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實現了偉大的華夏統一,這個王朝的統治者,皇帝頭銜的創始人,始皇帝陵墓一直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最精緻獨特的陵墓之一。
此前,中國和德國的考古學家對秦始皇陵墓進行了核磁掃描,他們不僅對墓的結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且還發現了埋在地下宮殿中的眾多建築群。當工作人員試圖挖掘一個面積超過13,000平方米的陪葬坑時,根據發掘的物品,有關專家推測這只是始皇陵中的一個軍備庫。
這個墓坑目前是陵園城垣以內最大的墓坑。矩形形狀,從東到西長130米,從北到南寬100米。距離封土約200米,共有四條斜坡門道。
在初步挖掘過程中,在坑中挖出了大量甲冑,這些甲冑均是石質,一個又一個地堆疊在一起。據統計,總共有87件石甲和43件頂石胄,這些石制盔甲製作精良,根據專家的初步評估,被認為是當時玉器加工技術的完美結合。從石材開口到甲片的精細拋光,在每個步驟中,工匠都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鑽孔,拋光和編綴,考古學家進行了實驗。根據每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的計算,熟練的手工藝者需要花費300多天來處理一件1600片的甲衣需要一年。初步估計表明該墓至少有成千上萬的石甲。有5至600萬片甲片。換句話說,僅這個墓穴中的石制盔甲就使許多後世皇帝的陵墓望其項背了。
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巨可見一斑,這個坑裡有大量石甲和石盔。再聯繫先前2號坑中挖掘出的眾多箭頭、青銅馬車、馬具以及其他軍事裝備,有關專家最後得出結論,該墓應確切地稱為秦陵兵馬俑地下宮殿軍械庫。
從墓葬中挖出的裝甲是隨葬品,但在那時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還原。所有的裝甲都是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批膊甲保護肩膀。但裙甲的設計相對特殊,裙鎧使用小甲片,並且間隙相對較大,這增加了裙鎧的柔性,翻動更加的靈活。在考慮戰場的情況下很方便行軍,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強大的秦軍除了勇敢之外,良好的盔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石盔長30釐米,不僅實用,而且造型優美。護肩頭盔不僅可以有效保護頭部,還可以保護肩膀,這些甲衣和頭盔完美地展現了秦朝當時出色的武器製造工藝。
此外,這些盔甲在挖掘出土時被整齊地堆放起來,這反映了秦軍嚴明的軍事紀律。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甲冑主要由皮革製成,儘管重量很輕,但其防禦能力自然也是打了折扣,而且不易擋住兵器的砍劈,這次挖出的所有裝甲都是用青石作為原料切割製成的。
當然,這不是秦的實際作戰裝備。中國重視「事死如事生」,這些只是秦始皇陪葬的冥器,這些裝甲的形狀和工藝精美,甲片根據部位的不同製作做成不同的形狀,拋光過程包括正方形、矩形、圓形、梯形和弧形。而且甲片上有小孔,扁平的銅線用於穿透小孔。另外,這些甲片具有邊緣和拐角以改善甲片的貼合性。
這次發掘的墓葬不僅展示了秦軍的恢弘氣勢,而且它填補了歷史研究中的許多空白,像魚鱗甲,學術界認為這種裝甲出現在漢代,而且只有高級官員才有資格佩戴,這次在陪葬坑中出現了許多精美的魚鱗甲,專家認為,它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那為什麼不繼續挖掘秦始皇陵墓呢?主要原因之一是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還達不到,由於室內氣候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差距很大,氧化變形算輕的,在馬王堆出土的漆器上有新鮮的藕片。一旦與空氣接觸,它就變成灰燼。沒錯,灰飛煙滅的灰。
因此,研究農作物生長史的機會就消失了。當然,秦始皇陵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幾年前出土的兵馬俑在挖掘時是彩色的。但是在出土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變成了灰色。同樣,這些甲冑面臨著完全相同的問題,這些都是生動的例子,挖掘意味著破壞,如果我們能更好地保護這些地下寶藏,那我們就不要打擾這些寶貝們的千年沉睡了。由於空氣汙染,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馬俑正在緩慢分化,這些老古董被埋在地下2200多年,在開始生活在地面上之後,面臨著氧化水入侵的威脅,現在出現了水土不服,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加以保護,兵馬俑會在100年內遭受更加嚴重的腐蝕,這些挖掘出來的甲冑也會灰飛煙滅。
處於保護性發掘的需要,考古學家故意放慢速度,這也讓秦始皇陵今天還能給我們帶來驚喜,畢竟墓葬的每一個新發現,足以震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