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盤是倉儲和運輸中最基礎的集裝單元,是物流機械化和自動化搬運最主要的作業單元,也是物流信息系統中常用的記錄單元,更是將物流中的靜態貨物變為動態貨物的載體。
智慧物流首先是將託盤、周轉箱(筐)賦予信息承載功能,以智能物流載具作為智慧供應鏈的基礎智能節點。然而,隨著物流智慧化的持續創新與深化,託盤市場恐將被封閉型最小裝載單元所鯨吞。
託盤直接連接貨架、叉車、車廂箱體、貨櫃、周轉箱乃至貨物包裝,相互之間具有尺寸、材料和性能的相關性。截至2017年底,全球託盤保有量超過51億片,我國託盤保有量達12.63億片,同比增長8.0%,全國託盤生產量3.11億片,同比增長9.0%。
隨著產業鏈上下遊及不同行業之間物流聯繫加強,貨物倉儲搬運、中轉和運輸移動活動數量和頻率增強,在倉儲、中轉和運輸中提高搬運作業效率、減少貨物損失和降低人工成本等降本增效的行為成為物流業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
為提高裝卸效率,貨物被成組組裝到一個標準託盤上組合成一個運載單元並進行中轉、運輸,即「帶板(/託)運輸」。帶板運輸通過標準託盤的循環共用銜接了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和用戶全產業鏈,而產業鏈上下遊之間的對接效率在於託盤等載體及相關物流要素的標準化。
由於帶板運輸大幅提高出入庫效率且節約裝卸作業成本和時間成本而在發達國家廣為應用。但在中國,幾近成熟的帶板運輸模式卻難以落地普及,支撐託盤循環共用的託盤標準化是主要障礙之一。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和交通運輸部等18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中都將推廣1200mm×1000mm標準託盤作為重點工作;商務部與國標委在2013年就開始在全國商貿物流標準化專項行動中推進託盤標準化工作,2018年1月商務部聯合9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廣標準託盤發展單元化物流的意見》,提出力爭在2020年將標準託盤在全國託盤保有量佔比由目前的27%增加到32%以上。
關於託盤標準化及循環共用的政策已經推進了4年,近200家企業和32個城市參與了先後兩批試點推廣,使得標準託盤市場佔比有所增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1200mm×1000mm標準託盤的市場佔比達到28%(也有27%一說),同比增長1%;而標準託盤的生產量佔比則達到45%,同比增長5%;適用於託盤循環共用的標準託盤租賃市場則僅有1770萬片,雖然同比增長4.1%,但也僅佔全國託盤保有量的1.4%,而普通託盤租賃市場也只有2100萬片,佔比不足1.7%。
託盤標準化雖然是託盤循環共用的基礎,但也僅僅是影響到託盤循環共用成效的要素之一。託盤的數量、材質、性能和運營管理模式都會直接影響到託盤循環共用的成效,特別是由於質量問題導致的中國「一次性託盤」垃圾居高不下更是讓託盤循環共用率難以提升。
託盤租賃市場佔比是託盤循環共用率的核心評估指標。與中國託盤租賃市場佔比不足1.7%相比,歐洲託盤保有量6億片,租賃1.5億片,佔比25%;美國託盤保有量20億片,租賃3.2億片,佔比16%。側面說明中國的託盤循環共用率遠低於歐美國家。
同時,我國託盤生產量提升超過市場保有量提升,標準託盤生產量佔比遠超過標準託盤市場保有量佔比。一方面歸結為帶板運輸比例較低,另一方面則是託盤閒置比例不降反升。不完全統計,超過60%的託盤都僅僅在倉庫內部進行存放,10%的託盤屬於貨場內倒短,接近20%的託盤屬於閒置,而只有10%的託盤才屬於帶板運輸中。
除託盤標準化不如發達國家之外,影響託盤循環共用的原因還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彼此缺乏信用信譽,責權利的分離容易造成載具的過度損害,從而提高成本。
第二,由於叉車作業本身容易造成託盤的損害,而維修成本高且修後穩定性差的標準託盤難以繼續使用,造成後續企業運行成本提高而無法讓上下遊企業樂於共同分擔風險。
第三,託盤的折舊計算模式影響了許多企業租賃共享託盤的意願,導致租賃市場並不景氣。
第四,貨物品類不適合帶板運輸,如散裝、裸裝等貨品,帶板運輸行業多數屬於快消品及零售業。
第五,貨物規格不適合標準託盤,如超長超重等超出規格,或散裝等包裝成組較為困難。
第六,國內託盤質量較低,監管較差,容易造成「一次性託盤」垃圾,無法完成帶板運輸。
這些原因都對標準託盤循環共用造成了阻礙。無論是單一租賃主體的封閉式託盤循環共用系統,還是包括託盤製造企業、貨主企業、商貿企業、物流企業及託盤租賃企業在內的開放式託盤循環共用平臺,都難以從根本上靠市場機製取得更大突破。
價格遠高於標準託盤的標準貨櫃卻可以較為順暢地進行循環共用,原因在於標準貨櫃作為載具不僅帶來系統效率的提升和人工成本及時間成本的降低,還在於標準貨櫃的功能損耗極低,特別是貨櫃的封閉性有效地防止了貨物的損失。
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可以賦予託盤以智慧物流網絡中節點智能功能,但並非封閉的標準託盤其受智能提升的高度卻也受到較大約束。
如果在1200mm×1000mm標準託盤基礎上構建符合物品包裝模數標準的最小封閉裝載單元(建議規格為1200mm×1000mm×1200mm),內嵌窄帶物聯網模塊,並與標準貨櫃、吊裝設備、倉配車輛和自動化分揀線等相配合,將會更容易地實現單元化物流對物流業系統降本增效,特別是可以與終端配送車輛直連以實現「門到門」無縫集成,輔助鐵路總公司、船公司以及航空公司直接對接城市小區配送。
最小封閉裝載單元(貨櫃內組合分箱,簡稱分箱)可以採用合金或複合材料並設計成可拆裝摺疊板塊結構,其規格恰好對應國際通用標準貨櫃,並賦予分箱數據信息單元和物聯網終端功能,有效地實現分箱的空箱智慧調度。
分箱不僅擴大了帶板運輸的貨品種類,更增加了分箱內貨品的安全性和分箱中轉的效率,特別是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貨櫃內貨品裝卸方式。
在智能化技術支持下,分箱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使用智慧門吊替代叉車以減少橫向叉裝對載具的損害,利用上開蓋標準貨櫃進行垂直裝卸,並通過自動化分揀、自動化立體倉庫、無人駕駛等智能化裝備完成全部中轉作業。
因裝卸作業方式的改變和分箱自身價值較高,同時分箱使用損失較低,且可以利用物聯網進行智慧跟蹤、調度與動作,其閒置資源更可以被充分共享,供應鏈上下遊的載具循環共用則水到渠成。
註:本文內容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請尊重版權保留出處,一切法律責任自負。卡車之家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卡車之家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