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方天文臺最近發現一個距離更近的黑洞,對地球來說安全嗎?

2020-12-04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黑洞是通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出的一種特殊天體,由於它的巨大質量,使得其周圍空間發生強烈彎曲,以致於光線按照這種彎曲後的空間傳輸,怎麼逃離不出黑洞的史瓦西半徑之外,在外界看來黑洞「只進不出」,無法通過儀器設備直接觀測出來。在2019年時,科學家們通過特殊的方法觀測到了在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的地方,即室女座星系M87中心存在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並且成功拍攝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從而進一步證實了黑洞的存在。這不,就在前不久,科學家們又打破了這一黑洞與地球的距離紀錄,在南半天區的望遠鏡座中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黑洞HR6819,有兩顆恆星圍繞著它運行,這麼近的距離,會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呢?

黑洞的形成

黑洞的形成,與恆星的演化歷程密不可分。恆星在主序期內,由於內部的核聚變向外產生一定的輻射壓,而恆星外殼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會有向內移動的趨勢,這兩種力如果處於平衡狀態,則恆星的狀態會保持相對的穩定。不過,恆星在主序期內,每時每刻這兩種力都在發生著互相的抗衡。

如果重力因素佔了上峰,則恆星物質就會向內進行一定程度的坍縮,在坍縮過程中外部組成物質之間、以及與內部物質之間都會發生激烈的碰撞產生大量能量,同時一部分重力勢能也會轉化為熱能,從而推動提升核心區的溫度,既而提升核聚變的反應強度,最終使得向外的輻射壓升高,與外殼重力又實現了平衡的狀態。如果向外的輻射壓佔了上峰,則情況正好相反,輻射壓推動恆星外殼物質逐漸向外擴張,體積發生膨脹,一部分輻射能量轉化為重力勢能,核心區參與反應的物質逐漸減少,內核溫度下降,核反應程度相應降低,從而拉低輻射壓強度,結果也是與重力相互平衡。

以上是恆星處於主序期不斷反覆進行的過程,而當恆星在生命尾聲時,參與核反應的物質數量將不斷減少,當不能達到新生成物質的核聚變溫度條件時,核反應就會慢慢停止。即使因外殼坍縮後,也帶入不了更多的核聚變原料物質,也達不到之前核聚變產生新物質繼續發生核聚變的條件,這樣恆星就會發生劇烈的坍縮現象,體積迅速減少,內核溫度迅速升高,之後根據核心殘餘質量的不同,恆星接下來將發生不同的命運。

如果殘餘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4倍時,就會演化為白矮星;如果質量處於1.4倍和3.2倍太陽之間,則巨大的坍縮帶來的壓力,會將恆星內部原子中的電子壓進原子核之中,形成中子,同時劇烈的坍縮產生的反彈激波會將原來恆星大部分的組成物質拋灑到宇宙空間中,形成超新星爆發,剩餘的核心區物質演化形成中子星。如果殘餘的質量大於3.2倍太陽質量,則坍縮的重力仍會大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中子也將會被壓碎,繼續向著核心區的中心進行無限壓縮,最終形成密度非常大的小型「奇點」,黑洞就這樣形成了。

以上就是我們目前通過恆星演化過程推測出來的黑洞形成過程,除此之外,其實黑洞還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在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是為維繫著整個星系能夠正常穩定運行提供必要的引力支撐;另外一個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形成的原初黑洞,體積有可能僅有質子大小,質量也較小僅和地球等行星差不多。這個原初黑洞目前來看還僅是一種假設,是從宇宙大爆炸之後的瞬間物質密度過於集中,溫度非常之高,或許有大量的等離子體態的物質,直接會因引力發生坍縮現象形成黑洞。

黑洞的特性及觀測方法

由於黑洞形成的特定條件,在廣義相對論的描述下,黑洞的所有質量都將集中到那個特殊的小型「奇點」之上,在這個奇點的周圍一定區域,在時空彎曲的影響下,連光線都無法逃離,這個區域邊界就叫作事件視界。黑洞的主要特性有:

在事件視界之內,由於我們偵測不到任何來自內部的信息,所有我們無法對黑洞進行直接觀測。同樣在事件視界之內,即使最快速的光線,也無法逃離,也就是說黑洞事件視界以內的逃逸速度要大於光速。從外界描述黑洞的性質,只能從質量、角動量、帶電性3個方面來對其宏觀特性進行闡述。黑洞的質量會因為黑洞的量子蒸發(霍金輻射)而不斷減少。既然黑洞不能直接被觀測,但是由於它的強大引力作用,會使其周圍的恆星或者其它星體發生引力擾動,而且黑洞在吸聚物質時也會產生一定的電磁作用,從而會被天文望遠鏡所捕捉到,從而間接地對黑洞進行定位。科學家們常用的觀測方法主要包括:

引力透鏡法:從黑洞以外處照射到黑洞視界以外的光線,通過黑洞時會發生一定彎曲,這些彎曲後的光線會有一定機率照射到地球,從地球上觀測就有可能產生引力透鏡現象,從而在目標區域看到一個或者多個像。

吸積盤法:當黑洞從外界不斷吸積物質時,被吸入的物質由於被強烈壓縮,之間產生強烈的摩擦,形成明顯的粘滯作用,黑洞視界周圍區域繞行軌道內的物質會向中心處螺旋前進,從而使物質溫度大幅提升,產生高強度的電磁輻射,黑洞吸積盤中的電磁輻射主要以X射線為主。

引力擾動法:對於那些沒有被觀測到引力透鏡效應或者吸積盤的黑洞,如果在其周圍存在著異常運動的恆星,則可以判斷出黑洞的存在,比如恆星圍繞著一個中心旋轉,或者兩顆恆星本應圍繞它們的共同質心運動,結果這個中心不是它們的共同質心,而是另外一個中心,等等。剛才發現的1000光年之外的黑洞,其發現的方式就是通過這個引力擾動的方法獲得的,那兩顆恆星就像太陽系的兩顆行星圍繞著太陽運動一樣,也不是相互繞行。

另外,還有通過探測黑洞合併時形成強烈的引力波效應,這樣的一種間接方式探知黑洞存在的方法。

HR6819黑洞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嗎?

根據黑洞的特性,物質到達其事件視界以內,就會被無情地被吞噬掉,被巨大的壓力粉碎為亞原子級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黑洞與中子星、恆星的引力作用相似,只是由於黑洞的密度極其大,視界以內完全無法進行直接觀測,而使其面貌無比神秘而已。

對於呈現比較「安靜」狀態的黑洞來說,其對其它星體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因為它不會去主動「吞噬」任何東西,而只有外來闖入者才會被它吞噬。但是宇宙中還有一部分相當不「頑皮」的黑洞,其是處於快速的運動之中的,這樣的黑洞對於其它星體來說威脅就非常大了,沿途經過路線中只要進入其事件視界以內的所有物質,都會被黑洞主動地吞噬掉,即使沒有進入視界以內的星體,在其強大引力作用下,也會使原有星體的運動軌跡發生重大變化,極有可能會使恆星系發生重組,如果這個恆星系中存在著生命形式,那麼對其的打擊和影響也是覆滅性的。

幸好,這次觀測到的黑洞移動方向和地球是相背的,即它正在逐漸地遠離地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影響。但是,此次的黑洞發現,並未探測到黑洞吸積盤的存在,也沒有其它明顯的間接觀測特徵,科學家們只是利用了兩顆恆星運動的規律異常推測出這種黑洞的存在,至於以後有沒有別的黑洞,打破這個與地球距離的最短紀錄,或者會不會有朝向地球運行的黑洞,都還是未知數。

相關焦點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一個距離最近的黑洞,它會威脅到地球嗎?
    歐洲南方天文臺聲稱發現了有史以來最接近地球的黑洞。據美國媒體5月6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距離地球1011光年的HR 6819的恆星系統中,發現了一個質量大約為太陽4.2倍的黑洞。據悉這是目前為止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黑洞,就連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距離我們都超過了2.5萬光年,但新發現的黑洞僅僅距離地球1011光年。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一個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它會威脅到地球嗎?
    2018年霍金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對黑洞物理學的貢獻,將其錄音通過衛星天線廣播,發射向了麒麟座V616黑洞2800光年外的麒麟座V616,是當時天文學家已知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但這一記錄已經被打破了。
  • 科學家最新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怎麼回事?它會威脅地球嗎?
    2020年5月6日,《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幾位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發現了可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該天體系統位於南半球星空的望遠鏡座,編號為HR 6918的雙星系統,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
  • 科學家最新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怎麼回事?它會威脅地球嗎?
    昨天(2020年5月6日的)《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幾位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發現了可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該天體系統位於南半球星空的望遠鏡座,編號為HR 6918的雙星系統,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黑洞,科學家: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一個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Thomas Rivinius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對HR 6819雙星系統進行觀測的時候,偶然發現該雙星並非彼此圍繞,而是在圍繞一個黑洞運行。
  • 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由恆星爆炸形成,地球有危險嗎
    不過據《觀察者網》轉載英國《衛報》的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科學家使用智利拉錫亞天文臺的MPG/ESO2.2米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已知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黑洞,只有1000光年之遙。
  • 發現最近距離黑洞,肉眼可見喲!(並不……
    而這張照片,是分散在全球不同地點的8臺毫米波望遠鏡,組成橫跨地球直徑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在同一時間展開觀測,又耗費了一年的時間來處理,才最終得到的。事件視界望遠鏡(上)和人類的首張黑洞照片(下) | EHT黑洞似乎總是遙不可及,相關的觀測似乎也只能在專業天文臺進行。果真如此嗎?差不多,至少前幾天還大體如此。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最近黑洞」,地球會被吸進去麼?
    日前,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單位的天文學家剛剛公布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離地球大概1000光年,即近1億億千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這是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新華社 喻京川 繪 在北京能「看見」它嗎?離地球這麼近,會不會把我們吸進去?
  • 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最近黑洞,會不會吞噬地球?
    第一張黑洞照片2020年5月6日,《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發布了一篇文章,稱:歐洲南方天文臺(簡稱ESO)發現了一個史上距地球最近的黑洞。麒麟座v616(A0620-00)是在此之前人類發現最近黑洞,儘管如此,它依舊遠在地球2800光年以外。此次黑洞竟近距地球1000光年!
  •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僅1000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僅1000光年  Emma Chou • 2020-05-07 18:50:45 來源:前瞻網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Astronomers Identify Closest Black Hole to Earth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歐洲天文學家稱,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離地球最近的黑洞。The black hole is believed to be at least 4.2 times the mass of the sun.
  • 天文學家意外發現一個黑洞,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一個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Thomas Rivinius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對HR 6819雙星系統進行觀測的時候,偶然發現該雙星並非彼此圍繞,而是在圍繞一個黑洞運行。
  • 新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新聞速遞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提到黑洞, 大家一定不陌生, 近日科學家又有了新發現, 一起來看看吧!
  • 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在1000光年之外
    (觀察者網訊)據英國《衛報》 當地時間5月6日報導,科學家在當天宣布,他們觀測到了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黑洞,其距離我們僅有1000光年之遙。這個黑洞位於望遠鏡座的HD 167128(在亮星星表分類為HR 6819)星系,這是一個肉眼可見(視星等約為5.36,略亮於天王星)的三合星系統。
  • 新黑洞被發現,與地球「近在遲尺」,黑洞會威脅到地球嗎?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研究預言的特殊天體,廣義相對論場方程中的一個特解支持黑洞的存在,當然目前科學家已經確定黑洞這種特殊的天體是存在的,在2019年4月份的時候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這是一個位於室女座的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
  • 離地球最近黑洞被發現:旁邊恆星肉眼可見
    近日,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由於過於接近地球,以至於肉眼都能看到與之共舞的兩顆恆星。
  • 天文學家在距地球「很近」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安靜」的黑洞
    歐洲南方天文臺最近在距地球約1000光年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個黑洞。這個黑洞不但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中距地球最近的,而且是一個三體系統的一部分。Calçada通過追蹤這個三體系統中兩顆恆星的運行軌跡,天文學家發現了這個黑洞的存在。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黑洞的現身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我們可能會在宇宙中發現許多類似的黑洞。這個黑洞所屬的三體系統位於南半球天空中的望遠鏡座。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三體系統中的恆星用肉眼就能看到。
  • 全宇宙「最近黑洞」被發現,我們在哪兒能「看見」它?
    5月6日,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單位的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離地球大概1000光年,即近1億億千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這是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在北京能「看見」它嗎?離地球這麼近,會不會把我們吸進去?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這個黑洞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在觀測一個編號為HR6819的雙星系統時發現的。
  • 全宇宙「最近黑洞」被發現!我們在哪兒能「看見」它?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日前,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單位的天文學家剛剛公布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離地球大概1000光年,即近1億億千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這是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在北京能「看見」它嗎?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已知)的黑洞
    安靜的黑洞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但是用肉眼可以看到圍繞它跳舞的兩個星星。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比以前發現的黑洞更靠近地球。黑洞位於南天體望遠鏡的位置約1,000光年,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四倍,這意味著黑洞的寬度僅為7.5英裡(12公裡)。研究人員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用望遠鏡跟蹤雙星時發現了隱藏的野獸。當他們觀察雙星系統HR 6819時,他們注意到內層恆星快速繞軌道運動,而外層恆星則緩慢地沿軌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