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短法蘭距的關係,廣角鏡頭在無反相機上天生就有小體積的優勢,索尼也是最先將小體積優勢實體化到產品的廠商之一。在推出了多款廣角鏡頭之後,近期索尼又推出了這款FE 12-24mm F2.8 GM超廣角鏡頭。
這也是第一支在12-24mm焦段下實現F2.8恆定光圈的自動對焦鏡頭,在官方介紹中提到,這款鏡頭是「超規格」的大三元鏡頭,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它的表現。
從外觀上看這支鏡頭最虎且最亮眼的就是燈泡前組了,這個焦段規格目前也只有大曲面前鏡組一種解決方案。
這塊前組鏡片是目前索尼所有鏡頭中最大的一塊XA超級非球面鏡片,比FE 600mm F4 GM OSS中用到的還要大一圈。不僅鏡片大,新鏡頭也使用了第二代納米AR鍍膜,官方表示可以有效降低眩光和鬼影。據說這一塊鏡片就可以換一支FE 16-35mm F2.8 GM,各位用起來可要小心些哦。
△左12mm端,右24mm端
不過也正是因為昂貴,所以這支鏡頭採用了一體式遮光罩的設計,在12mm端前鏡組最突出,24mm端最深入。當然最好的保護方法還是在不使用的時候扣上遮光罩。
鏡身的其他部分基本上延續了G大師鏡頭一貫風格,可以看到雖然是F2.8的光圈,但因為短法蘭的優勢,整個鏡頭搭配α7R IV機身來說體積不算大。重量方面為847g,只比FE 16-35mm F2.8 GM重167g,對於這個規格鏡頭來說同樣很有優勢。
鏡身側面有對焦鎖定按鈕,AF/MF切換按鍵,沒有太多其他功能按鍵。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一支超廣角鏡頭,但是它搭載了4個XD線性馬達,每個對焦組配備2個以實現快速安靜準確對焦。
大口徑燈泡頭對於濾鏡使用方面都不太友好,FE 12-24mm F2.8 GM這次在卡口處做了特別處理,有專門的插槽可以安裝插片濾鏡。但什麼時候有配套濾鏡上市,這個就要等附件廠商後續跟進了。如果之前F4規格的G頭也能更換下這樣的設計對於用戶來說會更完美…
內部結構方面FE 12-24mm F2.8 GM為14組17片,有9片特殊鏡片,MTF曲線圖如圖所示。
解析度測試
測試說明:
之前傳統的鏡頭測試都是通過儘量關閉機身校正,甚至較為極端的脫離機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掃描儀、最早我們採用的統一轉接)來獲得「鏡頭本身的畫質表現」。
然而隨著相機系統不斷的電子化,機身鏡頭結合提升畫質的方法越來越成為主流,再糾結於鏡頭的「原生畫質」,很多時候不得不說有些不合時宜。
所以從本次開始我們採用下面的測試方法:
1、都採用原生卡口機身,拍攝RAW文件
2、解析度測試的時候開啟ACR所帶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內置校正(針對畸變),打開色散校正(針對倍率色差)。如果兩個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則根據標板上的參考線手動校正畸變,根據目視結果手動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慮了畸變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對於解析度的影響之後輸出最終的解析度測試結果。原始的倍率色散(關掉能關的校正之後)和畸變數值一併給出,僅供參考(防止色散實在太大在大光比環境下翻車的情況)。
4、軸向(焦外)色散測試保留。
數據點評突出我們針對用途的半定量化測試(定量數據是手段,定性點評是目的)的特色,根據鏡頭的相關用途分成「整體素質」(看這支鏡頭整體的解析度水平位於同規格或者類似規格鏡頭列的什麼位置)、「解析度-焦距分布契合度」(這支鏡頭的高解析度焦段是否適合它最主要的拍攝題材)、「解析度-光圈分布契合度」(這支鏡頭的最佳光圈是否適合它最主要的拍攝題材)三部分點評。每段點評會給一個定性的段位(從低到高分別是「差」、「低」、「中」、「高」、「極致」五檔次),以供不是很會看數據的人從中獲取必要的信息。
注意:超廣角鏡頭的近距離標板測試可能跟實際無限遠距離拍攝表現存在比較大的偏差,標板測試成績僅供參考。
解析度數據信息點評:
針對鏡頭用途:超廣角變焦風光頭
整體素質:高,在廣角端達到了12mm,光圈做到了f/2.8實現了規格突破的同時畫質方面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除了廣角端大光圈下邊角稍差之外其它位置結果都還好。
解析度-焦距分布契合度:高,廣角鏡頭,尤其是12mm這種超級廣角鏡頭既然要用就是主要用廣角端嘛,這支鏡頭最強的也是在12~16mm這塊,跟這支鏡頭最常用的使用場景是一致的。當然了,在此之餘我們還是希望這類超廣角變焦鏡頭在長焦端也有比較好的表現,畢竟選了變焦頭相比12/2.8定之類的產品,多出來的焦段你也是付出了金錢和負重的代價的。
解析度-光圈分布契合度:中,說實話最佳光圈f/4如果放在中長焦鏡頭上倒是還好,一支以風光攝影定位為主的超廣角鏡頭最佳光圈在f/4的話用起來還是有那麼些令人不爽的。倒也不是說要放棄大光圈表現,但是我覺得這類鏡頭至少要在f/8之前不出現明顯的解析度衰減。
其它項目測試
色散
倍率色差控制方面在超廣角鏡頭裡屬於優秀一檔。超廣角鏡頭的軸向色差不太好測準,實際意義也不是很大,就過了。
暗角
雖然是燈泡前組,但是12mm f/2.8這個規格的暗角依然非常明顯,引人注目。
畸變
畸變方面同樣是代價很高,超廣角端有非常明顯的桶狀畸變。
實拍體驗
視覺的東西想要出彩無非是兩個大方向,要麼玩景深看虛化,要麼拼視角與眾不同。反正總得和人眼平時看到的感覺不太一樣才對。從這個角度好像也能解釋一下手機攝影的發展趨勢,前些年流行用雙攝算法模擬大光圈虛化,近一段時間基本都在廣角副攝或者長焦副攝上做文章(強行解釋)。
就FE 12-24mm F2.8 GM這款鏡頭而言,它最大的特色就是12mm的超大廣角了。在風光中我們最常用的16-35mm鏡頭,它的16mm廣角端視角最廣是107°,而12mm可以達到122°。這在拍攝風光尤其是建築等題材時可以實現更多樣且更有衝擊力的視覺效果。
△1/200s ;f/7.1;ISO100 12mm
△同拍攝機位,左16mm端,右12mm端
當然所謂廣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自己去實拍對比是完全感受不到的。就像這次我為了體驗去室內拍了一組照片,在電腦上看好像覺得拍出來也沒多廣,但在當時的拍攝場景下,如果用肉眼還原當時的拍攝視角,至少得低頭抬頭多看兩眼才行。
△1/125s ;f/4.5;ISO100 12mm
即使對於非魚眼鏡頭來說,12mm也實在是太廣了,拍攝時要注意下鏡頭邊角入畫的物體,因為透視變形會產生更明顯的拉伸效果。
△1/400s ;f/4.5;ISO100 12mm
不過儘管這麼廣,這支鏡頭的素質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多枚特殊鏡片加持,即便是畫面邊緣也有很好的解析度表現,色散控制也很出色。
△1/125s ;f/4.5;ISO100 12mm
△細節放大圖片
除了視角廣還有F2.8的光圈,這個配置對於星空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加分項。畢竟光圈大了一檔就意味著感光度就可以再低一檔。
△20s ;f/2.8;ISO1600 12mm
因為光汙染的關係星空不算太明顯,我們就當測試片看,這支鏡頭廣角端彗差控制非常好,大口徑的超級非球鏡片的功勞不小。在畫面邊緣處也幾乎看不到彗差。
△細節放大圖片
超廣角的視角在星空攝影單張拍攝中同樣具有很大優勢,比如同一個場景,12mm和24mm在透視效果上對比非常明顯。不過也是因為視角廣,廣角端會拍到一些雜物,我的處理方式是調整拍攝角度,讓電線桿的變形不那麼明顯。
△20s ;f/2.8;ISO1600 24mm
△25s ;f/2.8;ISO1600 12mm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鏡頭配備的線性相應對焦環,在拍攝星空這類需要MF操作的情況下微調精度提升不少。
其他素質表現方面,這支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為0.28m,即便是在廣角端也是有一定虛化能力的。
△1/160s ;f/2.8;ISO100 12mm
在第二代納米AR鍍膜加持下,這支鏡頭的抗眩光能力也不錯,實拍時逆光場景也沒有遇到鬼影的情況。
△1/50s ;f/8;ISO100 12mm
另外這支鏡頭有9片光圈葉片,是索尼鏡頭中少有的非常容易出現星芒的一支鏡頭。從這個角度說光圈葉片太密也不好…下圖是讓大家看一下星芒的表現,構圖並不好,僅供參考。
△1/30s ;f/16;ISO6400 12mm
總結
論光學素質,FE 12-24mm F2.8 GM整體試用下來確實沒有啥大毛病可挑。除了解析度、對焦這些傳統藝能,這次更新的鍍膜也算是補齊了G大師系列水桶的一塊板。我知道大家最關心還是品控問題,就產地來說這支鏡頭銘牌顯示為中國製造,大家是不是會放心一點?
這支鏡頭的規格其實並不常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FE 16-35mm F2.8 GM足夠用。如果你偶爾需要這個視角,其實FE 12-24mm F4 G更有性價比。但如果你熱愛星野攝影,那麼這幾乎是一支必選鏡頭,21999元帶回家吧。
全幅無反競賽目前已經到了新階段,目前來看索尼的家底兒是最厚的,不管是機身數量還是鏡頭數量都有優勢,FE 12-24mm F2.8 GM是索尼E卡口的第57款鏡頭。儘管佳能RF系統中超規格的鏡頭不少,但這款產品從規格的角度說,在這個焦段也算是「世界首支」。目前「超規格」的鏡頭越來越多,除了這款「超超廣」,之前盛傳索尼還有一款F1.2的產品,作為看客我們就靜等發布吧。
蘭拓空間重磅上線啦!
器材評測,免費眾測活動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