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裡,石頭是天然之物,飽受日月之精華,用石頭做鎮宅石也就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其間的擺設和內涵更是講究。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卻蘊含著自然界千百年的特殊磁場,皇家更是看重石頭中的玄機,於是,在昔日的皇家園林中,我們會發現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奇石。它們有些作為裝飾布景,有些作為帝王祈福鎮國的「寶物」,這些石頭為什麼這麼神奇?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是世界上最為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自公元1151年金主完顏家族遷都燕京,歷朝歷代均有修建,直到1750年乾隆帝為慶祝母親的壽辰大規模改建擴建,才形成今天頤和園的規模,整個園區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大部分組成。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代「三山五園」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座皇家園林,乾隆皇帝當年把頤和園劃分為萬壽山與昆明湖兩個區域,環以圍牆,稱清漪園。如今遊覽頤和園,園內有幾塊大石頭雕琢的「鎮園之寶」,便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致。而這幾塊大石頭,各有一段傳奇故事。
樂壽堂前是「敗家石」
青芝岫,俗稱「敗家石」,產自房山區,為明朝官員米萬鍾收集,後被清朝乾隆皇帝看中,運到頤和園中。
頤和園內有個園中園叫「樂壽堂」,院內有一塊橫臥在漢白玉石座上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但是,這塊石頭的名字雖然好聽,「俗名」卻不怎麼樣了,因為大家常把它叫做「敗家石」!「敗家石」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典故?
這塊所謂的「敗家石」產自北京西南房山區,是四百多年前明朝官員米萬鍾發現的。相傳米萬鍾是宋代米芾後嗣,愛石成癖,人稱「友石先生」,他一生走訪了很多地方,爬山涉水,不畏艱險,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
過去的北京,出了二環後,荒地非常多,偏偏海澱區有一片荒地被米萬鐘相中了,他覺得此地風水極佳,便出錢派人開墾,精心設計,用心營造了一處園林,取「海澱一勺」之意,命名為「勺園」(今北京大學校園內)。米萬鍾為了尋求勺園中的置石,不辭辛苦踏遍京郊荒山野嶺。
某一日,米萬鍾來到大房山尋石。他發現一塊長8米、寬2米、高4米的巨石,此石經自然風化後,通體千孔百穴,嶙峋瘦透,堪稱奇石。米萬鍾痴勁大發,欲將此石搬到北京府內收藏,可是石頭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馬拉不動。有人給他獻策說,秦始皇修長城時,不是用修水道的辦法搬運山石的嗎?米萬鍾覺得也只有這個辦法了。遂僱用百餘人,開山鋪路,又在路旁每隔三裡打一眼小井,五裡打一眼大井。在嚴冬以水澆路,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用四十匹馬拉著巨石在結冰的路面上滑行運輸。如今,在房山、豐臺還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古村,究其背景就跟米萬鍾運石有關。
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錢,當巨石被運到平原區域的良鄉時,不少朝中官員和文人都慕名去欣賞這塊巨石,這一盛況也驚動了魏忠賢私黨。米萬鍾對奸臣當政者不平不諛,魏忠賢手下私黨名列五虎之一的倪文煥假造罪行,誣害米萬鍾,使他獲罪丟官,這塊震動京都的靈秀巨石從此被擱置在良鄉,中止運送。米萬鍾生怕說出真情會惹出更大禍患,就假託因運石財力耗盡,只好丟棄路邊,爾後人們越傳越出奇,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米萬鐘身後,這塊石頭被棄放在原地,一些文人閒客常到良鄉憑弔,舞文弄墨抒發思念之情。百年之後,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歸來,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姿態不凡的「敗家石」,並對其讚不絕口,愛不釋手,他如獲珍寶,欲將其移到頤和園中。當時樂壽堂的正門「水木自親」已經修好,為了將「敗家石」運進樂壽堂,乾隆皇帝不惜拆牆破門,將其安放在樂壽堂前,又在它左右分別豎起了兩塊形狀別致的柱狀太湖石,以烘託之。
皇太后得知此石來歷後道:「此石既敗米家,又破我門,其名不祥!」因此大為不悅。乾隆把此石置在樂壽堂後,經常觀望欣賞,考慮到母親的諱忌,根據此石的形狀和潤色,取意石巖突兀如青芝出岫,起名「青芝岫」,並將三個字刻在石頭上。大臣和太監們等非常領悟乾隆的愛石心態和用意,各施技藝,渲染「青芝岫」之美,讚美其中的吉祥神韻和皇權象徵,竭力說服太后接受這塊「敗家石」,最後太后認同了此石。乾隆稱心如意,就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四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
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塊「青芝岫」依然安置於樂壽堂前,每天熙熙攘攘的遊客在這裡欣賞昆明湖的湖光山色和樂壽堂的精緻恢弘時,定會注意到這塊巨石。當然,奇石「青芝岫」這一稱謂並不好記,反而是「敗家石」這個俗名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仁壽殿內有壽星石
壽星石
與「敗家石」不同,頤和園內還有一塊來自「勺園」的奇石,它有一個很好的名字,叫「壽星石」。「壽星石」位於仁壽殿門內正中,連石座高約5米、寬2米,正面欣賞這塊奇石,其輪廓酷似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因此將此石稱為「壽星石」。
壽星石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頤和園時從勺園移來的。明代滅亡後,勺園歸清代官家所管,不久建為弘雅園。康熙年間,該園被賜給鄭親王作為府邸,康熙親自為該園題寫「弘雅園」三字;乾隆時期,弘雅園改為集賢院,賜給文華殿大學士和坤,和坤大肆擴建,並將其改名為漱春園,使其成為當時京西的一座名園;嘉慶四年,和坤被治罪,漱春園被收歸內務府,改為墨爾根園;民國八年(1919年),墨爾根園被賣給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而這塊「壽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一代石痴米萬鐘的勺園,還是鄭親王的弘雅園,抑或是和坤時代的漱春園,還是後來的墨爾根園,現在已無從考證。不大的園林在400年間跑馬燈似的換過五次主人,「壽星石」的身世也成為了永遠的秘密。
如今,當遊人步入頤和園仁壽門,一眼便可以看到這塊「壽星石」,巨石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閃爍著睿智的目光,迎接著清晨的日出與瑰麗的晚霞,讓遊人在這優美的皇家園林中發出一絲懷古的感慨,嘆一回歲月的滄桑。
頤和園的長廊非常有名,然後長廊的盡頭有一個院子往往被眾人忽略,院中有個「石丈亭」,這並不是一個亭子,而是由15間屋子組成的院落。院內有石,名為「丈人石」。追溯這塊石頭的故事,要從另一位「米」家的名人說起,他就是宋代書畫家米芾。米芾是一個喜石成癖的人物,此人違世脫俗、倜儻不羈,人稱米癲。他曾做官安徽無為軍,到任之時看見官署立石頗奇,喜曰:「此足以當我拜」。便命人取來官服、笏板對石下拜,呼之為兄。這便是石丈亭取名的典故,在此,「丈」作長者講。米癲拜石常作為繪畫的題材,頤和園的彩畫中,也有這個主題。
乾隆之所以取「石丈亭」這個名字,是因為「丈人石」高可過簷,體態優美,溫潤挺秀,石身上百洞千窩,既透且漏,頗有古玉雕的風韻。於是,乾隆便引用了米氏拜石的故事,反覆寫了許多石丈亭的詩。當然這塊石頭並非原來米芾拜過的,而是修建清漪園時,各地官員向乾隆爭獻寶物以求巴結討好,一位姓曾的官員送給乾隆的。
巨石雕成的「清晏舫」
頤和園還有一處引人入勝的奇石,便是石舫了。石舫原名清晏舫,關於清晏舫背後的故事更是幾度波折,它不僅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更是賦予了頤和園這一皇家園林一定的政治文化色彩,同時又在時刻提醒著人們勿忘歷史砥礪前行。
中國傳統園林中最獨特的一種水上建築便是舫,它的建築外形和內部結構都與舟船極為相似,故稱之為「舫」。這種舫式建築不僅可以豐富園林中的景致,還可以供人們在舫內遊玩宴飲,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作為皇家園林頤和園,其「石舫」堪稱中國園林建築中的「舫之珍品」,船體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鐫刻有磚雕裝飾,整座石舫精巧華麗。
這座石舫建於清代乾隆時期,不過,乾隆皇帝建造這「石舫」的本意,並不單單是坐船暢遊昆明湖,也不是因為對「舫」情有獨鍾,而是別有一番用意。從乾隆皇帝的大作《御製石舫記》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凜載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虛明洞達,職思其居。」為建石舫,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雪棹煙蓬何礙凍?春風秋月不驚瀾,載舟昔喻存深慎,盤石因思奠永安。」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其實是想借用古訓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來告誡後人「水不能覆」,並喻示清王朝堅如磐石。遺憾的是,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被千裡迢迢乘著堅船帶著利炮而來的英法侵略者所焚毀。光緒十九年石舫重建時,按慈禧意圖,原為古建築形式的舫上艙樓改建成了西式艙樓,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觀賞風景和飲宴的地方。
頤和園的這艘大石船不僅見證了清王朝的覆滅和歷史的滄桑巨變,更證明了只有政治清明、吏治廉潔、百姓擁護才是百世不移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不斷興旺的不朽基石。幾經周折的頤和園「石舫」,時至今日,作為和平年代的一處盛景,仍然傲立在昆明湖之上,成為頤和園內一大特色景觀。
玉瀾堂內覓「母子石」
頤和園裡還有兩塊石頭,與清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這兩塊石頭被人稱為「母子石」,位於玉瀾堂內。玉瀾堂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經兩次劫難,被毀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後的玉瀾堂是光緒皇帝在頤和園的寢宮,就方位來看,玉瀾堂東臨上朝處理政事的仁壽殿,西北靠近慈禧居住的樂壽堂,後有光緒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館。
在玉瀾堂正門外有一對守門的石頭,高約2米,是極普通的兩塊巖石,左為鐘乳石,右為角礫灰石,石體既無形又無紋理,質粗平淡毫無生氣,但卻是慈禧太后命人特意從靜宜園(香山)移來的。此兩塊石頭何以被慈禧老佛爺如此稀罕?自有一段曲折生動的故事在其間。
傳說此二石絕非園林造景之置石,乃慈禧太后以「母子」之情為喻,告誡光緒所立的二石。光緒初登帝位時年僅5歲,慈禧藉此垂簾聽政,至光緒十三年皇帝親政時,慈禧仍控制朝政,並握有任免大臣的權力。而光緒血氣方剛,是一位想有一番作為的青年,同時又受其師翁同龢的影響,想擺脫慈禧的控制。光緒二十一年,滿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國內外危機日益嚴重,光緒受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思想的影響,欲發動維新變法運動。慈禧察覺此舉後,懼怕變法推行會威脅她的統治地位,特意在光緒的寢宮門前設置了這兩塊石頭,稱之「母子石」,欲以母子之情牽制光緒,並明確告誡光緒不能擺脫她的控制。
189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朝廷官員分成了以光緒為首的變法維新派和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這場鬥爭波及朝廷內外及全國上下,而鬥爭的主要場所就在頤和園。光緒在多次聽取改良派的意見並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後,於1898年6月11日頒布「上諭」,宣布變法的政治綱領,又陸續頒布數十道改革詔令,這對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來說無疑是一顆重型炮彈。慈禧立即進行反擊,用她的權術策劃種種陰謀,於9月21日的清晨發動政變,發布「上諭」說光緒有病請太后再次「訓政」。她廢除了變法法令,下令逮捕康有為、譚嗣同等改良派,囚禁光緒於中南海的瀛臺,後又轉移到頤和園的玉瀾堂。這時的玉瀾堂已完全改了模樣,前後左右修了磚牆,門口有太監站崗,封閉成一座監獄。光緒完全失去了行動自由,御膳也一落千丈,「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
現在的玉瀾堂已基本恢復了皇帝寢宮的面貌,但是為了使中國歷史上的戊戌變法留些實物,東西配殿的暗牆依然保持著原樣,使這座古建築更具有了其歷史文化的韻味。「母子石」原封未動,作為歷史的見證,它承載著留給後人的思考。
相關連結
歷經風波的「青蓮朵」
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清代帝王歷經150餘年創建和使用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所謂「園無石不秀」,圓明園的眾多景觀中不乏奇石的身影,這在乾隆御製詩中也有描述。乾隆御製詩多達5萬餘首,詠及圓明園者有2300多首,其中有不少詠贊奇石之作。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作《藻園五詠》中,便有詠「石」之作:「莫謂一拳小,請看九仞高。飛來舞鸞鳳,捲去擁波濤。得受衣冠拜,誰能繩墨操。置之滄海上,端合架神鰲。」
可惜的是,如今歷經浩劫的圓明園早已面目全非,園中的奇石也早已流落各處,其中有的或許有跡可循,有的卻不知所終。曾存於中山公園社稷壇西門外的太湖石「青蓮朵」,便是圓明園中的寶物之一。「青蓮朵」橫臥長度達2.2米,狀如佛手,原為圓明園長春園茜園之舊物,為茜園八景之一,「青蓮朵」也被稱為「芙蓉石」,是南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城(今杭州)德壽宮內的原物,又稱「德壽石」。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趙構禪位於太子孝宗後,自稱太上皇,命人改建宗陽宮為德壽宮後,移居在此頤養天年。高宗酷愛山水,宮內引水為池謂「小西湖」,疊石為山曰「飛來峰」,並廣築亭臺樓閣,遍植奇花佳木。德壽宮建成後規模宏大,由於高宗喜歡奇石,喜獲此石後,高宗便把它安置在德壽宮內,更名為「德壽石」。
朝代更替到清代,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南巡時,遍訪西湖名勝,行至德壽宮遺址時,看到那塊矗立於雜草叢中的奇石,非常喜愛,當時的地方官看在眼裡,領悟「聖意」,轉年就將「德壽石」從杭州輦運到北京。那年正值圓明園長春園「茜園」修建完成,乾隆便將此石置於茜園太虛空院中,並御筆寫下「青蓮朵」三字,再題詩一首。
乾隆皇帝非常珍愛此石,曾多次為其賦詩,以紀其事。乾隆三十二年的詩中寫道:「昔年德壽石,名曰青蓮朵。梅枯石北來,惟餘碑尚妥。德壽豈復存?久矣毀兵火。不禁興廢感,碑亦漫漶頗。因此為撫跡,驛致江之左。新碑臨舊碑,那見梅石我?重摹置石側,為結無緣果。」後又賦詩:「石過江來碑獨在,江梅春到總依然。」讚頌青蓮朵是「皇山峭透房山壯,兼美端堪傲米家」。
可惜時間到了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奇石遺落在在殘垣斷壁中。1927年北洋政府建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內務總長代總理朱啟鈐將一部分圓明園中的太湖石移到中央公園保護起來,其中就有「青蓮朵」,使這一南宋時期的寶物保存至今。
「青蓮朵」經歷了900年風雨滄桑後,奇石不斷崩裂,早已不是「青蓮」形狀,只能從現在的輪廓想像當年玲瓏別致的樣子了,石上所刻三首詩也風化的無法辨認。2013年5月12日,奇石青蓮朵再次搬家,從中山公園移到了新建成的中國園林博物館中,為園博館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除了皇家園林,北京的王爺府中也有不少奇石,其中尤以恭王府的石頭最多。在和珅當政的二十多年裡,他利用一切手段斂財,和珅被抄家時的家產相當於朝廷十幾年的財政收入,於是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恭王府作為大貪官和珅的府邸,園內奇石頗多,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園子裡一塊瘦長高聳,大概有兩米多高的巨石,這塊巨石形狀有點像個小男孩。關於這塊石頭的來歷,據傳有一次他去南方,發現了這塊石頭,很是喜歡,便派人運回府中,埋於此地,下面埋了兩米,上面露著三米。和珅之所以喜歡這塊石頭,是因為他的老婆很多,卻沒有兒子,和珅見此石很像一個婦人抱著兒子的輪廓,便運回家,希望自己能有個兒子。第二年,和珅的大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豐紳殷德,這個兒子是和珅一生中唯一的兒子,長大後娶了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女兒。
中國觀賞石以其特有的人文色彩和自身優勢滌蕩著中國文化傳統,使之文化內涵廣博深遠,富於禪思和哲理。石頭文化起源於商周,成熟於唐宋,繁榮於明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觀賞石文化更是中國多學派文化思想的回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標題:頤和園內尋奇石)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蓮 蓮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