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之中有很多寫到相思女子的詩詞,李白、白居易都有相當數量的此類作品,就不必說其他詩人了。
究其原因,還在於這些詩人獨特的審美。他們本就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識文斷字吟詩作賦此類消遣於他們來講,不過是最平常的事情罷了。而圍繞在他們身邊的、能夠讓他們心神愉悅的,必然是相當數量的青年女子。
他們寫她們,是從一個男性詩人的視角去看待的,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另一性別的美好,寫出詩歌也是人之常情。而他們對女性場景的勾勒,更是美不勝收,令人心神搖曳。比如這句「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一個年輕漂亮的青年女子,精心梳妝打扮之後,來到庭院中數著那開得正豔的花朵,而在此時,蜻蜓飛到了玉簪上頭。
這幅畫面之所以美,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是春天,春花美麗綻放,是這個季節最具代表性的美景;而在畫面之中,青年女子的嬌美容貌,也如同這美麗的花朵,兩相相加,對於男詩人來講,這是最容易動情的畫面。
第二,蜻蜓為何會「飛上玉搔頭」?那是因為女子的精心梳妝,不單單是她自己花容月貌,吸引蜻蜓的到來,而且她精心挑選的「玉搔頭」更有花朵般的美麗,對蜻蜓來講,也是一種誘惑。
更為重要的,只有這好看的花朵就能吸引蜻蜓嗎?當然不是,更重要的是要有香氣。花朵招蜂引蝶絕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的外觀美,更重要的是其自身散發的味道。女子頭飾上的髮簪顯然是沒有味道的,但是女子自身塗抹的香氣卻是吸引蜻蜓的利器啊。
實際上,這首詩出自劉禹錫的《和樂天春詞》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寫女子的容貌之美,其中帶有男性對女性最剛興趣的地方。一則是長得漂亮;二則,香氣襲人。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顯然帶有「物化女性」的傾向,但是又有誰能否認,這就是女性本身的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