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霍金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對黑洞物理學的貢獻,將其錄音通過衛星天線廣播,發射向了麒麟座V616黑洞
2800光年外的麒麟座V616,是當時天文學家已知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但這一記錄已經被打破了。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日前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黑洞,這個黑洞所在的恆星系,天文學編號為HR 6819,位於地球南部天區,望遠鏡座方向。
20世紀初,史瓦西解出引力場方程後,黑洞就有了出現的理論基礎,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嗯物理學家,都不太認為黑洞這種極端天體,真的存在於宇宙中,直到1936年奧本海默極限的出現。
奧本海默極限,是一個關於大質量恆星命運的數值上限,大意是說,如果一顆恆星晚年的核心區域質量,達到了3個太陽質量以上,那麼該恆星的核心區域就會在中子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坍塌成一個連光都無法逃逸的「奇異天體」,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黑洞。
黑洞的逃逸速度雖然大於光速,但宇宙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孤零零」的黑洞
率先在恆星核心區域誕生的黑洞,會立刻開始吸收周圍的恆星物質,而恆星物質也會圍繞黑洞形成一個吸積盤,這個高溫吸積盤將發出包括X射線在內的電磁輻射,從而「勾勒」出黑洞的位置信息,以及「吞噬情況」。
所以天文學家目前尋找黑洞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射電望遠鏡掃描整個天區,尋找異常射電源,包括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A*在內的許多黑洞,都是用這個辦法找到的,而且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也是利用射電望遠鏡陣列,收集黑洞吸積盤電磁波數據後生成的。
但射電望遠鏡在大部分情況下,只能找到大質量黑洞,因為它們的電磁輻射更強,很容易從不同的射電源中發現。
而尋找中小質量黑洞的方式,是通過引力
南方天文臺此次發現的HR6819黑洞,是一個位於雙恆星系統內的黑洞,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明天吸積盤,因此基本上不發出X射線,這也是它遲遲沒有被發現的原因。
但黑洞作為宇宙中引力極大的天體,很容易幹擾到周圍恆星的公轉軌道,天文學家發現HR 6819黑洞,就是因為發現了它所在星系的恆星,在繞一個「看不見的引力源」做周期運動,而這個看不見的引力源,就是HR 6819黑洞。
HR 6819黑洞的發現,意味著我們的宇宙中還存在許許多多沒有吸積盤,只能通過引力來發現的「隱形黑洞」,而它們的數量,位置,目前都還是未知數,它們可能遠在數百光年之外,也可能就在太陽系身邊「潛伏」
不過我們並不需要擔心,包括HR6819黑洞在內的威脅,因為黑洞的「殺傷範圍」只限定在事件視界之內,黑洞對事件視界之外的天體來說,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引力源。
我們的太陽如果被強行壓縮成黑洞,那麼它史瓦西半徑就只有3km,也就是說和太陽的距離只要超過3km,就不會被黑洞吞噬,因此太陽變成黑洞後,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太陽系天體 仍然會保持原來的公轉軌道。
總結
HR 6819黑洞並不會影響到地球,真正能影響到地球的黑洞,只可能出現在未來的超級對撞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