷效果。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學碩士生李朵介紹,新材料學名「聚合物納米纖維(es-PEO)薄膜」,研究團隊通過微觀層面的分級設計,讓材料能夠高效地反射陽光,並通過輻射散熱。
法國獲準研發「超級戰士」:可用藥物和內置晶片強化士兵
法國軍事倫理委員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法國軍隊獲準研發「超級戰士」,包括使用藥物、假肢和植入晶片強化士兵的大腦和體能。報告稱法國軍方還獲準研發位置追蹤和武器系統聯動能力,還可以用藥物消除士兵的疼痛、疲勞和壓力,強化他們的意志,以應對被俘虜和囚禁等局面。
青光眼新療法誕生:注射水凝膠引流減壓,一針有效性長達6個月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治療青光眼的新方法,可以用一年兩次的注射來代替每天滴眼藥水和手術,以控制眼部壓力的累積。這種可能的治療方法可能成為第一個非藥物、非手術、長效的青光眼治療方法,它使用一種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注射來製造一種粘性水凝膠——一種吸水的交聯聚合物結構——為多餘的液體離開眼睛開闢了另一種途徑。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自然》: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
12月10日,一項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的研究指出,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過去100年,建築、道路、機器等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個人每周都會產生相當於其體重的人為質量。研究稱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2040年超過3兆噸。20世紀初以來在乾物質基礎上的生物量和人為質量估算(綠色線代表生物量)。
PNAS: 大腦如何記住準確的時空信息
在記錄27名志願者大腦中海馬體的電活動時,研究人員讓他們執行「自由回想」任務,其中包括30秒鐘讀取12個單詞的列表,做一個簡短的數學問題以分散他們排練列表的注意力,然後在接下來的30秒內,從列表中儘可能多地調用單詞。團隊發現的結果令人興奮:他們不僅識別出大量的時間單元,而且觸發這些單元還可以預測個人將單詞及時連結在一起的能力(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聚類)。最後,如所預測的,這些細胞似乎在人體內表現出相差的特性。
2/3的私立高校未招滿 港私立大學今年嚴重生源短缺
據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導,香港教育局最新數據顯示,當地28所私立大專院校中,至少19所都沒招滿2020/21學年的學生。除了本地學生人口減少因素外,去年「修例風波」影響很多內地學生赴港求學的意願。據介紹,香港私立高校主要接受的是未考上公立大學的考生,而8所公立大學在過去數年未減少招生。
財政部提前下達10.02億元 助力雲南高校改革發展
日前,財政部提前下達2021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預算,其中,雲南省預算金額100200萬元,待2021年預算年度開始後,將按程序撥付使用。《通知》要求,各地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本地區高等教育戰略規劃和改革發展實際情況,統籌推進本地區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建設。在分配相關資金時,要強化政策導向,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向辦學質量高、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校傾斜,加大對醫學教育、師範教育支持力度。
贛州2所高校5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共認定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贛州市2所高校共5門課程入選。贛州入選的2所高校5門課程分別是:江西理工大學《詩情畫意的光學》入選線上一流課程,江西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基礎》《ERP原理及應用》、贛南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入選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贛南師範大學《「長徵源」革命歷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入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廣東擬新增8所博士碩士授予單位 推薦高校各具特色
9日,廣東省教育廳公示了2020年廣東省擬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推薦名單、擬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推薦名單。8所高校擬新增為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8家單位擬新增233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據悉,廣東藥科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財經大學3所高校,入選推薦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韓山師範學院、嶺南師範學院、肇慶學院、廣東金融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5所高校,入選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
深圳先進院獲批7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今年該院牽頭獲批7個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分別在「合成生物學」「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以及「發育編程及其代謝調節」三個重點專項中,獲批總經費8683萬元,獲批項目數量和經費總額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國科研院所第一。
湖北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聯百校轉千果」雲對接近4億元
近年來,湖北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近3年,湖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均超過1000億元,增幅保持15%以上,2019年達到1449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截至目前,湖北省「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雲對接活動已籤訂合作協議100餘項,成交總額近4億元。
洛陽市新增兩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河南省科技廳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名單,該市的河南省齒輪製造及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河南省塑料模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名列其中。
濟南計劃5年內投入200億元促科技綜合實力提升
「未來3-5年,濟南預計投入200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持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區塊鏈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項目建設,全面提升科技綜合實力。」濟南市財政局總經濟師丁國春12月9日在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廣東:將通過降低戶籍、社保等門檻 為青年人才購房提供便利
12月10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官方微信號消息,近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與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青年安居計劃」高校應屆畢業生住房保障服務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提出,力爭到2022年基本實現珠三角地區城市每年新增供應的公共租賃住房和人才住房面向高校應屆畢業生的比例不少於20%,非珠三角地區城市不少於10%。
山東:鼓勵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為鼓勵承擔省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科研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山東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研究制定了《關於鼓勵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若干措施》。
科技局: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批建
12月9日,科技部網站公示了第九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名單,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名列其中,正式獲批建設。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按照「核心區—示範區—輻射區」三個層次布局。核心區位於常州西部金壇區境內;示範區覆蓋金壇全區,以及常州溧陽市、武進區和新北區的相關種植(養殖)區域;輻射區主要為常州全市以及太湖流域周邊地區。核心區規劃面積4.9萬畝,分兩個片區,其中:水產、水稻片區面積3.8萬畝,位於金壇區南部長蕩湖西側指前鎮。茶葉片區1.1萬畝,位於北部茅山山麓薛埠鎮。
東莞百萬年薪招攬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2020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9日提供269個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型、科研型等相關聯的高端崗位,招引人才需求達1085人,年薪最高達100萬元(人民幣,下同),還可享受150萬元生活補貼,吸引了包括180名海外博士在內的眾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參加洽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出爐
2020 年12月10 - 1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榜單發布儀式在浙江紹興隆重舉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獲獎人名單出爐,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助理教授巨龍、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等人。
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逝世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逝世,享年92歲。她參與了諸多科學項目:原來研究的是原子彈分離膜,從1970年代開始,她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研究工作。1970年,她領導的科研組在1974年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