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科學家發明多功能新型材料,未來或可用於各類場景

2020-12-05 學術頭條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一種特定的材料往往只具備某種特定的屬性。也正因如此,這種材料只能某一個或少數領域得以應用,不具備更廣的通用性。

那麼,有沒有可能研發出一種同時擁有多種屬性,且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的新型材料呢?一直以來,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們都在探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近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U.S.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一種具有多種屬性的新型材料,這種材料不僅成本低、易於製造,而且組裝速度也非常快。他們甚至與豐田公司合作生產了一款功能性超裡程賽車(super-mileage race car)。

相關論文以「Discretely assembled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為題,於 11 月 18 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在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來源:Science Advances)

研究人員表示,就像仿生學和集成設計一樣,這種新材料將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新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少的東西做更多的事情」。機器人可以通過組裝由這些材料組成的子單元來生產大型複雜物體,比如汽車、機器人和風力渦輪機葉片等。

該研究也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

賽車測試顯示獨特潛力

為了驗證這些材料可以在現實世界中以類似樂高的形式建造大型物體的潛力,研究人員與豐田公司的工程師合作,生產了一款功能性超裡程賽車,並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國際機器人會議上展示了這款賽車。

圖 | 功能性超裡程賽車測試現場(來源:Toyota automotive society)

論文作者之一 Benjamin Jenett 表示,他們可以在短短一個月內組裝出輕量化且具有高性能的結構,而使用傳統的玻璃纖維建築方法建造一個類似的結構卻需要一年時間。

在展示期間,街道路面因下雨而變得光滑,導致賽車最終撞上了障礙物。然而,令所有人驚訝的是,儘管賽車的格子狀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形,但又「反彈」了回來,吸收了因衝擊產生的震動,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Jenett 表示,如果是由金屬製成的傳統汽車,可能車身已經出現嚴重凹陷了,而如果是由複合材料製成的汽車,則可能會出現破碎的情況。這輛賽車真實地展示了這些微小部件確實可以用於製造人類大小的功能設備。

由於這些材料的大小和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們能以任何需要的方式被組合,為更多大型設備提供不同的功能。

對此,論文作者之一 Neil Gershenfeld 博士表示:「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製作出在一個方向上彎曲,但在另一個方向上堅硬的機器人,並且它只能以特定的方式移動。因此,與我們早期的工作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它結合多種力學材料屬性的能力,而在此之前,人們始終是針對某一項屬性的應用進行研究。」

四種力學超材料

那麼,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材料才能賦予賽車這種能力?

研究人員將這種新型材料稱為「力學超材料」(mechanical metamaterials),之所以將其命名為「超材料」,是因為它們的宏觀特性不同於其組成材料的微觀特性。

在這項工作中,他們創建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微型子單元,也稱為體素(Voxels),分別為剛性力學超材料(Rigid mechanical metamaterial)、柔順力學超材料(Compliant mechanical metamaterial)、拉脹力學超材料(Auxetic mechanical metamaterial)和手性力學超材料(Chiral mechanical metamaterial)。

圖 | 四種體素,其中灰色為「剛性」體素,紫色為「柔順」體素,橙色為「拉脹」體素,藍色為「手性」體素。

體素由注射成型的聚合物的扁平框架組裝而成,由小及大,可以組合成三維形狀,進而連接到更大的功能結構中,它們大多數會呈現出一個開放的空間,提供了一個極其輕便但堅硬的組裝框架。其中,每種類型的體素都表現出了自然材料所不具備的特殊性質。

「剛性」(rigid)體素具有高強度、低重量的特點。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柔順」(compliant)體素的泊松比為零,有點類似於膨脹特性。但在這種情況下,當材料被壓縮時,材料側面形狀不會改變。很少有已知的材料可以表現出這種性能。如今,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新方法來生產這種材料。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拉脹」(auxetic)體素具有一種不尋常的特性。當它被壓縮時,立方體材料實際上不是向側面膨脹,而是向內膨脹。這是第一次通過傳統和廉價的製造方法生產並展示出這種材料。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手性」(chiral)體素以扭曲運動響應軸向壓縮或拉伸為特點。同樣,這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屬性。

(來源:Science Advances)

同時,研究人員還可以將它們結合起來,來製造能以可預測方式響應環境刺激的設備。比如,飛機機翼或渦輪葉片,這些設備通過改變其整體形狀來響應氣壓或風速變化。

對此,Gershenfeld 表示,「我們所展示的每一種物質屬性以前都應用在各自獨立的領域,科學家們也只是基於其中某一個屬性進行研究,這是第一次將這麼多屬性集成在一個系統中。」

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Jenett 表示,這些材料不僅價格低廉、易於製造、組裝速度快,而且它們之間還彼此兼容。因此,它們可以同時具備多種不同類型的奇特屬性,並且在同一個可擴展、廉價的系統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這種材料如此特殊的關鍵在於,由一種這類體素組成的結構會與亞單位本身受應力時表現出的變化方式完全相同。此次研究證明,當研究人員將零件組裝在一起時,所有連接地方都「完美」耦合,成為了一個連續的整體。

Jenett 認為,這項技術的早期應用可能是用於製造風力渦輪機的葉片。隨著風力渦輪機葉片的結構變得越來越大,將葉片運輸到工作現場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運輸問題,而如果這種葉片由數千個微小的子單元在工作現場組裝完成,就可以消除運輸問題。

圖 | 風機葉片運輸現場(來源:Devir Saati)

同時,由於葉片尺寸大且缺乏可回收性,廢棄渦輪葉片的處理也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而由微小體素組成的葉片可以在現場拆卸,然後重新用於製造其他東西。

此外,葉片本身的工作效率也會變得更高,因為它們具備了多種力學特性,可以動態、順勢地響應風的強度變化。

這種新型材料也可以為機器人賦能。如今的機器人要麼為剛性機器人,要麼為柔性機器人,如果在為機器人賦予多種力學特性,或許機器人將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能力。

「如今,我們有了這個低成本且可擴展的系統,我們以設計任何想要的物體,比如四足動物、遊泳機器人和飛行機器人,這些物體所需的靈活性,也正是該系統表現出的主要優勢之一。」 Jnett 補充道。

對於這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的 Amory Lovins 教授表示,「這項技術可以製造出價格低廉、經久耐用且非常輕便的航空飛行表面,就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可以順勢、持續改變它們的形狀;此外,它還可能使汽車的空載質量(empty mass)更接近其有效載荷,因為它們的防撞結構主要為空氣;它甚至可以使球形外殼的抗壓強度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級別,使得天空中漂浮的無氦真空氣球抬起的淨載荷達到大型噴氣式飛機的幾十倍。」

相信這種新材料的出現,可以為未來科研與生活賦予無限的可能。

參考資料: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c9943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suppl/2020/11/16/6.47.eabc9943.DC1

https://news.mit.edu/2020/versatile-building-blocks-1118

相關焦點

  • 研究成果:多種屬性的新型材料 可用於各類場景
    原標題:研究成果:多種屬性的新型材料,可用於各類場景   在我們的傳統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1-10 16:50:14 近日,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正可穿戴
  • 科學家發明新型透明材料可作太陽能發電(圖)
    導讀: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透明材料來吸收太陽能,這一新的發明,有望在將來使整棟房子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人們可能聽說過薄膜太陽能電池,但透明的材料做成的電池肯定沒聽過。
  • 顛覆認知!中國科學家正在研製智能空天飛機,可實現跨越飛行
    當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不知道在你的腦海中出現的是什麼樣的一款飛機,他居然能夠顛覆認知而且這樣的一款飛機,還是中國科學家正在研製的智能空天飛機。我想你肯定自己已經默認我們現在的飛機就是一般常規的大客機還有戰鬥機,那麼是什麼樣的戰機能夠顛覆認知呢?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基因操控制造人體胚胎幹細胞將不再困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利用成人細胞和生長因子
  • 新型多功能材料將走向市場
    原標題:新型多功能材料將走向市場   新型高性能熱塑性塑料(HPTPs)有望成為取代先進的金屬、陶瓷等複合材料部件的輕質材料,走向關鍵市場。新型多功能材料可以克服成本和性能方面的限制,找到更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醫療和電子領域。不過,將HPTPs 產品成功推向市場,還需要多種高性能的要求和指標以及可接受的價格點。   Lux 研究公司近日發布了題為《高性能熱塑性塑料創新:為現有及新興市場尋找工藝和材料技術》的報告。
  • 科學家發明新型智能眼罩可更好監測睡眠,未來或將用於遊戲和VR
    一款舒適、可精準監測睡眠的新型智能眼罩,或許要來了!近日,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將團隊首創的可清洗水凝膠電極與脈衝傳感器集成起來,研發了一款可追蹤眼球活動和心臟數據的智能眼罩——Chesma。
  • 科學家發明新型智能眼罩,可更好監測睡眠,未來或將用於遊戲和VR
    一款舒適、可精準監測睡眠的新型智能眼罩,或許要來了!
  • 火山甲蟲啟發科學家發明了可被動冷卻的新型材料
    加熱和冷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因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可被動幫助建築物或電子設備散熱的新方法。 好消息是,來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上海交大、以及 KTH 皇家理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套基於光掩膜的新方案。
  • MIT發明可自動展開的3D列印結構,未來將可用於複雜機器人的製造
    以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專家為首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化學協會期刊《應用材料和界面》發表文章,宣稱他們發明了一種 3D 列印結構:只要列印出來的薄層被從基板材料上剝離,薄層就會自己展開。
  • 美國科學家發明新型電池,性能遠甩普通電池
    不過事實上,人類發明電池的時間並不長,在18世紀中期,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馬森布洛克當時想要發明一種可以保存「電」的裝置,最終發明了「萊頓瓶」,這也是最早的電池。 而且還有發射在太空之中的各類人造天體等等,它們和地球之間進行信息傳遞,並且它們進行各類任務,都是以電池作為能量供給的,否則,就會失靈報廢。 所以,對於科學家們來說,多年來也是一直都在進行電池研究,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就製作出了一款非常強大的新型電池,據說充電速度是目前所有充電電池的4倍以上,性能可以說是非常強大了。
  • 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原標題: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中新網7月28日電 蒸汽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這些偉大的發明深入生活,改變了人類社會。如今,各項新發明新科技層出不窮,其中就可能隱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正在或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 科學家發明透明金屬"黏土" 用於手機屏幕可防彈
    原標題:科學家發明透明金屬"黏土" 用於手機屏幕可防彈 4月3O日,據外媒報導,美國軍事科學家發明了透明的金屬「黏土」,由鎂和鋁為基礎的尖晶石製成的,比防彈玻璃更堅硬、更輕巧。研究人員稱,這種材料可以用來保護車輛和飛機駕駛員座艙以及宇宙飛船和衛星等。   研發者還稱,這種材料可以用來製造防劃痕的照相機和手機屏幕,這樣的屏幕可以抗摔。這種透明材質也可以用在軍用雷射和紅外線設備上。
  • 新型半導體材料可拉伸可完全降解
    科技日報華盛頓11月13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13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核心科學》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可拉伸、可完全降解,並能在應變時保持穩定電氣性能的半導體材料。研究人員稱,這一同時具有3種不同屬性的新材料有望在醫療、環境監測、信息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未來可期:深度解析納米金剛石未來應用前景
    目前,納米金剛石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爆轟合成的超微金剛石CVD法用於製備金剛石薄膜; (2) 超微金剛石用於化學複合鍍研究; (3) 用於潤滑油、固體潤滑劑和潤滑冷卻液; (4) 燒結體; (5) 用於紅外、微波吸收材料的可能性
  • 中國發明抗輻射和可修復集成電路 可用於晶片製造
    事實上,高能輻射會損壞常用於製造電子器件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幾個部件,包括超導通道、柵極氧化物及其周圍的絕緣材料,如隔離或襯底氧化物。因此,全世界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嘗試設計能夠使電晶體更耐輻射的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過去提出的技術中只有少數幾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
    原標題: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近日,據外媒《NatureMaterials》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夠發光和實現自我修復的新型可拉伸材料—— HELIOS,它採用的是氟彈性體+表面活性劑的「獨特混合物」製作而成,質感上很像是透明彈性橡膠板。
  • 科學家一旦揭開這四大未解之謎,可能會完全顛覆人們的認知
    這個宇宙就是我們現在生存的宇宙,宇宙誕生之後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快速膨脹,出現了各類天體以及其它的各種事物,其中生命是神秘複雜的事物。人類誕生於數百萬年前,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演化和發展,終於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時代。而科技時代的到來讓人們開始認知科學力量的強大,它可以破解世界萬物的奧秘,可以揭開這個宇宙一切的謎團。
  • 科學家發現新型液態金屬,比汞更安全,未來將用於微型機器人
    關於這些說法都很對,這是我們人類數千年來獲得的認知,當然不會錯。但是這種認知只限於過去,在現代的這一刻開始,金屬並不再是一種不具有生物形態的物品。它們也會像生物而遊動、會爬行,這一點是有我國科學院研究院,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劉靜和其團隊一同發現的。
  • 這一實驗顛覆認知!
    這一實驗顛覆認知!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時,從未放棄過對自身的研究,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人類自身的秘密並不比宇宙中的少。關於人類的起源之謎,至今是亙古難題,如果能夠了解透徹,或許就能解開宇宙的起源問題,這也就呼應了一句話,萬物皆有聯繫,世間萬物並不是沒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