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精確掌控時間的關鍵機制或找到:神經元調整節奏

2020-12-0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研究人員著重觀察了三個腦區:背內側前額葉皮質、尾狀核、以及丘腦。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無論是彈奏鋼琴還是揮舞球拍,對於許多活動而言,時間都是重中之重。而科學家表示,他們如今找到了大腦精確掌控時間的關鍵機制,研究顯示,神經元可調整自身的行動節奏,從而在特定時間點完成某一行為,實現對時間的把控。

此前研究認為,大腦對時間的把控是通過人體內的「中央節拍器」實現的,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事實也許並非如此。相反,秘訣僅在於完成某動作所需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根據所需的時間間隔,控制自身的行為節奏,從而在特定時間點完成某一動作。

該研究的高級作者邁赫達德·賈扎耶裡博士(Dr Mehrdad Jazayeri)指出:「我們發現這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過程。大腦並不會消極地等待某個特定時間的到來。」該研究質疑了「大腦通過體內生物鐘把控時間」的理論。

賈扎耶裡博士表示:「如今人們開始質疑,大腦為什麼要把時間和能量浪費在常常用不著的『生物鐘』上,有些行為必須掌握好時間,所以負責執行這些功能的腦區或許也有把控時間的能力。」

為探究這種設想,研究人員讓受試動物分別在850毫秒或1500毫秒的時間間隔下完成一項任務,同時記錄其三處腦區的腦部活動。結果發現,在這些間隔期間,大腦呈現出了複雜的活動模式。部分神經元活動速度加快,部分減慢,其餘的則快慢不定、來回變化。

但研究人員發現,無論神經元做出怎樣的反應,都會根據所需的時間間隔來調整自身行動。當所需時間間隔較長時,神經元的路徑也會相應「延長」,使神經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任務。相反,當時間間隔較短時,路徑便會隨之「壓縮」。

賈扎耶裡博士解釋道:「大腦並不會根據時間間隔的變化改變神經元路徑本身,而是會調整神經元從初始態到最終態所需的時間。」研究人員著重觀察了三個腦區:參與多種認知過程的背內側前額葉皮質;涉及動作控制與學習的尾狀核;以及負責傳導運動與感官信號的丘腦。並在背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尾狀核中都發現了上述獨特的神經元活動規律。但丘腦則有所不同——此處改變的不是神經元路徑的傳輸速度,而是「激發」速率。這說明丘腦會指導皮質調整自身活動,從而保證特定的時間間隔。

研究人員希望對該機制展開進一步探究,考察內心期望會對不同行為的時間間隔產生怎樣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對時間判斷錯誤,原來是因為大腦中「時間神經元」疲勞?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種時間觀念的扭曲可能部分是由於腦細胞的疲勞造成的。研究發現,當大腦暴露在相同的時間間隔中太多次時,神經元或腦細胞會受到過度刺激,因而不那麼頻繁活動。然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複雜的,許多其他因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時間有時慢,有時快。人們直到最近才開始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神奇的「莫扎特效應」被證確實存在 樂曲節奏是關鍵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堯德中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通過對大鼠進行測試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這項研究論文於21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介紹他的發現:聽莫扎特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現在,研究人員能利用這種運動更好地理解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不同的大腦節奏區域幫助我們分類
    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Picower教授厄爾·米勒(Earl Miller)說:分類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這是大腦學習推廣的方式。如果你的大腦沒有這種能力,就會被感官世界的細節所徵服。每一次你經歷的事情,如果它是在不同的照明或不同的角度,大腦會將它視為一個全新的東西。
  • Neuron最新: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確定了小細胞OT神經元在ASD發病機理中的關鍵作用,並首次揭示了催產素途徑特異的致病機制可解釋廣泛的自閉症病因中的社會障礙。 小細胞OT神經元在ASD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Fmr1-KO小鼠的同伴
  • 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這種爭論的一部分與我們總體上還不能完全理解神經元如何存儲記憶的事實相關。雖然這項研究取得的新發現不能排除這種抑制機制,但是它們首次證實了重寫創傷記憶在治療創傷記憶中的重要性。【5】PLoS Biol:闡明神經元細胞的溝通機制 有望開發出治療多種神經變性疾病的新型療法doi:10.1371/journal.pbio.2003611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之間彼此進行溝通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理解多種神經變性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掌控著我們舉手投足、喜怒哀樂的大腦,其也存在一種類似的清理機制,讓大腦得以健康運轉。4月12日,生命科學領域知名期刊《eLife》刊登了浙大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的合作研究( dx.doi.org/10.7554/eLife.15043):他們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可以幫助識別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
  • 新方法實現神經元軸突精確連接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實驗皿上誘導神經元在精確的位置形成軸突連接。
  • 《科學》:終於找到讓人變困的神經元了!中國科學家發現,穀氨酸能...
    如果破壞小鼠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小鼠清醒的時間顯著增加,經過睡眠剝奪之後,這些小鼠只需要增加相對較少的睡眠時長,就能快速清除睡眠壓力。這個研究讓我們對調控睡眠穩態的神經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這一方面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另一方面或許也能幫助「特困戶」驅散困意。
  • 眼睛神經元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
    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是眼內的一種神經元,它們能將伸長的部分(稱為軸突)從眼睛連接到大腦。
  • 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原標題: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如果長期沉浸於負面情緒和壓力應激,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調節,本來只是短暫的情緒變化經過長期積累,就有很可能導致腦功能持久性的變化,引起抑鬱症。   ■本報記者 黃蔚   為什麼人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愁」?
  • 大腦神經元如何影響機體所做出的選擇?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Values encoded in orbitofrontal cortex are causally related to economic choic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大腦神經元影響機體選擇的分子機制。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但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對人腦的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淺,更談不上對它的精確模擬了。可以理解為:如果大腦經常被同樣的東西刺激(在神經元間產生同樣的電信號),大腦就會對這個東西越來越敏感。這個說法在70、80年代得到了實驗證據:電活動可以造成突觸的長期強化或者長期弱化現象。如果你刺激高頻刺激突觸,維持一秒鐘,刺激後的突觸點位會比刺激前上升,而且這個上升的幅度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而如果使用低頻刺激,結果會是相反的,效率會下降,變得弱化。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導讀 37期
    3,聽覺和額葉皮層中非緊縮聲學類別的動態變化和層級性編碼4,語言中的節奏及其神經機制 5,結果發現,尤其是在任務過程中,較高級的皮層區域的神經元反應逐漸變得更加類別化。類別響應的動態特徵表現出級聯的自上而下的調製模式,最早從額葉皮層開始,隨後向下遊傳遞至第二聽覺皮層,接著是第一聽覺皮層。在神經元的亞群中,類別反應甚至在被動聆聽條件下也持續存在,這表明了對任務類別的記憶及其增強的類別邊界。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據推測,海馬體每天會生成數百個神經元——這是一個形似逗號、與學習和記憶有關聯的腦區。成年人的大腦中依然存在神經發生,這一概念如今已被廣泛接受,你甚至可以在市面上找到號稱能促進這個過程的飲食和鍛鍊方案。不難想見,就連TED大會上都有一場演講對此進行了討論。現在,麻煩來了:新神經元的生成可能並不存在。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