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取名越來越變成一個技術活,如果不帶點詩意或者小清新,都不好意思播出。
最近,新播出的電視劇,無論是《溫暖的弦》還是《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以及《海上嫁女記》等電視劇,光看電視劇名真讓人摸不著頭腦。
《溫暖的弦》給人的印象以為是一部與音樂相關的電視劇,結果看了一集才讓人明白,溫暖是女主角的名字,弦是男主角名字裡的一個字,真是讓人出乎意料。
《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看名字好像一個大型家庭倫理劇,誰能想到是一部緝毒劇。
《海上嫁女記》讓人抱著去看神話劇的期待去看的電視劇,結果人家是一部現代都市愛情片。真是萬萬沒想到啊,現在的電視劇取名的套路總是喜歡給我們這樣「意外的驚喜」。
電視劇名字求奇求怪,已經是當下電視劇名的一種趨勢。如果不起一個充滿詩意或者「清新脫俗」的劇名,都不好意思上映。
就目前來看,接下來要上映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香蜜沉沉燼如霜》《像我們這樣年輕》等繼續延續這種風格。
對於電視劇取名的這些套路,總結起來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追求「高雅」,直接取自古詩詞或者傍上古詩詞
許多電視劇為了標榜自己獨特的品味,經常從大眾熟悉的詩詞中演化出一個劇名,讓電視劇充滿古典韻味。
比如《人間至味是清歡》取自取自蘇軾的詞《浣溪沙·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中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將有味改為了至味,上面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取自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如果沒有合適的詩詞不要緊,取名近似古詩詞也可以啊,像《寂寞空庭春欲晚》《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春風十裡不如你》等等,讓人讀起來以為是取自哪句詩詞。
二、將男女主角名字融入劇名
如果追溯這種風格的劇名,最早可能讓人想到的就是曾經大火的《何以笙簫默》,自此劇大火以後,不在劇名裡把主角名字告訴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部愛情劇。上面提到的《人間至味是清歡》,包括《微微一笑很傾城》《烈火如歌》《溫暖的弦》等都是此等風格。
三、用歌曲名字來充當電視劇名
這類電視劇用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字直接充當自己的劇名,如《漂洋過海來看你》《春天裡》《如果愛》等等。這些電視劇直接取自同名歌曲,留給人蹭歌曲熱度的嫌疑。
四、強行賦予電視劇名一種「不知所以」的意境
這類電視劇大多與流行的網絡文化息息相關,比如《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何所冬暖,何所夏涼》《那一場呼嘯而過青春》,在虛無縹緲的名字中真讓人搞不明白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就目前小編的觀劇經驗來看,這幾類電視劇只要看到名字就是需要觀眾避開的「大坑」,除了個別的電視劇確實內容優質外,只要看到類似的電視劇名十個倒有九個是可以棄劇的。
那麼,在這些求奇求怪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行為邏輯呢?
眾所周知,當前電視劇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空前,而真正的精品又是如此的稀少。在同類競爭、劇作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如何爭奪眼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僅靠電視劇的明星是不夠的,因此一個充滿詩意的或者獨特的名字就變得很重要了。
除此之外,隨著大量的網絡IP的大量改變,許多諸如《微微一笑很傾城》等帶有80後90後風格的作品逐漸進入觀眾視野,這些作品本身就帶有網絡文學誕生初期追求「眼球效應」的特點,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原作的風格。
電視劇劇名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觀眾了解自己想要向觀眾傳達電視劇主要表達的是什麼。反觀近幾年來大熱的電視劇,無一不是通過簡單的幾個字就能夠向觀眾傳達電視劇的主旨。
早幾年的《闖關東》《大宅門》等經典電視劇我們通過名字就可了解這些劇集的故事發生地、事件等,像《潛伏》《偽裝者》《琅琊榜》《人民的名義》等則傳遞了電視劇的主旨等等,這些電視劇不僅內容紮實,而且透過簡單的幾個字就能夠準確地表達出創作者想要向我們表達的東西。
電視劇的質量才是競爭力的核心,想要通過「口紅效應」來博取關注度,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文/姜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