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石冰冰
2021年的到來,已進入「讀秒」階段,對於各大城市來說,又到了GDP年度核算的時間。GDP的增速和增量不僅是城市這一年經濟與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同時也彰顯著城市發展的後勁與潛力。
從2006年上海GDP首破萬億到2019年佛山GDP破萬億,13年間,已有17個城市入圍「萬億俱樂部」,「萬億俱樂部」已成為中國內地經濟的主要增長極。臨近年關,各大城市紛紛向「萬億俱樂部」發起了最後的衝刺,力爭踢好「臨門一腳」,實現全年過萬億的目標。
收好官,開好局,2021年又會有哪些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
誰是GDP萬億後備軍
根據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最有潛力衝擊萬億GDP的城市共有七個,分別是泉州,南通,濟南,合肥,西安,東莞和福州。2019年,七個城市的GDP均已達到9000億級。
七個城市的GDP分別如下:
泉州,作為福建省最有望首破萬億GDP 的城市,距離萬億僅有一步之遙。根據泉州市發改委日前發布文章披露,預計2020年全市GDP將突破10000億元,提前完成泉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總量目標。
作為福建GDP第一城,泉州的經濟總量連續21年居全省首位,人均GDP突破11萬元,工業總產值約佔福建省的1/3。雖然泉州的知名度和存在感沒有省會福州和經濟特區廈門那麼高,但是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五大千億產業集群,支撐起泉州的「主戰場」,造就了泉州傳統製造業大市的地位,耳熟能詳的七匹狼、安特、特步等國產品牌均出自於此,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也帶動著泉州GDP 的發展。
但是,泉州的支柱產業也存在明顯的短板,在泉州經濟增長所依託的製造業優勢中,有七個產業規上產值幾乎都是傳統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競爭優勢明顯不足,領跑優勢逐漸縮小。
福州,全國唯一一個在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上均低於省內城市的省會,隨著區域競爭的加劇,福州官方最近首次披露了「強省會」戰略,旨在通過「強省會」和「強門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雖然今年前三季度福州GDP尚未突破7000億元,距離萬億還有一定距離,但是高於泉州兩倍的經濟增速使得福州今年GDP總量很有可能會趕超泉州。
「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南通是借「勢」發展的城市代表。南通是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門戶城市,鐵路、航空、港口在此匯聚,獨特的區位優勢推動著城市能量的集聚和爆發。
今年七月,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通車,南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與上海的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作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重要區域性航空樞紐,南通新機場建設已列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建成後將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跨江融合發展;正在緊張推進建設的通州灣海港,未來將成為長江經濟帶貨櫃運輸新出海口。
作為上海輻射蘇北的重要戰略支點,南通經濟破萬億指日可待。
東莞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在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中「左右逢源」。2018年,中國第一通信巨頭華為將總部遷至東莞松山湖,在華為的帶動下,大疆、藍思科技等紛紛布局東莞市場。過去,加工製造一直是東莞的代名詞,如今東莞興於製造而不止於製造,藉助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東莞正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
今年前三季度,東莞經濟增速僅為0.2%,在「逐鹿七雄」中,勢頭尚顯不足。對於外貿依存度高居榜首的東莞來說,上半年疫情對東莞經濟帶來較大影響,但是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和中國外貿的強勁復甦,今年東莞GDP不乏破萬億的可能性。
強省會表現亮眼
每一個省會城市,都有一個「強省會」夢。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做大做強省會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趨勢。
在省會城市中,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鄭州和長沙GDP已率先破萬億,緊跟其後的濟南、合肥、西安和福州四大省會城市,發展勢頭迅猛。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全國城市迎來擴容、區劃調整大潮時,強省會城市也都在謀求擴容。濟南合併萊蕪、西安代管西鹹新區、安徽三分巢湖,做大合肥,擴容後的省會城市,在常住人口、經濟體量和城市面積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從去年開始,《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多個中央文件都提到,要優化行政區劃,增加中心城市的承載力。足以預見,省會城市擴容已成趨勢。
對於濟南來說,吞併萊蕪是必然也是必須。2016年,青島率先躋身「萬億俱樂部」,直線距離300公裡外的省會濟南,GDP排名位列煙臺之後,位居全省第三。對於經濟體量足夠大的山東來說,只有實現青島、濟南雙核驅動,沿海、內陸差異化發展,才能東西相顧,攜手同行,推動整體可持續發展。
今年9月,山東明確濟青定位,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統籌推進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加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黃河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濟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合肥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不斷被看好。合肥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緊緊把握今年剩下的寶貴時間,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力爭實現「全年過萬億」的目標。
強勢出擊「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等完整產業鏈;面板產線規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隊,新型顯示產業已經成為合肥的「產業地標」;截至今年9月,合肥人口突破千萬,新增戶籍人口12.3萬、流動人口14.2萬,也印證著合肥產業的興旺。
西安雖尚未邁入「萬億俱樂部」,但是從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來看,西安增速達到4.5%,位居全國第一,表現十分亮眼。身居內陸,城市腹地廣闊,外貿依存度較低的西安,今年受疫情衝擊不大。前三季度,西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比上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大型企業平穩運行,9家百億元企業合計產值增長25.7%;西安本地的國企、央企、國防科技抗風險能力強。
失去西部大開發政策紅利,痛失關天經濟區建設歷史機遇曾讓西安陷入困頓,如今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西安躋身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具有重要戰略樞紐地位,發展後勁持續攀升。陝西舉全省之力做大做強省會西安,強省會效應正在顯現,西安強則陝西強。
綜合來看,濟南、合肥、西安三個「強省會」城市在國家戰略加持下,破萬億基本無懸念。
GDP破萬億,為何如此重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看一下目前躋身萬億俱樂部的17座城市,它們分別是北上廣深,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寧波,無錫,青島,鄭州,長沙和佛山。
從17座城市的分布區域來看,分布於長三角的城市共有6個,分布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有3個,分布於京津冀、成渝、長江中遊的城市分別有2個。目前山東雖然只有青島破萬億,但是作為山東「雙子星」中的一員,濟南躋身萬億俱樂部指日可待。兩個城市經濟聯動,區域協同,才能向南對接好長三角高端優質要素,向北承接好非首都功能疏解,融入並促進全國南北格局優化,對於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發揮龍頭作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萬億俱樂部」越來越呈「一體化」趨勢,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已經向我們證明,城市單打獨鬥,無法達到的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通過區域一體化發展,「抱團取暖」可以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實現制度安排和區域功能的合理配置。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先後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城市群,也是進入萬億GDP城市的密集分布區域。擁有國家戰略加持,其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從入圍「萬億俱樂部」的城市名單來看,基本與國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名單吻合,這也意味著「萬億會員」集中了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政策上的主要優勢。對於一個城市來說,GDP破萬億不僅是經濟體量和經濟實力的象徵,在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實現人才和資源聚集、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