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長達十多年的地鐵建設歷程後,西安終於迎來了地鐵成網時代。
今天上午,官方正式對外宣布:地鐵5號線、6號線一期與9號線定於12月28日上午同步開通初期運營。自此,西安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達到244.75公裡(含機場城際),一舉超越天津,排名北方第二。
誠然,GDP有「萬億俱樂部」,地鐵有「1000公裡俱樂部」,而500公裡則是一個大臺階,也是眾多城市追逐的目標。那麼,西安距離「500公裡俱樂部」還有多遠?
地鐵五號線 | 圖源西安發布
2020年雖說不易,但對於西安地鐵來說,絕對算得上是「豐收」之年。理由是,「三線齊發」「七線共建」。
今天(12月25日)上午,官方正式宣布,西安地鐵5號線、6號線一期、9號線將於(12月28日)下周一上午十點開通試運營。這是西安市軌道交通首次實現1年內新增運營裡程83公裡,數量達到8條(含機場城際線),運營總裡程達到245公裡,一舉超越杭州、天津,排名由全國第12位躍升至第9位,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北方第二城」。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三條地鐵線。
地鐵5號線是西安地鐵第二條東西走向的主骨架線,西起創新港、東至西安東站,全長45.26公裡,設34座車站。受西安東站建設影響,先期開通創新港至馬騰空區間,含車站31座,共計41.6公裡,是西安軌道交通運營網中裡程最長的線路。
根據之前官方披露的信息,地鐵五號線將實行類似3、4號線的大小交路模式,阿房宮南站設為小交路運行終點,而大交路列車到達該站後繼續向西往創新港方向行駛。創新港站首末班車發車時間分別為6:00、22:50,阿房宮南站首班發車時間為6:00,馬騰空站首末班車發車時間分別為6:00、23:15。
地鐵6號線是最後一條穿越明城牆的線路,其與1、2、4號線形成「井」字型格局。一期南起西安南站,北到西北工業大學站,共設車站15座(含換乘站6座),先期計劃開通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站至西北工業大學站,含車站13座,共計15.6公裡。其中14個站點位於高新區,填補了西安市西南片區地鐵空白,緩解西太路、錦業路及高新路沿線交通出行壓力。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站首末班車發車時間分別為6:00、23:00、西北工業大學首末班車發車時間分別為6:15、23:15。
地鐵9號線西起紡織城站,東至臨潼區秦陵西站,線路全長25.29公裡,共設車站15座(其中換乘站3座),與1號線在紡織城站換乘,並與其構成大西安全長67.25公裡的東西大動脈。紡織城站上行首班車6:30,末班車22:00;秦陵西站下行首班車6:30,末班車22:30。
票價方面,仍採取西安地鐵自2016年11月起執行的「裡程計價」模式規則,即5、6、9號線當前最高單程票價分別為8元、5元、6元。不包含機場城際情況下,地鐵線網最高票價為12元,例如從創新港(5號線)乘車前往秦陵西(9號線)。
上述三條線路的開通運營,給西安帶來的價值無需多言:預計線網日均客運量將達到350萬人次,軌道交通的城市公共運輸分擔率將超過50%。正如西安市市長所言:「將有效緩解西安城市交通壓力,提高市民出行便捷度。」
值得關注的是,一次性開通3條線路,在西安地鐵史上還是第一次。未來是否有,恐怕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站在另一個層面來說,西安地鐵交通網絡,從東西南北,以及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方向,第一階段基本已全面布局完成。
西安地鐵運營圖 | 圖源西安地鐵
一個公認的觀點是,軌道交通改變城市格局,在拼出全域出行基本版圖的同時,也在折射城市的經濟發展藍圖。因此,眾多一二線城市紛紛上馬軌道交通。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國內地累計有42個城市進入軌交時代(包括地鐵、輕軌、單軌、市域快軌、有軌電車等7種)。
目前,新一線城市軌交裡程大多介於200到500千米,其中武漢、南京接近400公裡,重慶達到了329公裡,天津、杭州、蘇州、瀋陽超過200千米,鄭州、青島也接近200公裡。
不誇張地說,和人口千萬、GDP萬億一樣,地鐵也有「1000公裡俱樂部」,而500公裡將是一個時期內,衡量一座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一次性開通5條地鐵線的成都,總裡程飆升至558公裡,正式躋身地鐵「500公裡俱樂部」,躍升至全國「第四城」,甚至對「第三城」廣州形成威脅,引來一片羨慕聲。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西安線網日均客運量為260萬人次左右,節假日最大客運量達到330萬人次,客流強度居全國前列。有人分析原因,認為是西安人均地鐵裡程太小。
實際上,西安的地鐵起步並不算太晚,甚至早於杭州、蘇州、鄭州,但是速度卻有些不盡如意。從2006年2號線一期開工到今天,14年時間僅開通7條線路,與成都15年運營13條有著巨大差距。
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則是城市實力不濟,二則是缺失外部契機的推動。比如南京,其之所以在過去數年內成為二線城市的領頭羊,甚至多年超過深圳,成為「第四城」,則與舉辦青奧會有直接關係。再比如杭州,在2022年亞運會前,將建成10條地鐵線路、1條軌道快線,總裡程達公裡以上。
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西安綜合實力快速增強,2020年有望進入「萬億俱樂部」。更為重要的是,明年舉辦的全運會為西安城建注入了加速劑。
2019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覆了《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包含1號線三期、2號線二期、8號線、10號線一期、14號線、15號線一期、16號線一期等7個項目,總長150公裡。
值得高興的是,在規劃獲批1年零3個月後,7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創造了歷史最快記錄。可以說,西安掀起了新一輪地鐵線路建設的新高潮。
根據西安市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安排,至2021年年底前,2號線二期北段和6號線二期將實現「洞通」、8號線11座車站主體封頂、16號線車站主體結構施工完成70%。此外,14號線預計3月啟動空載試運行,最快6月底開通。預計到2025年,三期規劃項目將全部建成,市域範圍內將形成12條運營線路,總規模422公裡的「棋盤+環+放射」狀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軌道出行率佔公交出行比例達到40%以上,全日客流超過600萬人次。
上述規劃說明,西安距離「地鐵500公裡」依然較遠。而與成都、武漢等新一線城市相比,無論是已建成運營還是批覆規模都有很大的操作提升空間。
圖源悅西安
直觀而言,軌道交通拓展了城市出行半徑,增加了城市通勤距離,擴大了城市空間容量和規模,對於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臺,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反過來說,對於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而言,軌道交通也成為反映城市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側面。
因此,多座城市軌道交通遠景規劃,不約而同將「1000公裡俱樂部」即城軌交通運營裡程突破四位數作為發展目標。
如上海規劃到2035年形成三個1000公裡的軌道交通網絡;北京提出到2035年,軌道交通總裡程不低於2500公裡;廣州遠景年線總長度約1025公裡;成都遠景年線也達2450公裡;重慶計劃至2035年形成「22線1環」的線網布局,線網規模1252公裡(不含璧山江津地區線路長41km)。
此外,也有部分城市將目標定在500公裡。比如鄭州,爭取「十四五」末建成700公裡左右,遠景方案含21條線路,總長970.9公裡,其中地鐵線13條共505公裡,市域快線8條共466公裡。
那麼,西安什麼時候能跨入「500公裡俱樂部」,或者是更高的「1000公裡俱樂部」?
公開信息顯示,在三期批覆之後,有關單位就已經啟動了四期規劃的選線研究工作。但是線網規劃尚未穩定,建設規劃上報項目也未確定。同時,上報的各條線路還需根據城市發展、客流需求、城市財力等多種因素綜合規劃。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出臺相關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政策中,重點提到「支持西安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支持重點都市圈編制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這是西安加快地鐵建設新的政策機遇。
據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在地方領導留言板上的回覆稱,為了搶抓機遇,西安通過規劃市域(郊)鐵路,切實推進軌道交通向周邊城鎮合理延伸,並按照城際、市域、都市圈、三期調整等多種方式包裝了建設規劃方案。同時,積極對接國家部委,隨時跟蹤國家動態,爭取三期建設規劃調整和市域線建設規劃能夠獲得受理。
值得關注的是,12月初召開的2021年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會上,西安市委書記提到:要加快編制報批地鐵四期規劃和市域線規劃,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最近,網上流傳出《關中城市群核心區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初步成果圖,方案共計25條大中運量市區線、市域線,總裡程1178.9公裡。此外還規劃建設16條小運量局域線,實現軌道交通在西安主城區及周邊主要城鎮的全覆蓋。其中,市域線主要服務於城市郊區、周邊新城、城鎮與中心城區聯繫,滿足通勤客運需求,最高速度100-160km/h、旅行速度50km/h以上。
儘管這張規劃圖的真實性尚未獲得官方確認,但其對於支撐大西安都市圈發展、推進西鹹一體化、優化綜合交通樞紐銜接等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可以預見,10年或者15年之後,軌道交通將成為「中心城區最快的大運量公共運輸工具」,帶動西安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強勁引擎。
正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
城市之間的角力不會是突變而起,往往是從一個個小指標開始。軌交運營裡程排名的變化是一個起勢,如今西安超過天津,成為北方第二,接下來西安仍需提速,提速,再提速,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西安地鐵9號線12月28號上午開通運營##西安地鐵5號線28日開通試運營##西安地鐵6號線12月28號上午開通運營##西安地鐵12月28日三線齊發##西安本地#
作者/來源:更長安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