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文學是中國文學界和思想界的一曲華章,從80年代到新世紀,經典輩出,創作不衰。作為先鋒派文學的重要陣地,三十年來《花城》雜誌、花城出版社與先鋒文學作家淵源深厚。2016年,《花城》雜誌、花城出版社隆重推出兩位代表作家呂新、北村新作《下弦月》和《安慰書》,並重版他們的代表作《撫摸》與《施洗的河》。
為回顧和紀念「先鋒文學三十年」,對當代文學進行反思和討論,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與《花城》雜誌、花城出版社於2016年11月20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共同舉辦「先鋒的舊愛與新歡——《下弦月》《安慰書》北京首發式暨研討會」。著名作家呂新、北村,著名評論家陳曉明、孟繁華、賀紹俊、陳福民、李洱、張檸、李雲雷、張莉、劉瓊、張曉琴、曹霞,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花城》雜誌前主編田瑛、主編朱燕玲等嘉賓出席了會議。全場嘉賓對先鋒文學的傳統與傳承、兩部新作的內容與藝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對兩位作家作品中創造的小說觀念、敘述方法和語言經驗給出了相當高的讚譽。
張清華
會議由張清華主持,他認為,先鋒文學是可以與世界進行對話的重要文本,是不可忽視的文學精神和歷史現象。《花城》雜誌主編朱燕玲向作家和學者致敬,她以1993年《花城》推出先鋒小說叢書為原點,回憶了先鋒作家與花城出版社的淵源。她認為,討論先鋒文學是探討文學新樣本、捋清先鋒的來龍去脈的至好切入點,在新媒體、自出版大力發展的當下,先鋒文學依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因為先鋒不僅是形式,更是種精神。
呂新
呂新在發言中表示,《下弦月》處理的是自己喜歡且熟悉的題材,是自己懷著悲涼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作品。
北村
北村說,《安慰書》是沉寂十年推出的作品,心情有些忐忑。他表示書中內容並非選自現實題材,也沒有多少時代精神可言,寫作只是為了回應內心。
田瑛
《花城》雜誌前主編田瑛回憶了與呂新的「生死之交」,細數了幾十年來發生在二人身上驚險又動人的故事,讚揚了呂新的人品和文品。他表示,呂新與北村的寫作都很純粹,稱讚他們未曾動搖的純文學信念和在突破寫作藩籬中作出的種種嘗試。「他們對純文學的堅守迄今沒有動搖過,他們與眾不同,尤其是他們二人幾乎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這在炒作之風盛行的當下是很難得的。」田瑛表示《花城》雜誌見證著先鋒文學走到今天經歷的高潮和低谷,以後也會繼續關注先鋒文學的動態與走向。他也期待著兩位作家在未來給予讀者更大的驚喜。
陳曉明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認為先鋒文學是一種獨特而複雜的文學現象,如果將先鋒文學描述為作家和批評家的「合謀」,其實是對現代話語的誤讀。他很早就關注北村和呂新,讚揚他們是純粹的先鋒文學作家:北村早年致力於探索語言秘境,後轉向現實挖掘,作品中提出許多隱喻性和精神性的問題;呂新是最早解決鄉村敘事和現代、後現代主義關係的作家,在對現代、後現代語言的借鑑和使用的基礎上書寫著鄉村經驗,他的作品中既有傳統的、民間的韻味,又有現代的、先鋒的意味。
孟繁華
瀋陽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孟繁華認為,先鋒文學是從語言和形式上進行變革的文學,作為精神的先鋒文學和作為意識形態的先鋒文學是不同的,他倡導作家發揚先鋒精神,對現實進行正面強攻的書寫。孟繁華認為,呂新的《下弦月》表達了深刻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是一部結合現實關懷和美學關懷的好作品;認為北村在《安慰書》中嫻熟地使用先鋒文學複雜性的寫法,挖掘了人性的深度,反映出作家很高的文學眼光和很大的文學格局。孟繁華也指出,北村在處理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轉變方面有些決絕,其中對世界絕望感一覽無餘。
賀紹俊
文學批評家賀紹俊認為八十年代先鋒小說受外國小說影響,出現所謂「現代派」和「偽現代派」,有很多模仿的痕跡。但北村的《撫摸》和《施洗的河》是從模仿外來作品到同中國心理相結合的作品,反映出的現代派也是從作家內心和中國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現代派,對先鋒小說起著定型的作用。在當下,處於轉型之中的先鋒文學雖有回歸現實主義的傾向,但仍保持著先鋒的敘事方式和自由精神,嘗試著關照世界的各種方式。賀紹俊認為《下弦月》和《安慰書》在當下現實主義的語境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指出呂新的寫作原點是從內心出發,自如地使用先鋒文學的敘述策略把鄉土寫作融合在頑固傳統的寫實之中;北村則走向宗教精神的場域,堅持叩問形而上的精神和存在。
張檸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認為,先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他對在場的創作方向研究生提出希望:要讓文學的肉身飛揚起來,形象力量永遠大於觀念力量。張檸認為,北村在追問和實踐思想介入情境和形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面有著重要探索。《安慰書》用偵探小說的寫法解讀思想,在主題上延續了《憤怒》和《我和上帝有個約》中對「罪和惡」的思考。至於《下弦月》,張檸認為呂新雖然致力於探究鄉土體驗的現代方式,但作品中反映出的注重使用價值,展示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特徵卻說明了作家骨子裡仍然是鄉土的。
李洱
作家李洱認為,不斷突破作家想像和觀念的經驗促使作家轉向現實書寫,這也是構成先鋒小說轉型的重要原因。他印象比較深的是北村的「者說」系列,認為解讀北村是進入中國現實經驗的一把鑰匙。李洱指出呂新在寫作上更接近蘇童,他們的作品像印象派繪畫那樣散發著朦朧深遠的美感。「蘇童作品中營造著腐爛感的情境,而呂新則用現代句式描畫了最質樸的雁北鄉村生活,營造出明朗清新的氣氛。」
陳福民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認為,《花城》是把先鋒文學姿態堅持的最持久和正宗的雜誌。他指出先鋒文學和傳統文學在根本意義上都是解放和自由的,但前者在形式上表現得更加開放和多元。同時,先鋒文學和傳統文學也是充滿博弈的:現實主義作家通常是文化保守者,先鋒文學則恰恰從攻擊文化關懷開始的。陳福民認為,北村的《安慰書》從複雜的「不信」走到堅定的「信」,將敘事裝在先鋒的套子裡,表現了對現實的思考。他評價呂新是 「依然年少,菩薩心腸」,指出作家用先鋒的筆法處理鄉土,將鄉土經驗融入現代經驗,使北方的鄉村免於裸露和粗俗。只是呂新也有過於執著於從經驗和回憶中獲取寫作資源的傾向,因而他希望作家能在未來的寫作中將獲取經驗的路徑打開。陳福民認為這兩部作品代表了現實主義和先鋒主義相結合的新高度。
此外張莉、李雲雷、劉豔、張曉琴、曹霞等青年學者也加入了討論,2016級文學創作方向研究生孟學珂代表學生發言。最後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總結髮言,代表南方傳媒集團對參會單位和嘉賓的支持表示致敬和感謝,高度評價了研討會的作用和意義。
呂新《下弦月》講述了被時代洪流裹挾的人的悲劇命運與精神痛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真情。《安慰書》是北村沉澱十年之作,通過第一敘事者的角度層層剝開其中的兩代人恩怨,多個家庭因時代變遷而帶來的命運悲歡。
先鋒文本對於傳統的文體理論及觀念是一次挑戰,因為它對於傳統的小說文體模式,既不是文體變異也不是文體嬗變,而是一種文體解構。30年來,先鋒文學並沒有終結,其中蘊含的先鋒精神——以前衛的姿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的可能性,至今依然是一個重要的精神和藝術資源。呂新、北村兩位作家新作與代表作,正是先鋒精神的最佳註腳。
《下弦月》
呂新著本書簡介林烈不顧一切逃了。妻子徐懷玉只得把三個孩子託付給瘸腿的弟弟照顧,並在好朋友蕭桂英的陪同下偷偷出門四處尋找他。林烈前腳剛到一處,徐懷玉後腳就追上來了,但是命運弄人,夫妻二人卻頻頻錯過,不得團圓。小說講述了被時代洪流裹挾的人的悲劇命運與精神痛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真情。
《安慰書》
北村 著本書簡介原本擁有大好未來的24歲青年陳瞳身陷命案,情節惡劣,引發全城民憤。陳瞳母親拜託知名律師幫她兒子脫罪,而奇怪的是,陳瞳拒絕配合,寧可受判。在撲朔迷離的案情迷霧之中,著讓人唏噓不已的內情……小說層層剝開其中的兩代人恩怨,多個家庭因時代變遷而帶來的命運悲歡。小說人物眾多,結構龐大,但因敘事技巧高超而絲毫不亂,人物形象立體而豐滿。
經典重版
魯迅文學獎得主
呂新經典成名作《撫摸》先鋒小說不朽名篇,撫摸生命與精神的傷口。
首刊於《花城》1993年第1期。
先鋒作家
北村經典名作《施洗的河》一部從頹敗走向重生的心靈史,一部直面生存、拷問靈魂的厚重之書。
首刊於《花城》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